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①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ua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临中夏②,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③,曲蘖且传觞④。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⑤。
  当轩知槿茂⑥,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⑦,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⑧。
  (《全唐诗》卷三)

注释:


  ①标题又作“端午武成殿宴群臣”。武成殿是皇帝日常处理
  政务的地方,端午节这天,皇帝李隆基在这里大宴群臣。
  ②中夏:夏季之中,又称仲夏,指农历五月。
  ③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之用。此处也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
  ④曲蘖(niè):酒曲,此处指美酒。 觞(shāng):古代的一种酒器。
  ⑤缕:五彩丝、续命缕等节俗物件,用以辟邪、保安康。
  ⑥轩:门窗。 槿:木槿,夏秋时节开花。
  ⑦亿兆:指黎民百姓。
  ⑧贻厥:留给,遗留。 后昆:后嗣,后代。 芳:指美好的名声。

【评析】


  端午已至,临近仲夏,时光清幽,白昼也越来越长。诗的首句,便对端午日做了一个白描,然而,句中的“清”也可解作“清平”,“时清”一词,传递出的是天下太平、朝中政事通达等信息;“日复长”则表明社会安定,光景绵长。“盐梅已佐鼎,曲蘖且传觞”二句,用了商王武丁与辅佐者傅说的典故,据《尚书·说命下》记载:“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句话将君臣的关系比喻成酒曲之于酒,盐醋之于羹汤。诗中说盐梅已入鼎,美酒也在杯中流转,喻指贤臣们的辅政之功,与上文提到的政通人和构成因果关系。傅说辅佐商王武丁建立了“武丁中兴”的局面,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在执政初期也是奉行古人留下来的教导和训诫,广开言路,招纳贤才,才使得唐王朝继续发展,最终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时局。此后,诗人又连用比喻,将贤臣比喻为花团锦簇的木槿和沁人心脾的芦苇,强调人才济济,君臣无隙,才能国运昌盛,百姓安康。最后一句,皇帝对大臣提出了要求,要他们为国尽忠、为民谋利,如此才能将美好的德行留给后世子孙。

【知识链接】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慧楠
  2019年6月7日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地支十二数,寅为一、卯为二、辰为三、巳为四、午为五,因此端午又称端五。端,有初始、发端的意思,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因此又有“重五”之称。又“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天干地支与阴阳对应的情况来看,午为阳,所以“端午”又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很多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一种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有治国安邦的良策,却不为楚怀王所用。楚怀王还听信谗言,将他罢官并逐出国都。此后,屈原流落泪罗江边,但他不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等待着有朝一日朝廷会重新召见。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最坏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屈原悲愤难忍,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江自尽,以身殉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把这一天作为端午节。
  另外,相传伍子胥也与端午节有—定关系。


