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又影响并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有益于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渗透文化知识内容和范围。我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n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和委婉语,社交习俗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如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如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而在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有“lucky dog”(幸运儿) A dog has it’s lucky day.(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这样的习语,表明狗这个词在英语国家拥有褒义的含义在其中。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此外,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设置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言运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言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环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文化信息来进行文化渗透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例如,在讲授新编教材Go for it .Grade Eight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教师可以挖掘文章中包含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呈现给学生。像课本中出现的,Hamburger ,sandwich,fried chicken ,takeaway food等表示西方快餐食物的名词 ,却意味着西方国家的人们将“成功 ”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他们热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生活节奏很快,以致“吃饭 ”时间要尽量节约,因此,如takeaway food这一类的词应运而生。并且,随着这些信息被学主所接受,“takeaway food”这个词的来历也就清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立自主、体现自我”的精神,并指出这种精神已成为当代美国的社会时尚,也是其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通过寻找文化差异来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任何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东西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新编的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文化差异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习惯表达方式。在讲授这些课程时,教师应该将它们和文化背景以及中英美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寻找中西文化差异。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学生掌握的不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式或美式英语。例如,新编教材 Go for itGrade nine Unite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your hands时,列举许多国家在问候、道别、交谈等方面有着很多区别。如英国人在同朋友谈话的时候不喜欢靠得太近;而阿拉伯人在同朋友谈话时习惯相互站得很近,这对他们来说是表示礼貌的方式上这一课时,可以尝试先让学生收集各个国家特有的身势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罗列其不同之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国家的身势语会大相径庭,究其根源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准确地灵活运用。
(1)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n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和委婉语,社交习俗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如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如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而在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有“lucky dog”(幸运儿) A dog has it’s lucky day.(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这样的习语,表明狗这个词在英语国家拥有褒义的含义在其中。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此外,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设置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言运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言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环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文化信息来进行文化渗透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例如,在讲授新编教材Go for it .Grade Eight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教师可以挖掘文章中包含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呈现给学生。像课本中出现的,Hamburger ,sandwich,fried chicken ,takeaway food等表示西方快餐食物的名词 ,却意味着西方国家的人们将“成功 ”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他们热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生活节奏很快,以致“吃饭 ”时间要尽量节约,因此,如takeaway food这一类的词应运而生。并且,随着这些信息被学主所接受,“takeaway food”这个词的来历也就清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立自主、体现自我”的精神,并指出这种精神已成为当代美国的社会时尚,也是其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通过寻找文化差异来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任何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东西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新编的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文化差异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习惯表达方式。在讲授这些课程时,教师应该将它们和文化背景以及中英美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寻找中西文化差异。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学生掌握的不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式或美式英语。例如,新编教材 Go for itGrade nine Unite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your hands时,列举许多国家在问候、道别、交谈等方面有着很多区别。如英国人在同朋友谈话的时候不喜欢靠得太近;而阿拉伯人在同朋友谈话时习惯相互站得很近,这对他们来说是表示礼貌的方式上这一课时,可以尝试先让学生收集各个国家特有的身势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罗列其不同之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国家的身势语会大相径庭,究其根源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准确地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