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基于CSSCI来源期刊1998—2019年的“粮食安全”相关文献,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动态进行梳理分析。粮食安全研究领域发文量多年来变化不明显,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政策是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多集中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与评价体系,供给和需求、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动态上还表现出今后可能在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以及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政府粮食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等方面继续探索。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需求;文献计量法
对CSSCI中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结合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学者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加以分析,梳理国内粮食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及演变趋势,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文献计量分析
1.1 资料来源
基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该平台收录文献质量较高,关于“粮食安全”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文献,具有较强的分析价值。在高级检索中以“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产量”“粮食进口”“耕地红线”为篇名或者关键词、发文年代为1998—2019年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得到1 979篇论文,剔除重复文献和非学术文献11篇,最后得到1 968篇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文献集的基本信息以及对文献集的高被引文献进行梳理,挖掘粮食安全研究的热点和演变趋势。
1.2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是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是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的文献数量、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引用关系、期刊来源等进行统计研究,借助可视化工具绘制科学知识的图谱,借此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机构的科研实力等内容。赵勇等[1]基于VOS方法对农业经济学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提取了6个类别的研究主题。耿献辉等[2]基于文献计量学,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本研究主要针对收集文献集的刊文数量、学科分布以及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粮食安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1.2.1 刊文数量和学科分布 自1998—2003年,粮食安全领域刊文数量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2004年有一个大幅增加,说明学界有许多学者开始注重这一领域,CSSCI文章刊发数量增加;随后两年时间发文数量有所下降,2007—2010年发文数量4连增,并达到1个峰值;自2010年往后发文数量总体上在波动之中呈减少趋势,2019年发文数量有所回升(图1)。
根据文献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进行统计,取到三级类别(如F32)对文献的学科分类进行统计,表1可以看到,学科类别最多的是中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理论,分别占比51.78%和18.04%,其余大多都是经济门类下的学科,可见食品安全主要是农业经济领域的学者进行研究。
1.2.2 关键词分析 文献里的关键词是作者根据研究内容提炼出的反映文献核心内容的术语;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发现粮食安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文献集总计3 615个关键词,总频次达到7 837次,其中关键词“粮食安全”以1 060次位居榜首(表2)。
使用VOSviewer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将关键词聚类结果收敛为5个类团:(1)粮食生产。糧食生产处于中心位置且图标最大,表明其受到的关注最多,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直接保障,有充足的生产能力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包括农业政策、农业生产、粮食价格、粮食供给、粮食市场、粮食安全战略、粮食生产成本等,从多个角度研究粮食生产相关方面与粮食安全的关系。(2)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粮食安全的直接体现,粮食产量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当年的粮食供给情况,这一类团主要包括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单产、耕地面积、区域差异、粮食储备等。(3)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关键词包括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可持续发展、粮食主产区等。(4)粮食政策。政府出台政策对粮食安全进行宏观调控,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显著效果,包括土地管理、家庭农场、粮农收入、农民增收、粮食供求、食品安全、粮食补贴耕地保护等,涉及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的一些政策因素(图2)。
2 关于粮食安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粮食安全概念及评价体系
粮食安全最早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提出,界定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物”,2012年更新为“粮食安全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所需的物质和经济条件”。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来看,粮食安全经历了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满足积极健康生活和食物喜好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对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一些扩展。马九杰等[3]认为,粮食安全的完整概念应该包含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次。刘晓梅[4]认为,粮食安全是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的完整概念。黄季焜[5]提出,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核心在于家庭层次的食物安全。程亨华等[6]认为,粮食安全本意是整个食物的安全,包括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安全。马树庆等[7]提出,粮食安全包括三个内涵:粮食总量够食用、市场粮食供求平衡以及保证低收入人口也能有饭吃。胡岳岷等[8]提出,粮食应该包含数量、品质、生态和健康安全四个维度。张云华[9]提出,粮食安全内涵小于食物安全,其实质是食物安全,重点是粮食安全。
