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庭院深深,深几许?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364088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雨的天,车窗外的山,氤氲开来,恰似一幅久远的水墨画。
  雨下得有点大了,从村子里穿过,石子铺就的路闪闪发光,如同长满了小小的眼睛。在这样的石子路上行走,会有一种像在童话里行走的感觉,仿佛时时就会有某种奇迹出现似的。路旁都是古院落,斑驳的旧墙,寥落的几棵树,古旧的门锁,还有石墙上的划痕,都像提醒着人们在走向一个久远的故事。
  一个院落的建成耗费了三十七年的时间,三十七年时间建成的宅院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代表了一个人对家和精神后院最奢华的用心与用功。雍正十年(1732)王家大院开始建造,直到三十七年后才建成,被称为“中华第一民宅”。王家大院,这座古院落被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吴祖光教授赞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被写入了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教科书。
  走进大院时,街的尽头有一只羊在吃草,茫然望着我们,有小孩鼻子下流着清亮的鼻涕跟在我们后面,一路观望。我们首先来到了王家大院最有名的一个官厅里,也就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厅堂,走进这个厅堂时,发现这个厅堂竟然四面都开着门,我有点纳闷了,一个厅堂为何四面八方都开着门呢?后来十都的朋友说,这厅堂充分体现了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与通达。有时来很多人,那么上座谁该坐呢?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里,坐在上位的人对面的门一定是开着的,这才是最尊贵的客人,这才是上位,可是主人又不能明白地说出来,而来访的人里也未必都熟识,懂得主人的心境,这样不管怎样坐,只要主人认为那个客人坐的地方是上位,他只要吩咐去把这个客人对面的门打开就好。这样的方式既表达了对这位尊贵客人的尊重又能按照主人的意愿而来,而且避免了很多谦让和不必要的尴尬……我恍然大悟。建造这座庭院的主人真的是圆融而通达,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王家大院的主人叫王集贤,出身贫苦家庭,少年时在江西铅山河口一个纸栈里做学徒,纸栈里的老板非常赏识他,有机会就让他去外面在福建和上海等地做生意。后来他在上海立住了脚,便另立门户,并将十都当地很多草纸运往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成了一个著名的纸业大老板。后来这个王集贤因为生意做大了,还认识了朝廷里的一些当官的和太监。听了这些,我不免感叹于自己走进这座大院时不一样的感觉了,建造这个大院的主人,他通晓民间人情世故,又有生意人的圆融与机敏,更懂中国官阶文化中的规律与深厚学养,所以才成就了王家大院这么一个奢华的民宅。
  站在这个厅堂里,当四面门都打开时,你感到的是一种大开大阖、四通八达的包容与祥和,是中国人对于待人接物,对“体面”最完美的理解,它给了每一个人体面的开场和体面的离去。
  抬头望去,这个厅堂里的厅,也非常雅致,木工结构如同一个巢穴,而这种顶的名字恰恰也叫“雀巢”。踩着脚下的地,被称为黄金铺地,此时又体现了一个生意人对于物质拥有的充分肯定,所谓的黄金铺地,就是用糯米粉、黄泥、石灰三种东西混合在一起然后打造,这样的费工费时在当时来说定是奢华至极了。
  在院里徜徉,看到有一个老婆婆在一口井边洗一盘小小的银鱼,那婆婆的头发与这小鱼的颜色一般银亮,有大白鹅伸长了脖子在角落里仰天长歌。刚刚织好的鱼网,青纱一样晒在那里,后面是两把新买的竹叶扫帚,前面一盆卷心菜,刚刚洗净晒在那里,站在那里看一看,竟然觉得这是一副很美的景,可入画,那刚刚织好的鱼网多么像我新买的绿色纱裙呵。
