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来看,美术课肩负着发展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担,尤其是“美术欣赏课”,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不仅仅引导学生掌握造型的基本原理,还能使其学到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具体教学策略有美“讲”、导“看”、启“思”、畅“谈”。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讲;看;思;谈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95-01
无论是普高或是职高,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都占较大的比例,教师应该借助美术欣赏课来切实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艺术视野变得更为开阔。那么,应该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美术是一门艺术课,被动地接受和模仿是无法调动学生的艺术灵感的,更不要谈创作了。笔者認为有效的教学应该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内涵。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讲”“看”“思”“谈”四个活动方式结合到一起,就具体的做法进行分析,望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美“讲”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最多的表现形式是“讲”,关键是要怎么讲?美“讲”就是从美术作品出发,教师的“讲”务必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概念明确”“语言清晰”,简明扼要。例如,起始年级的中职生抽象性思维不强,教师的讲解不宜深、抽象,应该注重讲解语言的通俗化、形象化,从作品的趣味性出发,切忌使用过多学生不能理解的专业性词语。对于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不必抠得过细,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欣赏课的意义与价值,打开“乐其道,亲其师”的局面。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他们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逐渐增强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进行美术欣赏可略加抒发地“讲”。通过教师的讲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美术知识面,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导“看”
1.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将诸多有共同特点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鉴赏,例如设置“中国古代画欣赏”“西方现代绘画欣赏”等专题。实践经验表明,借助于专题欣赏可以引导并侧重提升学生某一个方面的艺术造诣,尤其是艺术语言方面的提升。当然专题欣赏课不能仅仅是美术作品的堆积,还应该提供几个指向核心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2.参观画展
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局限于教材文本。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其美术素养,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画展,将学生带到展厅现场,观看画家作画的过程,欣赏“原画”。这种视觉震撼是学生通过幻灯片、教材所无法企及的,欣赏“原汁原味”的美术作品,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精神。
三、启 “思”
学而不思则罔!美术欣赏课,也不能只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看,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很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伴随着教师的讲和自己的看而发生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更好地消化“讲”“看”这两个过程习得的知识,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清明上河图》,除了讲、看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艺术水平和美术素养的提升,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整个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么安排这些内容的?
问题2:从画面上看,作品反映的是什么时节?采用了怎样的构图方式?
问题3:作品采用了怎样的透视方法?
借助于问题,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虽然场面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只要鉴赏的视角和方法都是正确的,都能尝试着表达出自己对美术作品欣赏的体会,体会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创作热情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这些感受也会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有良性的影响。
四、畅“谈”
学习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对于美术欣赏课也是如此,通过开展“讲”“看”“思”等一系列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对作品有不同的感受。此时,教师应该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集思广益、扬长补短,提高认识的完整性,发现自己美术欣赏时的不足,便于调整学习的方向,有助于创作能力的提升。
比如,笔者曾经和学生就《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先讲“它的艺术价值”,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看、思,最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收获良多。有的学生说,原来我认为这幅作品并不美,但是通过这节课,我感受了它的美。而更多的讨论围绕着“为什么美,美在何处?”开展,使大家的审美意识共同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斯 陌)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讲;看;思;谈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95-01
无论是普高或是职高,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都占较大的比例,教师应该借助美术欣赏课来切实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艺术视野变得更为开阔。那么,应该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美术是一门艺术课,被动地接受和模仿是无法调动学生的艺术灵感的,更不要谈创作了。笔者認为有效的教学应该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内涵。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讲”“看”“思”“谈”四个活动方式结合到一起,就具体的做法进行分析,望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美“讲”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最多的表现形式是“讲”,关键是要怎么讲?美“讲”就是从美术作品出发,教师的“讲”务必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概念明确”“语言清晰”,简明扼要。例如,起始年级的中职生抽象性思维不强,教师的讲解不宜深、抽象,应该注重讲解语言的通俗化、形象化,从作品的趣味性出发,切忌使用过多学生不能理解的专业性词语。对于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不必抠得过细,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欣赏课的意义与价值,打开“乐其道,亲其师”的局面。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他们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逐渐增强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进行美术欣赏可略加抒发地“讲”。通过教师的讲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美术知识面,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导“看”
1.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将诸多有共同特点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鉴赏,例如设置“中国古代画欣赏”“西方现代绘画欣赏”等专题。实践经验表明,借助于专题欣赏可以引导并侧重提升学生某一个方面的艺术造诣,尤其是艺术语言方面的提升。当然专题欣赏课不能仅仅是美术作品的堆积,还应该提供几个指向核心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2.参观画展
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局限于教材文本。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其美术素养,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画展,将学生带到展厅现场,观看画家作画的过程,欣赏“原画”。这种视觉震撼是学生通过幻灯片、教材所无法企及的,欣赏“原汁原味”的美术作品,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精神。
三、启 “思”
学而不思则罔!美术欣赏课,也不能只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看,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很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伴随着教师的讲和自己的看而发生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更好地消化“讲”“看”这两个过程习得的知识,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清明上河图》,除了讲、看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艺术水平和美术素养的提升,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整个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么安排这些内容的?
问题2:从画面上看,作品反映的是什么时节?采用了怎样的构图方式?
问题3:作品采用了怎样的透视方法?
借助于问题,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虽然场面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只要鉴赏的视角和方法都是正确的,都能尝试着表达出自己对美术作品欣赏的体会,体会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创作热情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这些感受也会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有良性的影响。
四、畅“谈”
学习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对于美术欣赏课也是如此,通过开展“讲”“看”“思”等一系列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对作品有不同的感受。此时,教师应该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集思广益、扬长补短,提高认识的完整性,发现自己美术欣赏时的不足,便于调整学习的方向,有助于创作能力的提升。
比如,笔者曾经和学生就《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先讲“它的艺术价值”,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看、思,最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收获良多。有的学生说,原来我认为这幅作品并不美,但是通过这节课,我感受了它的美。而更多的讨论围绕着“为什么美,美在何处?”开展,使大家的审美意识共同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