从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来看,粮食安全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粮食安全水平的评价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学者们针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与体系的构建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工作[3,6-7,10-13],从粮食总产量/生产波动情况、粮食自给率或粮食外贸依存度情况、粮食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情况、贫困人口粮食安全保障情况、家庭或者个人的粮食安全水平以及其他方面做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简要统计得到表3,粮食安全的衡量体系中,粮食总产量/生产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群体粮食保障情况受到较多关注。 (3)粮食储备水平。粮食储备一般是指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新的粮食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收获作物中得到的粮食储备量。这是反映一国粮食安全的又一重要指标,表现了政府的粮食调控能力;安全的储备水平能够保证国家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复杂情况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威胁。较多学者用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来衡量这一指标,即上年粮食结转库存量占本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粮农组织将粮食储备率定为15%~19%。(4)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人均占有量越高说明粮食越安全;也有学者用人均粮食占有率来表述,即用实际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生存性粮食安全量,能反映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否能满足基础的生存需要。(5)低收入群体粮食保障情况。食物支出在低收入群体的支出中占比较高,收入越高则食物支出占比越低;故而低收入群体的粮食保障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粮食安全水平。贫困人口占比或者贫困发生率是这一方面的主要测算指标。
通过粮食安全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其他分析方法,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粮食安全保持在较高水平[5-6,10,14-15],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供给结构矛盾[16]、饲料粮供应不足的隐患[14-15]。此外,学者们通过评估我国粮食的自给率阈值[17-18]、储备水平[19-20]和粮食需求[9,21-23]等对我国应该保持何种程度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行探讨。
2.2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根据对高被引文献的梳理,将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供给和需求、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等四个方面:人口增长、收入提高等因素使得粮食的消费需求提升,而耕地、气候、劳动力、制度及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又限制了粮食生产影响了粮食的供给;此外,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供给和需求环节,从而使得粮食的供需平衡受到影响,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人口增加以及收入的提高,中国的粮食需求不仅在量上有增长[24-26],而且结构上也有变化[14-15,21-22,26],会存在供需失衡的危险[27]。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学者们对需求增长的关注从总量增长开始转移到结构性增长上来,谷物类口粮的消费需求占比下降而饲料粮需求量持续增加也将是未来我国粮食需求侧的重大压力。面对总量持续增长而结构又不断变化的粮食需求结构,对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粮食需求,粮食生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呈现“由南向北、自东而西”推移[28-30],即粮食生产的重心渐渐从经济发达的省份转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从耕地资源、劳动力供给等方面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耕地资源是限制我国粮食供给的关键因素,而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部分学者主要是针对官方的统计数据如全国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等,对耕地资源变化情况以及粮食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分析其相关性,进而挖掘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耕地资源的短缺趋势不可避免[25,31-33],这将制约我国粮食生产[24,34-37],应该重视耕地保护,提升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3-34,38]。也有学者通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數等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21,39-40]。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产量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降水变化和温度变化[41]、自然灾害[42]及气候变化[43-44]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劳动力“老龄化”不断加剧[34-45];农业劳动力迅速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农业投资减少[46-47],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效率[48]进而威胁粮食安全;同时小农经营模式也制约了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43,49]。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将会是在耕地资源有限、劳动力减少而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50-51],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仍然有待发展[36,5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相关政策,中国的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53],粮食产量充足,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26],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54]。多位学者对政府的政策调整提出了建议,注重国家粮食安全制度构建[55]、注意时期阶段以及“度”[16]、改变粮食生产激励方式[56]并加大提高粮食生产力的投入[57],同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进行了探索,认为应该转变粮食安全观念[5,14,26],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建设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5,58-59],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0]。部分学者认为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61-62],其他学者认为,入世以及经济全球化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影响,但是影响效果不确定[63-65]。我国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3 结论与展望
