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用语,让数学课堂语言充满生机,需要教师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拓展各种语言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营造多种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实践;策略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并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景,不仅是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产生语言交际的浓厚兴趣,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比如:低年级学生看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听到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讲、想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直观形象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学生说话、交流的兴趣,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更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老师先出示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边观察边交流,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它们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物体上讲台边指边说,向大家介绍它们的特征。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拓展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局限于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词汇缺乏,语意表达不清。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定后,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精炼语言,提高其条理性。长此练习,学生就会习惯于陈述思路。通过语言描述解题思路和解题程序,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可开展多种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尤其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教学长方体体积中,学生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同桌互相交流推导过程。简单的几句话,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发言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可以面对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才能。
三、营造气氛,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自己选择学习材料,不受教师经验的局限和限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发说话的兴趣。
课堂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亲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真诚地赞扬孩子。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渐渐的,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开展积极有益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以平等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交往。同伴交往的平等性使得双方都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自发地相互模仿、交流、评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思维,也充实了自己的言语库。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意志,提高思维缜密性。课后,老师也可布置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引导学生交流、合作。
总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尽快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真正地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林铭锋.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四部曲”[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0):26.
[2] 许冰彬.数学语言,追求何种引领[J].小学教学研究,2008(4):43,4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实践;策略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并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景,不仅是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产生语言交际的浓厚兴趣,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比如:低年级学生看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听到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讲、想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直观形象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学生说话、交流的兴趣,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更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老师先出示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边观察边交流,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它们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物体上讲台边指边说,向大家介绍它们的特征。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拓展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局限于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词汇缺乏,语意表达不清。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定后,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精炼语言,提高其条理性。长此练习,学生就会习惯于陈述思路。通过语言描述解题思路和解题程序,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可开展多种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尤其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教学长方体体积中,学生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同桌互相交流推导过程。简单的几句话,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发言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可以面对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才能。
三、营造气氛,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自己选择学习材料,不受教师经验的局限和限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发说话的兴趣。
课堂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亲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真诚地赞扬孩子。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渐渐的,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开展积极有益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以平等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交往。同伴交往的平等性使得双方都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自发地相互模仿、交流、评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思维,也充实了自己的言语库。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意志,提高思维缜密性。课后,老师也可布置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引导学生交流、合作。
总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尽快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真正地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林铭锋.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四部曲”[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0):26.
[2] 许冰彬.数学语言,追求何种引领[J].小学教学研究,2008(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