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时政类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有重大会议、调研以及领导下访等等。可是如今,时政新闻却始终难以做到让观众满意,让观众印象深刻入,让“三贴近”落到实处。因此怎样才能做好时政类新闻,本文探讨了时政新闻拍摄的一些要点。
关键词:时政新闻;拍摄要点;镜头语言
时政新闻报道的就是时事与政治。就新闻价值来说,时政新闻的题材重大、新闻性明显、参与层次高,它不仅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们了解国家大事的心理需求,也在极大程度上对人们如何决定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着影响与改变,所以它应当是很能激起公众兴趣的节目。可是现实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时政新闻报道就是大串的套话与空话、长串名单、电视会海。就我国目前时政新闻报道的实际情况来看,时政新闻以其独特不可或缺的地位受到来自各级领导阶层、企业家阶层以及知识阶层的积极关注;同时又因为它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而被普通受众们所忽略。因此,怎样做出及时、准确、生动的时政新闻报道,掌握时政新闻拍摄要点很重要。
一、必须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基于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首先,一项重大的时政报道采访任务出现,记者除了要知道时间、地点、基本的活动内容与过程之外,还要把与会领导的名单打印出来,并了解领导们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动作。毕竟大部分时政新闻的中心就领导人,流程也大致是领导人讲话、领导视察、领导会晤、领导剪彩等等。然后,根据已知情况准备需要的器材。通过了初步了解之后,记者们应该对于发几篇稿子、内容上怎样安排、要不要录同期声等等这些内容在心里有了初步把握。所以就需要决定携带那些器材了,比如电池、磁带、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等,保险起见还应当检查摄像机能否正常工作。最后,记者一定要准时抵达现场,如果可以,最好是提前到场,不管怎样,就是不可以迟到。因为电视记者不同于报刊记者。电视有其致命硬伤:不可补救。虽然在大多数场合下,领导人的活动会持续一段时间,可是像接见领导、即席讲话、剪彩或者领导题词等这些活动,时间通常都很短,如果记者当时不在现场,这些机会一旦错过是补救不回来的。因此时政新闻要求电视记者必须要有极强的时间观念,只能早到,不许迟到。同时,之所以要早一点到达现场,是因为摄像记者要查看场地与座位安排,设置灯光,选择拍摄位置,拟定现场的初步拍摄计划:需要几个全景、中景?如何协调转换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等等这些,记者都要心中有数,切忌手忙脚乱,拍到什么是什么。要不打无准备的仗。做完这些后,摄像记者需要及时与文字记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大致的新闻内容,安排好镜头。
二、现场进行时的细节工作
虽然说摄像记者就是活动现场的记录者,可是这并不是说摄像记者仅仅只需要单纯的录像而已,摄影记者更需要根据编辑的要求,再结合现场的情况,进行有选择有目的地拍摄,如此拍摄出来的东西才会富有灵气,才充满内涵,才有重点也有亮点,然后观众的目光自然也就被吸引了。想要达到这些效果,就一定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摄像师的镜头里,组成画面的所有图像就是画面细节。虽然组成画面的这些图像细微不起眼,但他们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这些画面会一闪而过,但却是画龙点睛之笔。
(1)光源的统一。拍摄时政新闻,特别是室外,光线变化多而杂,摄像记者要时刻注意调整摄像机各种参数,使画面达到技术指标要求;要时刻注意拍摄相关领导的表情与动作变化。时政新闻报道要想鲜活有力、生动出彩,通常是不可以有十分复杂的光源的,可是因为时政新闻不能够重新摆拍,而且光线有些很亮,有些又很暗,十分不统一,而无论光线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大大影响成像质量。因此,要学会正确使用机头灯以及摄像机的快门和灰片来协调光线,使其适合我们的需要。
(2)角度的多样化。由于时政类新闻画面场景重复多,时间拍长了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厌倦感,甚至懒惰的情绪。因此,无论何时,对主要领导的同期声一定要认真听、认真记录,尽量多拍摄各角度各景别的画面。不同角度、不同景别会有不同作用,有时甚至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镜头内容的完整性。摄像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问题外,在拍摄时还要用心、用耳、用眼,认真听主体对象的讲话,边听边拍,了解活动内容,从而及时地去抓拍相关内容的空镜头。
三、随时作好“抓拍”准备
大部分时政新闻的内容都是会议新闻,你最好别习惯性地认为像会议这种场景和人物相对固定、程序化的东西多的画面容易拍摄,而且反复拍摄同一组画面的机会多,恰恰相反,要想把会议新闻拍得生动是十分有困难的,想要把“死”的画面拍“话”,就看你会不会抓亮点,会不会抓现场的感人细节。所以就需要随时准备着注意抓拍,不放过每一个与会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动情时刻讲话时的表情、姿势等等。往往有的时候,一个好的镜头就能激活整条片子,使内容变得精彩。
四、现场拍摄时坚持“备多用寡”原则
“备多用寡”是新闻采访阶段一个重要原则,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这个原则特别重要,电视记者是不可能使时政新闻再重新发生一次的。只所以认为这个原则对电视记者来说特别重要,主要鉴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领导人活动的不确定性。二是新闻稿内容的不确定性。大凡重要的会议,记者往往难以自己决定发哪些内容、多少长度,这时候摄像记者就要多拍摄几种景别,主要领导的镜头则需多角度拍摄。三是从技术上确保万无一失。一般而论,对于必不可少的镜头,在磁带和电池足够情况下,至少拍两个,以确保有一个能用。主要领导讲话的镜头起码从左、中右不同角度拍三个以上。