从文献计量结果来看,自2010年达到峰值之后,CSSCI领域粮食安全发文量有所回落,变化不是很明显。通过关键词分析发现,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量以及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在不断丰富,从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上来看,目前针对国家层次的宏观粮食安全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研究,通过粮食总产量/生产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以及低收入人口粮食保障情况四个方面的各种评价指标对国家的总体粮食安全水平做了许多评测。但是在家庭和个人的粮食安全方面,较多学者采用的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但还不能反映家庭或者个人口粮、肉禽蛋消耗量占比等更加全面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已经开始有学者在尝试对家庭或个人的膳食结构层次的供给情况进行评价探索。 在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目前分析的CSSCI高被引文献集中,多是针对人口、耕地、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使得粮食消费需求迅速增加,而人均耕地面积有限,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引起的供需矛盾成为较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学者们通过研究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普遍认为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力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农业生产技术或者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将会是在耕地资源有限、劳动力减少而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国际环境变化影响粮食市场的供需双方而作用于粮食安全,许多学者关注政府的粮食安全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适合的粮食安全政策和战略;部分学者通过研究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后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会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冲击但是并不会造成粮食安全危机,认为应该合理地利用国际市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当前的新冠疫情对国际市场造成的影响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抵制食物浪费的指示,各界又掀起了对粮食安全的讨论,预计往后粮食安全领域研究发文量会迎来增长。通过对已有高质量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文認为在今后粮食安全领域可能会关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1)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以及评价指标研究。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丰富,而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尚且不能很好地契合粮食安全的内涵,仅能反映部分的粮食安全水平。(2)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耕地资源紧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过去几十年注重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环境恶化使得耕地的数量质量在减少,其他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关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可供研究的方向。(3)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耕地资源以及劳动力减少使得粮食生产效率受到负面影响,得益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粮食产量还在持续增长;今后在资源约束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4)政府粮食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政府在面对不同国际环境不同社会发展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粮食安全政策也将是持续粮食安全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勇,李晨英,韩明杰.基于VOS方法的农业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118-125.
[2]耿献辉,陈蓉蓉,严斌剑,等.中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70年变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20(2):40-53.
[3]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 管理世界,2001(1):154-162.
[4]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财贸经济,2004(9):56-61.
[5]黄季焜.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 中国农村经济,2004(10):4-10.
[6]程亨华,肖春阳.中国粮食安全及其主要指标研究[J]. 财贸经济,2002(12):70-73.
[7]马树庆,王琪.区域粮食安全的内涵、评估方法及保障措施[J]. 资源科学,2010,32(1):35-41.
[8]胡岳岷,刘元胜.中国粮食安全:价值维度与战略选择[J]. 经济学家,2013(5):50-56.
[9]张云华.关于粮食安全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8(5):27-33.
[10]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1997(5):26-33.
[11]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2):5-10.
[12]殷培红,方修琦.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J]. 地理学报,2008(10):1064-1072.
[13]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J]. 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4.
[14]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2,33(3):4-8.
[15]谢高地,成升魁,肖玉,等.新时期中国粮食供需平衡态势及粮食安全观的重构[J].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6):895-903.
[16]姜长云.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2):44-48.
[17]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3-5.
[18]陈百明,周小萍.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J]. 经济地理,2005(2):145-148.
[19]马九杰,张传宗.中国粮食储备规模模拟优化与政策分析[J]. 管理世界,2002(9):95-105.
[20]朱晶,钟甫宁.市场整合、储备规模与粮食安全[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9-23.
[21]马永欢,牛文元.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与耕地资源配置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9(3):11-16.
[22]胡小平,郭晓慧.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2010(6):4-15.
[23]李国祥.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4(5):4-12.
[24]鲁奇.中国耕地资源开发、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J]. 资源科学,1999(6):3-5.
[25]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 人口研究,2007(2):15-29. [26]于晓华,Bernhard Bruemmer,钟甫宁.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J]. 农业技术经济,2012(2):4-8.
[27]陆文聪,黄祖辉.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J]. 经济研究,2004(8):94-104.
[28]黄爱军.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1995(2):20-23.
[29]刘彦随,翟荣新.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1-5.
[30]王介勇,刘彦随.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 资源科学,2009,31(7):1188-1194.
[31]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1(4):313-319.
[32]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45-49.
[33]谭术魁,彭补拙.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检讨及近期耕地调控思路[J]. 经济地理,2003(3):371-374.
[34]伍山林.中國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0(10):38-45.
