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布雷思的忧虑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shi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像加尔布雷思一样,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相较于学术论文,他更喜欢公共写作;相较于专家评审,他更在乎公众反应;相较于理论目标,他更关心现实的社会福祉。他的30多本著作不断重印,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的思想,最终使他成为20世纪最卓越的著作家之一。
  令加尔布雷思卓尔不群的,不仅仅是他的旨趣。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对他所身处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始终保持着深远的忧虑——无论这种忧虑是否“正确”,他的思考都不是任何“非黑即白”的逻辑所能轻易否定的。在似乎总是弥漫着乐观情绪的经济学家中间,加尔布雷思无疑是个异类。
  这本由加尔布雷思亲自选定,并为每一篇文章撰写引言的集子,可以让我们窥见他忧虑之所在。
  文集的第一篇“抗衡力量的概念”,来自加尔布雷思对大公司垄断地位的思索。和许多左派思想家类似,加尔布雷思批评大公司的经济力量更可能导致“把大量的资源用于腐化政治和控制公众舆论”,使“美国人的生计和精神受到大公司的控制”。
  但面对这样的社会顽疾,加尔布雷思惯用的思想立场不是“批判”,或者不是一味批判,而是“抗衡”。他用反面的思考来抵消某些社会观念的影响,用工会来抵抗大公司的统治,从而为当时美国的劳工和工会运动提供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性论证。根据这一论证,与其借助于相当昂贵的“政府”来抑制跨国公司在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上的垄断权,不如借助于经济利益的当事人为捍卫自身利益而成立的各种工会和农会的抗衡力量,后者往往来得更有效率。
  在第三篇“消费者主权神话”中,加尔布雷思提出了他“一生中争议最大的观点之一”。在战后商业迅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者自信高涨的时候,他却看到了生产者对消费者需求的支配性。消费者的需求并不总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自发产生。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几乎無孔不入的广告,在消费别人指定给我们的商品的同时,我们的习惯也在被影响,需求也一点一点被生产厂商塑造。对于这样的论点,我们可以支持,也可以反驳,但无论如何,问题一经提出,就已是挥之不去了。
  现代社会的“福利标准”也是加尔布雷思质疑的一部分。完全以经济效率来衡量社会总体福利,将导致私人产品丰富、公共服务匮乏的“社会失衡”。在从《丰裕社会》节选的“社会均衡状况”一文中,加尔布雷思以辛辣的笔触描绘了这种失衡(据他称,这是全书被最为广泛引用的文字):
  “一家人驾着空调轿车外出旅游,经过路面不平整、满地垃圾的城市街道,杂乱无章的建筑,年代已久的广告牌和电话亭,穿越几乎满是商业艺术的乡间。他们来到一条水质受到污染的河流旁,从冰盒中拿出包装精美的食品野餐,晚上在一个有碍公共卫生的停车场过夜。在腐烂垃圾的冲天臭气中,他们躺在尼龙帐篷下的充气床垫上入睡之前,也许还模模糊糊地思考着自己的幸福来之不易。这难道真的就是美国人的天赋吗?”
  他的结论是,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私人生产,只能与大量复杂的、成本昂贵的公共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运行良好,这对公共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幸,在加尔布雷思表达其忧虑的半个世纪之后,他所在社会的状况已经大为改观,或许,他在其中也功不可没。
  关于加尔布雷思的忧思,不用再列举更多。对战后美国社会风险的担忧,已经深深浸淫于他的骨髓中。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巨大变迁,经济系统已经成为复杂的庞然大物,没有人能看清楚它的全貌,也没有人要为它的总体运作负责。每个人都只是雇员,都只做一块微小的工作,拼命挣一份体面的报酬。但经济一旦失控,却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
  1929年的经济崩溃深深影响了加尔布雷思的人生观。这在他那本描绘大萧条的经典著作《1929年大崩盘》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文集收录的该书部分章节中,加尔布雷思生动地描述了大萧条前的繁荣景象。尽管当时一些工业生产指数已经出现危机征兆,但股票投机者却集体无意识地把股票炒作到了令人吃惊的高位。崩溃几乎在一天内发生,过去数十年的辉煌被一笔抹去。
  在现实问题上,加尔布雷思似乎永远比别人悲观,永远在发出不协调的声音。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冷酷或淡漠。本书的编者威廉姆斯就说,加尔布雷思其实是一个真正富有同情心的人。在加尔布雷思心中,似乎还有着一个社会和谐的乌托邦梦想。以他的梦想照见现实,这也许就是他忧虑的源头所在。
  几乎就在《加尔布雷思文集》中文版面世的同时,大洋彼岸传来了97岁高龄的加尔布雷思去世的消息。我想,阅读这本文集,对加尔布雷思一生的探索和忧思,应该是最好的纪念了。■
其他文献
患儿,男,5 岁,住院号96697,主因右眼碰伤后视物不见十余日,于1996年2月8日就诊,以右眼钝伤、右眼前房积血收住入院.入院后全身及左眼检查无阳性体征.右眼:视力光感,眼球大小
我们还能想象出什么东西,比通天塔更陡峭    迪伦马特写过一部很出名的戏,叫《罗慕路斯大帝》。这部戏我没看过,虽然作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瑞士作家,原因就是题目中“大帝”这个字眼。罗慕路斯是西罗马末代皇帝,跟最初的城邦奠基人同名,不知是巧合,还是另有什么循环果报的定数。476年,哥特蛮族兵临拉文纳城下(此时的罗马城已不再是帝国的中心),他被迫逊位,时年不过14岁;当时的人称他为Augustulus,
“土地荒”频现温州市国土资源局用地审批处处长朱剑云自称是“温州最忙的人”。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不断响起敲门声;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主题只有一个——土地。  “企业发展要土地,产业升级要土地,招商引资更需要土地。可手头根本没有那么多地!”朱剑云无奈地说。   据朱剑云介绍,温州历来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2004年宏观调控后,“土地”更成为制约温州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温州市可用于建设的
同样一个项目,资金来源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则命运截然不同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以管理严格著称,国家林业局世行项目卷入恶性腐败案,自然备受关注。  记者采访获知,林业世行贷款项目的涉案资金并非世行贷款本身,而是来源于项目贴息贷款、项目管理费以及还贷准备金。这些违规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内。  世行贷款项目属于中国主权外债,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代表国家举借,财政部代表国家具有完全的还款责任。国内参与世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