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恢复了人作为发展目的的本来涵义,强调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以人为本主张在尊重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反映了实践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涵盖了社会发展的真理与价值双重尺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62-0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同时也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涵盖了发展目的与发展方式的双重维度,贯彻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原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
以人为本强调发展是手段,人民幸福才是目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恢复了发展之于人的本来涵义,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特征。
首先,以人为本超越了扬弃了以物为本,恢复了发展之于人的目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这其中却存在着“重视增长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忽视人民群众利益、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物本主义的倾向,以致于经济建设这个“物”被扩大化了,发展由手段成为了目的。在发展过程中,民生、环境等都让位于GDP,虽然GDP 提高了,但人们并没有从发展中享受到相应多的实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豍以人为本摒弃把人作为发展工具和手段的以物为本,强调经济建设是手段,人民幸福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超越和扬弃,恢复了发展之于人的目的,是以人的需要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应该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个体和个体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以人为本以此为理论基础,强调对人的关切,强调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第一,强调人的类价值,就是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以人为本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目的地位,强调要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幸福为发展目的。第二、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就是强调要以现存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利益实现为目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豎以人为本尊重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阶层、每个群体利益的实现。第三、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就是强调要以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利益的实现为目的。以人为本倡导要将建设的取得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共享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再次,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曾经以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类社会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个人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可能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仍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其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在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以人为本思想提出以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实利益为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提出通过发展生产促进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实现,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特征。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
在倡导发展的合目的性的同时,以人为本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一条正确、合理、健康的发展之路。
首先,以人为本鼓励在尊重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一方面,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超越,但并不意味着“见人不见物”,而是在承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利益和幸福,把经济增长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丰富结合起来。因此,以人为本不否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另一方面,以人为本鼓励发展生产,并不是要盲目地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是指要在尊重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因此,以人为本要求,我党始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基于和顺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客观规律,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人类的生活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组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各自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一、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也就无所谓人的发展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只顾征服自然的而不注重保护自然,结果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恩格斯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豏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等一系列问题验证了恩格斯的话,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主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第二,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绩突出,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也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城乡差距、区域差别、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合适的解决,就谈不上社会的繁荣发展。以人为本主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主张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多元化,处理不当就会矛盾百出。没有人与人的和睦共处,到处都是纷争揪斗,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是和谐健康的社会。以人为本倡导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主张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承认群众史观,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又承认人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财富的拥有者,在现阶段,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以人为本在历史观层面上主张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现实层面上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主张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特征。
三、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又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其一,以人为本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表现在它反映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也是人的社会。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社会规律的制约,社会规律也离不开人的主体活动。从人的实践本质谈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反映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实践的主体来看,人是有目的、有自觉的社会实践者,人们的实践活动要实现人的利益,实现人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豐从长远来说,以人为本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目前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各方面的建设成果。
从实践的客体来看,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一种客观性的物质活动。人作为实践的客体,意味着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目的性的一面,也具有工具性的一面,人不仅要享受改造世界的成果,自身也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此外,人作为实践的客体,也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能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要符合当时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条件。以人为本,要求不仅要强调社会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还要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要放入到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中,放到中国国情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其二、以人为本涵盖了社会发展的真理与价值的双重尺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即追求真理;另一方面是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即实现价值。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两个过程在实践基础上是统一的。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不仅包含了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也包含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就是指社会发展会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指其客观必然性特征。换句话说,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也就是要强调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以人为本,提出要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实现人的利益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把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发展,作为实现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必要前提,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就是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为了实现人的发展。换句话说,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要强调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以人为本,提出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人的发展要求,提出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既强调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涵盖了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又强调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涵盖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由此实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62-0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同时也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涵盖了发展目的与发展方式的双重维度,贯彻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原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
以人为本强调发展是手段,人民幸福才是目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恢复了发展之于人的本来涵义,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特征。
首先,以人为本超越了扬弃了以物为本,恢复了发展之于人的目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这其中却存在着“重视增长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忽视人民群众利益、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物本主义的倾向,以致于经济建设这个“物”被扩大化了,发展由手段成为了目的。在发展过程中,民生、环境等都让位于GDP,虽然GDP 提高了,但人们并没有从发展中享受到相应多的实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豍以人为本摒弃把人作为发展工具和手段的以物为本,强调经济建设是手段,人民幸福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超越和扬弃,恢复了发展之于人的目的,是以人的需要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应该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个体和个体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以人为本以此为理论基础,强调对人的关切,强调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第一,强调人的类价值,就是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以人为本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目的地位,强调要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幸福为发展目的。第二、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就是强调要以现存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利益实现为目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豎以人为本尊重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阶层、每个群体利益的实现。第三、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就是强调要以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利益的实现为目的。以人为本倡导要将建设的取得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共享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再次,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曾经以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类社会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个人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可能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仍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其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在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以人为本思想提出以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实利益为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提出通过发展生产促进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实现,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特征。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
在倡导发展的合目的性的同时,以人为本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一条正确、合理、健康的发展之路。
首先,以人为本鼓励在尊重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一方面,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超越,但并不意味着“见人不见物”,而是在承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利益和幸福,把经济增长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丰富结合起来。因此,以人为本不否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另一方面,以人为本鼓励发展生产,并不是要盲目地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是指要在尊重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因此,以人为本要求,我党始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基于和顺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客观规律,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人类的生活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组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各自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一、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也就无所谓人的发展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只顾征服自然的而不注重保护自然,结果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恩格斯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豏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等一系列问题验证了恩格斯的话,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主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第二,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绩突出,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也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城乡差距、区域差别、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合适的解决,就谈不上社会的繁荣发展。以人为本主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主张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多元化,处理不当就会矛盾百出。没有人与人的和睦共处,到处都是纷争揪斗,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是和谐健康的社会。以人为本倡导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主张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承认群众史观,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又承认人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财富的拥有者,在现阶段,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以人为本在历史观层面上主张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现实层面上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主张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特征。
三、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又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其一,以人为本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表现在它反映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也是人的社会。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社会规律的制约,社会规律也离不开人的主体活动。从人的实践本质谈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反映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实践的主体来看,人是有目的、有自觉的社会实践者,人们的实践活动要实现人的利益,实现人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豐从长远来说,以人为本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目前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各方面的建设成果。
从实践的客体来看,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一种客观性的物质活动。人作为实践的客体,意味着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目的性的一面,也具有工具性的一面,人不仅要享受改造世界的成果,自身也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此外,人作为实践的客体,也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能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要符合当时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条件。以人为本,要求不仅要强调社会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还要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要放入到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中,放到中国国情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其二、以人为本涵盖了社会发展的真理与价值的双重尺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即追求真理;另一方面是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即实现价值。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两个过程在实践基础上是统一的。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不仅包含了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也包含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就是指社会发展会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指其客观必然性特征。换句话说,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也就是要强调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以人为本,提出要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实现人的利益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把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发展,作为实现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必要前提,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就是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为了实现人的发展。换句话说,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要强调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以人为本,提出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人的发展要求,提出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既强调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涵盖了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又强调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涵盖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由此实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