[35]陈百明,周小萍.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J]. 资源科学,2004(5):38-45.
[36]亢霞,刘秀梅.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J]. 中国农村观察,2005(4):25-32.
[37]聂英.中国粮食安全的耕地贡献分析[J]. 经济学家,2015(1):83-93.
[38]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3):1-5.
[39]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 地理学报,2002(2):127-134.
[40]宋小青,欧阳竹.1999—2007年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2,67(6):793-803.
[41]史培军,王静爱,谢云,等.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7(3):2-8.
[42]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43]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J]. 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
[44]刘立涛,刘晓洁,伦飞,等.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6):927-939.
[45]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9,30(10):12-18.
[46]王跃梅,姚先国,周明海.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J]. 管理世界,2013(11):67-76.
[47]钟甫宁.正确认识粮食安全和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16,37(1):4-9.
[48]秦立建,张妮妮,蒋中一.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农户粮食生产——基于安徽省的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1):16-23.
[49]夏益国,宫春生.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5,36(5):56-64.
[50]黄金波,周先波.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978—2008[J]. 南方经济,2010(9):40-52.
[51]高鸣,宋洪远.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漪效应[J]. 管理世界,2014(7):83-92.
[52]肖红波,王济民.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1):36-46.
[53]刘振伟.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2):8-13.
[54]陈飞,范庆泉,高铁梅.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 经济研究,2010,45(11):101-114.
[55]胡靖.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J]. 中国农村观察,2000(4):24-30.
[56]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2008(8):4-15.
[57]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
[58]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 农业经济问题,2014,35(2):4-10.
[59]毛学峰,刘靖,朱信凯.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J]. 管理世界,2015(3):76-85.
[60]倪国华.粮食安全背景下的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J]. 中国农村观察,2012(4):52-58、94.
[61]卢锋.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J]. 中国社会科学,1998(2):3-5.
[62]傅龙波,钟甫宁,徐志刚.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性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01(3):135-140.
[63]林毅夫.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4(1):32-33.
[64]蒋庭松.加入WTO与中国粮食安全[J]. 管理世界,2004(3):82-94.
[65]黄季焜,杨军,仇焕广,等.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J]. 管理世界,2009(1):72-78.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需求;文献计量法
对CSSCI中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结合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学者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加以分析,梳理国内粮食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及演变趋势,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文献计量分析
1.1 资料来源
基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该平台收录文献质量较高,关于“粮食安全”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文献,具有较强的分析价值。在高级检索中以“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产量”“粮食进口”“耕地红线”为篇名或者关键词、发文年代为1998—2019年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得到1 979篇论文,剔除重复文献和非学术文献11篇,最后得到1 968篇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文献集的基本信息以及对文献集的高被引文献进行梳理,挖掘粮食安全研究的热点和演变趋势。
1.2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是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是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的文献数量、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引用关系、期刊来源等进行统计研究,借助可视化工具绘制科学知识的图谱,借此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机构的科研实力等内容。赵勇等[1]基于VOS方法对农业经济学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提取了6个类别的研究主题。耿献辉等[2]基于文献计量学,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本研究主要针对收集文献集的刊文数量、学科分布以及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粮食安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1.2.1 刊文数量和学科分布 自1998—2003年,粮食安全领域刊文数量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2004年有一个大幅增加,说明学界有许多学者开始注重这一领域,CSSCI文章刊发数量增加;随后两年时间发文数量有所下降,2007—2010年发文数量4连增,并达到1个峰值;自2010年往后发文数量总体上在波动之中呈减少趋势,2019年发文数量有所回升(图1)。
根据文献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进行统计,取到三级类别(如F32)对文献的学科分类进行统计,表1可以看到,学科类别最多的是中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理论,分别占比51.78%和18.04%,其余大多都是经济门类下的学科,可见食品安全主要是农业经济领域的学者进行研究。
1.2.2 关键词分析 文献里的关键词是作者根据研究内容提炼出的反映文献核心内容的术语;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发现粮食安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文献集总计3 615个关键词,总频次达到7 837次,其中关键词“粮食安全”以1 060次位居榜首(表2)。