  院里有水池,长年不腐,据说这些水塘都连接着村子外面的那条河,这个院落的排水系统也与四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院外有小小的水槽,流着涓涓的细流,以润物细无声的节奏进行着最基本而优雅的循环。十都的朋友说,王家大院的下水道近300年不堵不腐,大院内从来不积水,而下水道设计非常科学合理,天井收集的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到水池,再从水池排到外面,与外面的山川河流进行着天然的循环。在北方,由于雨水少,即使有这么大面积的房子,排水压力也不会大。要是在南方,虽然雨水多,但一般沒有这么大的房子,有这么大的房子,它也没有连在一起,中间是隔开来的,所以排水压力也不会大。只有王家大院,才有这样的排水需求,所以当年的工匠设计了这么科学的下水道,这个是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的。
  院里还有两个石门亦是让我们惊奇,因它圆形的门竟是中空,十都的朋友说这样主要是为了防火,而且这圆形的石门里的木头门竟也是圆形,可以在里面滚动,这样也省了很多体力。再往里走,里面的房间越来越多,雕梁画栋,精致无比,竟然连脚下铺就的砖块的棱角都已被切去,以契合的方式铺就咬合而成,我实在惊叹在多年前这座房子的主人对这座庭院的用心有多重,难怪它三十七年才成就,难怪它能成为中华第一民宅。
  太阳此时竟奇怪地微微露出了脸,雨后的院落,又稍稍落上了余晖,使这座宅院看起来更像是经过多年沧桑洗礼后亦是宛若当年的雍容与深邃。这个院落里房间很多,据说有108个房间,而且门门相通,实在难以想象,这是如何做的。这个大院的房间全部用木榫头连接起来,间间相通,整个大院的木榫头没有用一棵钉子的,包括铁钉、木钉、竹钉全部不用,所有的榫头连接到最后,是一个总榫头,据说把这个总榫头打开,整个房子都要倒掉。要把房子一样一样拆开而不破坏它,必须从这个总榫头开始拆,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找到这个总榫头。听到这里,我们简直觉得这像是一个神话故事,在这个大院里藏着一个秘密的机关,充满神奇,任谁来了,都想寻觅一翻,这个庭院如此之深奥……也只有在广丰十都这个地方才找得到这样一个院落,我想该是唯一了。
  我还见到门窗上所雕的喜鹊竟然是可以自由转动的,这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玩笑,是为这大气宅院所设置的一个小秘密,你不去寻找是发现不了的。而供孩子们读书的书房门窗上则落满雪花,那些雕刻精美的雪花与梅花呵,暗暗表达了寒窗苦读的隐隐祝愿。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一走进这座大院就感受到不同,我是一个北方人,这个院落,很有北方院落的气魄,但同时又有南方院落的细致与温婉,它是单体面积最大的古建民居,集北方建筑大气厚重和南方建筑精巧秀雅于一体,在榫卯结构、下水道建设等方面均代表了当时世界建筑的顶尖水平。我想,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你若用心,任岁月沧桑,任世事荏苒,它都会透过岁月而闪闪发光。
  炊烟袅袅升起,我们在一个屋后竹林掩映的农家吃了饭,那顿饭全是时下地里采来的食材,实在美好,竹笋刚刚好,芋头也甜糯,腊肉的油光反射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使这样一个日子值得回忆。
  责任编辑:青芒果
  美术插图:王叔晖
其他文献
不知为什么,我从骨子里喜欢下雪天,彻头彻尾地喜欢。小时候,就莫名喜欢雪花长发斜斜地飘着,落在黑发梢上黑睫毛上,喜欢脚下的雪“咯咯吱吱”的笑声,喜欢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海。雪花铺开长毯,密匝匝拥裹着城市村庄,像是一场无言无语轰轰烈烈的爱情。一场小雪来,一场大雪过,就是一场飘飘漫漫的好心情。爱屋及乌,因为雪,也从心底喜欢了萧索的冬天。  四季分明的北方,下雪下得最过瘾。一场大雪纷飞,可以大到没法骑自行车,
期刊