  吃粽子(角黍)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图中展现的是一家人“裹角黍”的情景。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在他的辅佐下,吴国越来越强盛。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继位。夫差不像他的父亲那样信任伍子胥,甚至听信谗言,认为伍子胥要联齐反吴,于是赐给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尽。伍子胥临死前对别人说:“我死以后,要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著越国的军队打进城里消灭吴国。”夫差听到这话非常生气,派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袋里投入大江。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伍子胥在世时,辅佐吴王成为当时的霸主;去世后,吴国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和忠诚,在江边为他立祠祭祀,而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他设立的。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认为端午节的起源是“祭龙说”,并列举了一百多本古代典籍的具体事例,他认为,“端午节是发源于古代吴越民族,是祭祀原始动物图腾——龙的节日”。今天,通过考古研究和出土文物的考证,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还是较为合理的。这说明端午节是中国最为悠久的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歌谣唱出了端午节的多个习俗。
  先说吃粽子。据周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后人还将端午节吃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把粽子投到江里,是为了让鱼吃粽子,这样它们就不会吃屈原的尸首了。直到今天,吃粽子仍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再说赛龙舟。这个习俗在南朝时便已盛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方地区在这一天会举行“竞渡”,这是由于人们对屈原志存高远、以身殉国的精神很是赞赏,“竞渡”意在争先恐后地去救他。还有人说,划龙船象征着打捞屈原的尸体。如果用普通的船去捞,水中的妖怪太多,会加以阻拦,而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再敲锣打鼓,就会把水中的妖怪吓跑,这样就可以将屈原的尸体捞上来了。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竞渡”脱下了严肃、沉重的外衣,发展为热闹、刺激的赛龙舟,而且,赛龙舟由南向北延伸,成为端午节全国性的民间活动。
  此外,端午在古人心中还是驱邪避灾的日子,这主要是因为仲夏时节天气燥热难耐,南方气候尤其湿热,蚊蝇、虫蛇等大量繁殖,疫病很容易流行,人也很容易生病,于是人们便会在这一天祓除不祥,祈求平安。比如用兰草等香料、药材熬煮的水沐浴,称为“浴兰”;又如家家门旁插艾草、挂艾叶,佩香囊、戴荷包,制作、饮用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子的额头、双手、足心等处,以祛病防身。
其他文献
秦良玉(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石砫(今重庆石柱)宣抚使,明亡后,南明王朝追谥她为太子太保、忠贞侯。秦良玉一生戎马倥偬,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崇祯皇帝赋诗盛赞她“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清末女杰秋瑾称赞她“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列入正史将相传的女性。  袭领夫职,姽婳将军挥师勤王  秦良玉出生于一个贡生之家。
期刊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然世人以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不过插科打诨而已。其实不然。丑角的唱念做打皆有一套功夫,且无不有绝妙的特定程式。至于丑角的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写“滑稽列传”,认为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力,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故而“谈言微中”“谈笑讽谏”进而“合于大道”,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
期刊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材(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a这里的“官”是指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职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量才授官”即现在说的“量才授职”,它一直是古人公认的一条用人原则。“量才授职”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事相宜”。所谓“人事相宜”,就是用人和治事相适应、相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  一、为官择人,
期刊
杨泉《物理论》曰:“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种。故《诗》曰:‘播厥百谷’也。”  凡五谷种子,浥郁则不生;生者,亦寻死。  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舂,复减而难熟;粜卖,以杂糅见疵;炊爨,失生熟之节。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耧
期刊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经历了中强日弱—势均力敌—中弱日强的演变过程,分别以一场发生或引发于朝鲜的战争之胜负为标志。公元663年,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等三国混战。唐高宗应新罗王的请求,出兵助其打败百济。日本天智天皇命人护送百济王子回国重建。中日之间展开激烈海战,日军大败,天智天皇向唐朝臣服,并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公元1592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的丰成秀吉,率军占领从釜山到汉城的大片朝鲜领
期刊
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谓岁华畹晚①,草木变衰,乃独烨然秀发②,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虽寂寥荒寒,而味道之腴,不改其乐者也。神农书以菊为养性上药③,能轻身延年,南阳人饮其潭水④,皆寿百岁。使夫人者有为于当年,医国庇民,亦犹是而已。菊于君子之道,诚有臭味哉⑤!  《月令》以动植志气候⑥,如桃、桐辈,直云“始华”⑦,而菊独曰“菊有黄华”,岂以其正色独立,不伍众草⑧,变词而言之欤!故名胜之士
期刊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先进生产技术知识。历代有识之士将这些知识记录下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近四百種专门的农书,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但关于他一生的事迹,史书中却少有记载。目前关于贾思勰的确凿“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为“后魏高阳太
期刊
卫国的开国国君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周武王、周公旦之胞弟。当年周公平定武庚(商纣王之子)和三监之叛后,特地把康叔分封于此,以拱卫王室。卫国盛时的地盘,以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淇滨区)为中心,包括河南省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山东省聊城市西部、菏泽市北部地区。卫嗣君(?—前293)是卫国的第四十一任国君。公元前335年,卫嗣君即位的时候,卫国已经衰落了。一、
期刊
中国历朝历代,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文化习俗,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改革中,大的变法改革就有子产变法、商鞅变法、王莽改制、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变法的时机  商鞅变法时秦国长期内乱,兵弱主卑、贫穷落后,渴望变法图强。这种情况的变法改革,在宏观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时机的把握,是决定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改革的时机而论,最值得一提的是
期刊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帽子是再普通不过的服饰了。不过,关于“帽”这个字的由来,大家却未必了解。  今天的“帽”字在古代写成“同(mào)”,篆文字形为冗,外面像布、巾一类的覆盖物向下垂覆的样子,里面的两横表示帽子上的纹饰,整个字形描绘的是古代帽子的形状。后来,人们在其下加“目”,代表人的头部,于是就有了“冒”。因此,“冒”也曾一度被当作“帽子”的“帽”来使用,而后由于“冒”多用于表示冒险、冒犯、冒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