使用VOSviewer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将关键词聚类结果收敛为5个类团:(1)粮食生产。糧食生产处于中心位置且图标最大,表明其受到的关注最多,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直接保障,有充足的生产能力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包括农业政策、农业生产、粮食价格、粮食供给、粮食市场、粮食安全战略、粮食生产成本等,从多个角度研究粮食生产相关方面与粮食安全的关系。(2)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粮食安全的直接体现,粮食产量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当年的粮食供给情况,这一类团主要包括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单产、耕地面积、区域差异、粮食储备等。(3)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关键词包括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可持续发展、粮食主产区等。(4)粮食政策。政府出台政策对粮食安全进行宏观调控,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显著效果,包括土地管理、家庭农场、粮农收入、农民增收、粮食供求、食品安全、粮食补贴耕地保护等,涉及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的一些政策因素(图2)。
2 关于粮食安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粮食安全概念及评价体系
粮食安全最早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提出,界定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物”,2012年更新为“粮食安全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所需的物质和经济条件”。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来看,粮食安全经历了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满足积极健康生活和食物喜好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对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一些扩展。马九杰等[3]认为,粮食安全的完整概念应该包含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次。刘晓梅[4]认为,粮食安全是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的完整概念。黄季焜[5]提出,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核心在于家庭层次的食物安全。程亨华等[6]认为,粮食安全本意是整个食物的安全,包括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安全。马树庆等[7]提出,粮食安全包括三个内涵:粮食总量够食用、市场粮食供求平衡以及保证低收入人口也能有饭吃。胡岳岷等[8]提出,粮食应该包含数量、品质、生态和健康安全四个维度。张云华[9]提出,粮食安全内涵小于食物安全,其实质是食物安全,重点是粮食安全。
从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来看,粮食安全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粮食安全水平的评价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学者们针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与体系的构建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工作[3,6-7,10-13],从粮食总产量/生产波动情况、粮食自给率或粮食外贸依存度情况、粮食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情况、贫困人口粮食安全保障情况、家庭或者个人的粮食安全水平以及其他方面做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简要统计得到表3,粮食安全的衡量体系中,粮食总产量/生产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群体粮食保障情况受到较多关注。 (3)粮食储备水平。粮食储备一般是指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新的粮食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收获作物中得到的粮食储备量。这是反映一国粮食安全的又一重要指标,表现了政府的粮食调控能力;安全的储备水平能够保证国家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复杂情况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威胁。较多学者用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来衡量这一指标,即上年粮食结转库存量占本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粮农组织将粮食储备率定为15%~19%。(4)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人均占有量越高说明粮食越安全;也有学者用人均粮食占有率来表述,即用实际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生存性粮食安全量,能反映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否能满足基础的生存需要。(5)低收入群体粮食保障情况。食物支出在低收入群体的支出中占比较高,收入越高则食物支出占比越低;故而低收入群体的粮食保障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粮食安全水平。贫困人口占比或者贫困发生率是这一方面的主要测算指标。
通过粮食安全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其他分析方法,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粮食安全保持在较高水平[5-6,10,14-15],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供给结构矛盾[16]、饲料粮供应不足的隐患[14-15]。此外,学者们通过评估我国粮食的自给率阈值[17-18]、储备水平[19-20]和粮食需求[9,21-23]等对我国应该保持何种程度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行探讨。
2.2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根据对高被引文献的梳理,将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供给和需求、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等四个方面:人口增长、收入提高等因素使得粮食的消费需求提升,而耕地、气候、劳动力、制度及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又限制了粮食生产影响了粮食的供给;此外,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供给和需求环节,从而使得粮食的供需平衡受到影响,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人口增加以及收入的提高,中国的粮食需求不仅在量上有增长[24-26],而且结构上也有变化[14-15,21-22,26],会存在供需失衡的危险[27]。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学者们对需求增长的关注从总量增长开始转移到结构性增长上来,谷物类口粮的消费需求占比下降而饲料粮需求量持续增加也将是未来我国粮食需求侧的重大压力。面对总量持续增长而结构又不断变化的粮食需求结构,对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粮食需求,粮食生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呈现“由南向北、自东而西”推移[28-30],即粮食生产的重心渐渐从经济发达的省份转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从耕地资源、劳动力供给等方面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耕地资源是限制我国粮食供给的关键因素,而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部分学者主要是针对官方的统计数据如全国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等,对耕地资源变化情况以及粮食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分析其相关性,进而挖掘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耕地资源的短缺趋势不可避免[25,31-33],这将制约我国粮食生产[24,34-37],应该重视耕地保护,提升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3-34,38]。