花婆送福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eter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婆节又称花王节、花王圣母节,流行于广西壮族聚居地。
  在壮族农村,结婚生孩子后,都要在卧室床头设立一个花婆神位,用从野外采摘来的花枝扎成“花盘”,祈求花王保佑小孩健康。新生儿出生至满月,要天天供奉“花神”。
  而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流行的花婆节,则有另一番演绎。
  蒲庙镇有座古老的花婆庙(现己濒临坍塌),花婆庙与蒲庙镇有着极深的渊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银枕峰下,邕江河畔,有几棵大榕树,树冠遮天蔽日,树下凉风习习,路人都喜欢在此歇脚休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树下出现一位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的老婆婆摆摊卖粥。这位老婆婆善良又热心,慈悲为怀,不管路人有钱没钱,总会送给一碗热粥喝。说来也真神奇,人们喝了老婆婆的粥后,不但能充饥解渴,还能健体强身。就算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痧、奇疾怪病,一喝也准好。很多人自从喝了老婆婆的粥后,就沾上了福气,这就是所谓的“粥福”(与白话“祝福”谐音),从此家业兴旺,老少平安。至于老婆婆是从哪里来的,有几种传说:一是发大水从远方冲来的木菩萨变的;二是乘着神仙铁拐李抛在邕江的仙葫芦飘来的;三是天上的花仙子下凡变成的。人们也不知道老婆婆叫什么名字,只是见她平常头上爱戴着鲜花,也时常喜欢把鲜花送给过往的路人,因此管她叫“花婆”。由于花婆的出現,四邻八乡的人们都喜欢迁来这里居住,渐渐地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就成了一个圩镇。后人为了纪念花婆,为她建了一座小庙,名日“花婆庙”。花婆庙香火很旺,四面八方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紧傍邕江,面朝仙葫半岛,交通方便,盛产优质白糖和大米,是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圩镇,花婆就是这个圩镇的始祖。为了缅怀花婆,人们就把圩镇的名字称为“婆庙”;也有传说花婆庙是木菩萨浮水漂来而成庙的,故称“浮庙”。因为当地口音变化,久而久之,最后就成了“蒲庙”。这也是蒲庙古镇的由来。
  蒲庙镇纪念花婆的祭祀活动一般与每年的开圩纪念日(农历三月十二)庆典一并进行。花婆节庆典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民间祭祀、花婆送粥、放河灯、抢花炮、水上民歌对唱、含火犁头、八音表演、舞龙舞狮、方块队巡游、粤剧演出等,最后还在广场上安排了百家宴,宴请街坊邻居、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文化传承人等,共享美味佳肴。
  花婆节最吸引人的当数花婆巡游和喝花婆粥了。在花婆巡游队伍前的“花婆送福”车上,手捧两束花的“花婆”半坐着,其左右两侧分别凌空站着童男童女,男孩拿着莲花灯,女孩则手拿花婆送粥碗。
  “花婆送粥”,首先是集千家米,然后是送千家粥。庆典之日,蒲庙镇行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人们都争相接受花婆的“粥福”。由十几个人头戴花婆慈祥造型面具,身穿民族服装,对路人免费分派粥品。每每勺满一碗,谓之“满足”。蒲庙镇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吃了花婆粥,一生都有福”。一碗淡淡的花婆粥,满盛着温暖、健康、感恩、和谐。在这个充满浓郁民俗气息的“花婆节”里,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其他文献
盛夏时节,在距广西全州县城七公里的枧塘镇枧头村有一片百余亩的清幽荷塘。炎炎烈日下,碧绿的荷塘里荷花争奇斗艳,競相绽放,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阵阵荷香。青翠的荷叶间,绽放的荷花白的似雪,粉的似霞,而白里透红的荷花就似少女美丽彩裙的花边,连片的荷塘里呈现着缤纷的色彩,不时有蜻蜒和蜜蜂翩舞花蓬问,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说起赏荷,自然会让人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期刊