五、提高无剪辑摄像的能力
现在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各级领导都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从发生到播出的间歇越来越短。如今那些初来乍到的摄影记者,往往都是抛开会议大小、调研主题,就开始一阵又一阵的狂拍,最终搞出一大堆素材丢给编辑,加大编辑的工作量,老记者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 “心中无数镜头多”就是针对这个。要想增强无剪辑摄像的能力,首当其冲必须要全面把握新闻内容,或者是说对新闻的整体理解能力。哪些镜头是一定要有的,哪些镜头是作为细节展示的,哪些镜头是作补充说明的,这些技能都是在日常工作里随时积累与提高的。
六、实现图像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相对统一
摄像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在把镜头画面做得真实性的同时,也要有美的追求。首先,必须要有三脚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大部分新记者因为急于求成,又觉得带着很麻烦碍事,可是要想拍到大气、稳定的图像画面,就必须依靠三脚架这个稳定的底盘。
然后,在镜头画面真实的基础上,适当地添加一些能够美化画面的因素,新闻就会变得更具影响力。在拍摄单调的会议室的全景的时候,可以用那些带有绿色枝叶的盆栽或者花草当做前景,绿色能够发挥调节色彩的效果;至于会议的全景,一定要从左右45度角以及正面这三个角度来拍摄,这样能够制造出场景变化的效果。同时,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视觉比重的这一要点:近的比远的更能夺人眼球;动的比静的更能夺人眼球;深色比浅色更能夺人眼球等等。
在时政新闻的拍摄过程中,虽然不得不根据领导们对于时政新闻的各式要求来进行拍摄,但是这样也并不是说我们只能年复一年、简单机械、不加思考地根据要求复制新闻。一名好的时政新闻摄像记者,懂得观众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懂得如何从新闻画面中传达正确有效地信息给观众,了解什么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因此要牢牢抓住时政新闻拍摄过程中的要点,学会利用画面语言传递出有用、及时、有效的信息,使得每一条时政新闻的内容有张力,报道精彩,人物鲜活。
参考文献:
[1]张吉宝.时政新闻的发掘与表现[J].青年记者,2011(2)
[2]胡立德,王文科,陈少波.现代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电视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马铁护.要把电视时政新闻做出彩[J].新闻爱好者,2009(22)
关键词:时政新闻;拍摄要点;镜头语言
时政新闻报道的就是时事与政治。就新闻价值来说,时政新闻的题材重大、新闻性明显、参与层次高,它不仅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们了解国家大事的心理需求,也在极大程度上对人们如何决定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着影响与改变,所以它应当是很能激起公众兴趣的节目。可是现实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时政新闻报道就是大串的套话与空话、长串名单、电视会海。就我国目前时政新闻报道的实际情况来看,时政新闻以其独特不可或缺的地位受到来自各级领导阶层、企业家阶层以及知识阶层的积极关注;同时又因为它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而被普通受众们所忽略。因此,怎样做出及时、准确、生动的时政新闻报道,掌握时政新闻拍摄要点很重要。
一、必须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基于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首先,一项重大的时政报道采访任务出现,记者除了要知道时间、地点、基本的活动内容与过程之外,还要把与会领导的名单打印出来,并了解领导们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动作。毕竟大部分时政新闻的中心就领导人,流程也大致是领导人讲话、领导视察、领导会晤、领导剪彩等等。然后,根据已知情况准备需要的器材。通过了初步了解之后,记者们应该对于发几篇稿子、内容上怎样安排、要不要录同期声等等这些内容在心里有了初步把握。所以就需要决定携带那些器材了,比如电池、磁带、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等,保险起见还应当检查摄像机能否正常工作。最后,记者一定要准时抵达现场,如果可以,最好是提前到场,不管怎样,就是不可以迟到。因为电视记者不同于报刊记者。电视有其致命硬伤:不可补救。虽然在大多数场合下,领导人的活动会持续一段时间,可是像接见领导、即席讲话、剪彩或者领导题词等这些活动,时间通常都很短,如果记者当时不在现场,这些机会一旦错过是补救不回来的。因此时政新闻要求电视记者必须要有极强的时间观念,只能早到,不许迟到。同时,之所以要早一点到达现场,是因为摄像记者要查看场地与座位安排,设置灯光,选择拍摄位置,拟定现场的初步拍摄计划:需要几个全景、中景?如何协调转换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等等这些,记者都要心中有数,切忌手忙脚乱,拍到什么是什么。要不打无准备的仗。做完这些后,摄像记者需要及时与文字记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大致的新闻内容,安排好镜头。
二、现场进行时的细节工作