也有学者通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數等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21,39-40]。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产量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降水变化和温度变化[41]、自然灾害[42]及气候变化[43-44]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劳动力“老龄化”不断加剧[34-45];农业劳动力迅速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农业投资减少[46-47],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效率[48]进而威胁粮食安全;同时小农经营模式也制约了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43,49]。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将会是在耕地资源有限、劳动力减少而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50-51],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仍然有待发展[36,5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相关政策,中国的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53],粮食产量充足,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26],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54]。多位学者对政府的政策调整提出了建议,注重国家粮食安全制度构建[55]、注意时期阶段以及“度”[16]、改变粮食生产激励方式[56]并加大提高粮食生产力的投入[57],同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进行了探索,认为应该转变粮食安全观念[5,14,26],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建设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5,58-59],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0]。部分学者认为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61-62],其他学者认为,入世以及经济全球化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影响,但是影响效果不确定[63-65]。我国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3 结论与展望
从文献计量结果来看,自2010年达到峰值之后,CSSCI领域粮食安全发文量有所回落,变化不是很明显。通过关键词分析发现,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量以及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在不断丰富,从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上来看,目前针对国家层次的宏观粮食安全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研究,通过粮食总产量/生产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以及低收入人口粮食保障情况四个方面的各种评价指标对国家的总体粮食安全水平做了许多评测。但是在家庭和个人的粮食安全方面,较多学者采用的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但还不能反映家庭或者个人口粮、肉禽蛋消耗量占比等更加全面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已经开始有学者在尝试对家庭或个人的膳食结构层次的供给情况进行评价探索。 在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目前分析的CSSCI高被引文献集中,多是针对人口、耕地、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使得粮食消费需求迅速增加,而人均耕地面积有限,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引起的供需矛盾成为较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学者们通过研究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普遍认为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力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农业生产技术或者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将会是在耕地资源有限、劳动力减少而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国际环境变化影响粮食市场的供需双方而作用于粮食安全,许多学者关注政府的粮食安全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适合的粮食安全政策和战略;部分学者通过研究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后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会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冲击但是并不会造成粮食安全危机,认为应该合理地利用国际市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当前的新冠疫情对国际市场造成的影响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抵制食物浪费的指示,各界又掀起了对粮食安全的讨论,预计往后粮食安全领域研究发文量会迎来增长。通过对已有高质量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文認为在今后粮食安全领域可能会关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1)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以及评价指标研究。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丰富,而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尚且不能很好地契合粮食安全的内涵,仅能反映部分的粮食安全水平。(2)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耕地资源紧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过去几十年注重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环境恶化使得耕地的数量质量在减少,其他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关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可供研究的方向。(3)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耕地资源以及劳动力减少使得粮食生产效率受到负面影响,得益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粮食产量还在持续增长;今后在资源约束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4)政府粮食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政府在面对不同国际环境不同社会发展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粮食安全政策也将是持续粮食安全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勇,李晨英,韩明杰.基于VOS方法的农业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118-125.
[2]耿献辉,陈蓉蓉,严斌剑,等.中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70年变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20(2):40-53.
[3]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 管理世界,2001(1):154-162.
[4]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财贸经济,2004(9):56-61.
[5]黄季焜.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 中国农村经济,2004(10):4-10.
[6]程亨华,肖春阳.中国粮食安全及其主要指标研究[J]. 财贸经济,2002(12):70-73.
[7]马树庆,王琪.区域粮食安全的内涵、评估方法及保障措施[J]. 资源科学,2010,32(1):35-41.