闻着花香,行走在花浪之上,有红瓦白墙被桐花拱于高原之上,在花海间若隐若现,犹如海市蜃楼,这便是三堡街了。三堡小学可算是三堡街的起点。每逢街日,从这里向东行进,商铺相对交错,硬生生把山岭下的桐花撇开。只见人流三五成群,货物东来西往,至大约两百米处,就到了三堡街的丁字路口。  这里不是一般的热闹,从西南面降盘村来的人流,与东北面堡上壮寨方向来的人流在此融合交汇,就像三堡的曹渡河匯入红水河,洪流翻腾,浩
期刊
如今的旱冲,山连着山,水连着水,高低起伏,层峦叠嶂,满目都是茂密的绿树,是个风景如画、物产丰饶的宝地。  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大山深处有个叫早冲的瑶寨,那里生活着瑶族最独特的一个分支——过山瑶。过山瑶亦有“中国的山地吉卜赛人”之称,就像族名一样,为了选择肥沃的山地刀耕火种,他们经年累月地从一个深山岭头迁徙到另一个深山岭头,过着艰辛贫苦的“过一山吃一山”的游耕生活。后来在政府不断地动员和帮助下,他们终
期刊
我来新加坡求学前后加起来已经有一年多,借着地理上临近的方便,第二次造访马来西亚才终于踏上地理书上的马六甲海峡。  1650年,荷兰人在马六甲建了红屋(Stadthuys),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古老的荷式建筑。我一开始以为红屋就是那个红色的教堂,原来不是。在教堂旁边的钟楼才是真正的红屋。红屋旁有个口子,沿着几十级台阶上去,花10令吉(1令吉约为1.5元人民币)就能进去参观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陈列了马六甲
期刊
黑花和丈夫小白在农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专卖粮食。端午节将至,为了能在端午节多赚些钱,小两口提前购进了不少包粽子用的江米。可是没想到,端午节越来越近了,买江米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可把黑花急坏了,尤其是遇到那些只问不买的人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這天中午,来了个中年妇女,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她指着货架上的江米问:“老板,这江米多少钱一斤?”卖货心切的黑花并没有迎上去,而是若无其事地转身走到旁边的摊位,假装
期刊
林强爱好摄影,这天一大早他就驱车来到大溪河边,准备拍一组大溪河波光潋滟的风景照。天才蒙蒙亮,林强正拍得不亦乐乎,这时镜头中出现一条月牙似的小船,船上有个小小的身影,然后那个小身影撒下一张小小的网。林强定睛一看,那小身影是个又瘦又黑的小女孩,她在捕鱼。  林强不由得担心起来:大溪河这么宽,水这么深,这个小女孩孤身一人太危险了。要不我把她的鱼全部买下来,她不就可以早点回家了吗?  林强当即朝小女孩大叫
期刊
各地的瑶族大多有男嫁女娶的习俗,其中广西尤甚。比如桂北资源县的瑶族,家中有儿有女,人们常常是把儿子“嫁”出去,而留女儿在家里,娶一个女婿到家里来。娶女婿到家里来的婚礼叫“接崽酒”,同样办得热热闹闹。举行婚礼之日,女方家派接亲队伍吹吹打打到男方家接亲,接回来后即拜堂,拜堂后举行酒礼,由双方亲戚参加。参加酒礼的客人要喝36杯酒:“和气酒”4杯,“洗尘酒”6杯,“邀客酒”2杯,“齐席酒”2杯,“正席酒”
期刊
“来收尧山茶啦!婆姨叔娘们,我带有品红(染五色饭的颜料)、布匹、柴刀、烟仔,卖要钱也好,粜东西也得……”挑着担、冒着汗的贵州商贩吆喝声一阵大过一阵,游走在尧山寨子上。家里打有尧山茶叶的妇女、男人们张罗开来,拿着家里的老秤,等着交易、换取急需的物资。  这是几十年前,商贩到尧山村买茶叶的场景,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烙在尧山村人心头的记忆。物资匮乏,没有什么东西能卖得出手,只有尧山茶交易活跃,很多家庭靠卖茶
期刊
我是在龙州中山公园里再次看到这种美丽服饰的。  那天早上,龙州天琴艺术团专门为我们采风团一行表演流行于金龙乡一带的民间音乐“天琴”和“波列”。当姑娘们头戴黑巾、耳戴银环、身穿黑长袍长裤、腰扎黑长带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再次被深深吸引住了。这种美丽的服饰在我幼年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几十年反复在我的记忆中萦绕。如今,它终于走上了文艺舞台,展示出它独特的风采。  再次领略到它的风姿,我的心湖不由
期刊
唱歌要唱好山歌,良言妙语暖心窝;  好比冷天得烤火,阵阵暖流荡心波。  好歌要用赋比兴,好比画龙点眼睛;  若是手法用得好,唱出山歌人想听。  好歌需要慢思量,好比作家改文章;  农家土鸡长得慢,煮出味道几飘香。  利刀需要慢慢磨,好歌需要慢斟酌;  明比暗比恰当丫,众人听歌心才乐。  好花一朵千里香,好茶一杯透心凉;  好歌让人意未尽,像吃橄榄回味长。  好话一句暖心头,好歌一首传九州;  开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