虽然说摄像记者就是活动现场的记录者,可是这并不是说摄像记者仅仅只需要单纯的录像而已,摄影记者更需要根据编辑的要求,再结合现场的情况,进行有选择有目的地拍摄,如此拍摄出来的东西才会富有灵气,才充满内涵,才有重点也有亮点,然后观众的目光自然也就被吸引了。想要达到这些效果,就一定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摄像师的镜头里,组成画面的所有图像就是画面细节。虽然组成画面的这些图像细微不起眼,但他们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这些画面会一闪而过,但却是画龙点睛之笔。
(1)光源的统一。拍摄时政新闻,特别是室外,光线变化多而杂,摄像记者要时刻注意调整摄像机各种参数,使画面达到技术指标要求;要时刻注意拍摄相关领导的表情与动作变化。时政新闻报道要想鲜活有力、生动出彩,通常是不可以有十分复杂的光源的,可是因为时政新闻不能够重新摆拍,而且光线有些很亮,有些又很暗,十分不统一,而无论光线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大大影响成像质量。因此,要学会正确使用机头灯以及摄像机的快门和灰片来协调光线,使其适合我们的需要。
(2)角度的多样化。由于时政类新闻画面场景重复多,时间拍长了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厌倦感,甚至懒惰的情绪。因此,无论何时,对主要领导的同期声一定要认真听、认真记录,尽量多拍摄各角度各景别的画面。不同角度、不同景别会有不同作用,有时甚至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镜头内容的完整性。摄像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问题外,在拍摄时还要用心、用耳、用眼,认真听主体对象的讲话,边听边拍,了解活动内容,从而及时地去抓拍相关内容的空镜头。
三、随时作好“抓拍”准备
大部分时政新闻的内容都是会议新闻,你最好别习惯性地认为像会议这种场景和人物相对固定、程序化的东西多的画面容易拍摄,而且反复拍摄同一组画面的机会多,恰恰相反,要想把会议新闻拍得生动是十分有困难的,想要把“死”的画面拍“话”,就看你会不会抓亮点,会不会抓现场的感人细节。所以就需要随时准备着注意抓拍,不放过每一个与会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动情时刻讲话时的表情、姿势等等。往往有的时候,一个好的镜头就能激活整条片子,使内容变得精彩。
四、现场拍摄时坚持“备多用寡”原则
“备多用寡”是新闻采访阶段一个重要原则,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这个原则特别重要,电视记者是不可能使时政新闻再重新发生一次的。只所以认为这个原则对电视记者来说特别重要,主要鉴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领导人活动的不确定性。二是新闻稿内容的不确定性。大凡重要的会议,记者往往难以自己决定发哪些内容、多少长度,这时候摄像记者就要多拍摄几种景别,主要领导的镜头则需多角度拍摄。三是从技术上确保万无一失。一般而论,对于必不可少的镜头,在磁带和电池足够情况下,至少拍两个,以确保有一个能用。主要领导讲话的镜头起码从左、中右不同角度拍三个以上。
五、提高无剪辑摄像的能力
现在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各级领导都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从发生到播出的间歇越来越短。如今那些初来乍到的摄影记者,往往都是抛开会议大小、调研主题,就开始一阵又一阵的狂拍,最终搞出一大堆素材丢给编辑,加大编辑的工作量,老记者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 “心中无数镜头多”就是针对这个。要想增强无剪辑摄像的能力,首当其冲必须要全面把握新闻内容,或者是说对新闻的整体理解能力。哪些镜头是一定要有的,哪些镜头是作为细节展示的,哪些镜头是作补充说明的,这些技能都是在日常工作里随时积累与提高的。
六、实现图像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相对统一
摄像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在把镜头画面做得真实性的同时,也要有美的追求。首先,必须要有三脚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大部分新记者因为急于求成,又觉得带着很麻烦碍事,可是要想拍到大气、稳定的图像画面,就必须依靠三脚架这个稳定的底盘。
然后,在镜头画面真实的基础上,适当地添加一些能够美化画面的因素,新闻就会变得更具影响力。在拍摄单调的会议室的全景的时候,可以用那些带有绿色枝叶的盆栽或者花草当做前景,绿色能够发挥调节色彩的效果;至于会议的全景,一定要从左右45度角以及正面这三个角度来拍摄,这样能够制造出场景变化的效果。同时,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视觉比重的这一要点:近的比远的更能夺人眼球;动的比静的更能夺人眼球;深色比浅色更能夺人眼球等等。
在时政新闻的拍摄过程中,虽然不得不根据领导们对于时政新闻的各式要求来进行拍摄,但是这样也并不是说我们只能年复一年、简单机械、不加思考地根据要求复制新闻。一名好的时政新闻摄像记者,懂得观众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懂得如何从新闻画面中传达正确有效地信息给观众,了解什么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因此要牢牢抓住时政新闻拍摄过程中的要点,学会利用画面语言传递出有用、及时、有效的信息,使得每一条时政新闻的内容有张力,报道精彩,人物鲜活。
参考文献:
[1]张吉宝.时政新闻的发掘与表现[J].青年记者,2011(2)
[2]胡立德,王文科,陈少波.现代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电视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马铁护.要把电视时政新闻做出彩[J].新闻爱好者,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