[8]胡岳岷,刘元胜.中国粮食安全:价值维度与战略选择[J]. 经济学家,2013(5):50-56.
[9]张云华.关于粮食安全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8(5):27-33.
[10]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1997(5):26-33.
[11]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2):5-10.
[12]殷培红,方修琦.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J]. 地理学报,2008(10):1064-1072.
[13]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J]. 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4.
[14]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2,33(3):4-8.
[15]谢高地,成升魁,肖玉,等.新时期中国粮食供需平衡态势及粮食安全观的重构[J].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6):895-903.
[16]姜长云.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2):44-48.
[17]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3-5.
[18]陈百明,周小萍.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J]. 经济地理,2005(2):145-148.
[19]马九杰,张传宗.中国粮食储备规模模拟优化与政策分析[J]. 管理世界,2002(9):95-105.
[20]朱晶,钟甫宁.市场整合、储备规模与粮食安全[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9-23.
[21]马永欢,牛文元.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与耕地资源配置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9(3):11-16.
[22]胡小平,郭晓慧.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2010(6):4-15.
[23]李国祥.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4(5):4-12.
[24]鲁奇.中国耕地资源开发、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J]. 资源科学,1999(6):3-5.
[25]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 人口研究,2007(2):15-29. [26]于晓华,Bernhard Bruemmer,钟甫宁.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J]. 农业技术经济,2012(2):4-8.
[27]陆文聪,黄祖辉.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J]. 经济研究,2004(8):94-104.
[28]黄爱军.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1995(2):20-23.
[29]刘彦随,翟荣新.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1-5.
[30]王介勇,刘彦随.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 资源科学,2009,31(7):1188-1194.
[31]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1(4):313-319.
[32]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45-49.
[33]谭术魁,彭补拙.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检讨及近期耕地调控思路[J]. 经济地理,2003(3):371-374.
[34]伍山林.中國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0(10):38-45.
[35]陈百明,周小萍.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J]. 资源科学,2004(5):38-45.
[36]亢霞,刘秀梅.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J]. 中国农村观察,2005(4):25-32.
[37]聂英.中国粮食安全的耕地贡献分析[J]. 经济学家,2015(1):83-93.
[38]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3):1-5.
[39]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 地理学报,2002(2):127-134.
[40]宋小青,欧阳竹.1999—2007年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2,67(6):793-803.
[41]史培军,王静爱,谢云,等.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7(3):2-8.
[42]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43]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J]. 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
[44]刘立涛,刘晓洁,伦飞,等.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6):927-939.
[45]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9,30(10):12-18.
[46]王跃梅,姚先国,周明海.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J]. 管理世界,2013(11):67-76.
[47]钟甫宁.正确认识粮食安全和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16,37(1):4-9.
[48]秦立建,张妮妮,蒋中一.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农户粮食生产——基于安徽省的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1):16-23.
[49]夏益国,宫春生.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5,36(5):56-64.
[50]黄金波,周先波.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978—2008[J]. 南方经济,2010(9):40-52.
[51]高鸣,宋洪远.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漪效应[J]. 管理世界,2014(7):83-92.
[52]肖红波,王济民.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1):36-46.
[53]刘振伟.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2):8-13.
[54]陈飞,范庆泉,高铁梅.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 经济研究,2010,45(11):101-114.
[55]胡靖.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J]. 中国农村观察,2000(4):24-30.
[56]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2008(8):4-15.
[57]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
[58]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 农业经济问题,2014,35(2):4-10.
[59]毛学峰,刘靖,朱信凯.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J]. 管理世界,2015(3):76-85.
[60]倪国华.粮食安全背景下的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J]. 中国农村观察,2012(4):52-58、94.
[61]卢锋.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J]. 中国社会科学,1998(2):3-5.
[62]傅龙波,钟甫宁,徐志刚.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性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01(3):135-140.
[63]林毅夫.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4(1):32-33.
[64]蒋庭松.加入WTO与中国粮食安全[J]. 管理世界,2004(3):82-94.
[65]黄季焜,杨军,仇焕广,等.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J]. 管理世界,2009(1):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