一  我很小的时候,一个绿草如茵的季节,父亲放牧白色的老驴归来时,抱回一只土黄色小驴驹。小驴驹在褪去胎毛之后,逐渐还原了它母亲独特的白色,方圆百十里独一无二,活脱脱一位白雪公主。  父亲分房另住时,小白驴被当作一件重要的“家当”随了父亲。从此,小白驴就成了我们新家中的一员,成为我们最好的玩伴。我们小孩之间还有闹别扭的时候,相互好长时间不理不睬,而小白驴对我们一视同仁,谁也不得罪,永远是一个心胸开阔
期刊
从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到四季长夏的海岛,转而又去拥有十万大山的贵州。这马不停蹄的跨年生活虽说极富动感,但毕竟鞍马劳顿,终不免疲劳之感。這一次,是赴江西广丰的铜钹山,吉人天相,竟有小雨陪伴,疲劳顿消也,不亦乐乎。  通常,乐长远足者却不喜欢雨天,一见天色阴霾,小雨淅沥,便觉得出不逢时,行不顺畅,不胜惆怅。然而不然,乐雨者我竟喜遇广丰辽阔的爽雨,十分兴奋。此之行,有雨做伴,观山景,看水色,是苍天对洒家的
期刊
走近唐群英  从白衣港向北而行数十里,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田埂路,绕过一口碧绿清亮的大水塘,便来到唐群英故居——湖南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三吉堂。这里,背靠平整如枕的红薯岭,面对气势磅礴的龙形山,视野开阔,三面环山,风景如画。屋后古树参天,茂林修竹,如同一把大围椅将一栋青瓦白墙的民居环抱于怀中,山水环绕,藏风聚气,古朴幽雅。门口上方挂着“是吾家”横额,两旁配有一副对联,笔迹苍劲有力:  是足下青云起处 
期刊
今年暑假,既喜又忧。喜的是,工作二十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忧的是,贷款20万元,对于一个单职工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  昨晚在电话中,母亲先问了我儿子的情况,当我说“改了不少,小升初除英语外,语文、数学都是90多分”时,她笑着说:“改了就好,我们望他成龙呢!”后来问了买房情况,当得知借贷20万元,似乎吓了一跳,惊讶、叹气道:“天伟,那么多,你难哪!”我没接话,母亲欲言又止。问起
期刊
去江西有些像寻根。  明初,朱元璋血洗湖南之后,我的先祖贺耕九被当政者从江西迁往湖南。到我出生的时候,贺耕九早已由一个人变成一个村子的名字。那时村子里有不少老房子。如今老房子已荡然无存。新砌的房子大都两层楼,直起身子像是要往哪里去。瞧它们的穿戴,一色的水泥涂料,像是约好了要往城里去。城里去不了,原有的乡村又已经走丢了,不知道它们往哪里去。  到广丰,看到不少老房子。王家大屋,还有龙溪,很多。不是画
期刊
一  淋了一身的冷雨,走近了广丰十都村的王家大院。看这豪宅,一身北方气度,老大一堆。而那些斗拱飞檐花窗,又融了些个“徽派”和“浙派”,南方的风味。我越看越觉得找不到“北”了。  回眸来时的村中小路,全是小鹅卵石拼的。窄窄的,弯弯的,弯过去就没事了。小路两边的东倒西歪屋,无头无绪,无言无语,跻身在豪宅周围。  王氏豪宅,这集南北之大成的石头阵,又不会飞,是怎么落在这个江南小村的心腹之地呢?  先有村
期刊
在雨声里,水碓声并不清晰。我先是看到了它的样子,静静躺卧在南方冬天依然青绿的田野中,石桥下,芦苇岸边。溪流卷起巨大的水轮,带动碓木和碓锥一起一落,捣在青石臼里,发出“咿——呀——咚——”的声音,混合在细密急促的雨声里,像古琴声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高潮部分里泅渡,低沉缓慢的音符,不细听是听不见的,听见后,听觉便跟着它走了。古人描述的“碓声如桔槔,数十边位,原田幽谷为震”,显然是很从前的情景了。 
期刊
在办公室里整理好年底考核的材料,我松了一口气。抬起头来,西斜的晚阳透过窗户送进暖暖的光芒,这正是母亲平时做晚饭的时候,因为太阳落山了,父亲就要回来了,该吃晚饭了。  心,猛地疼起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正想着,手机的铃声骤然响起,是堂弟打来的:“大哥,三娘喝酒醉了,躺在院子里不醒。”我慌忙往老家赶去。  晚上十点,母亲才醒过来。我端了一碗红糖水给母亲,要她喝下,她听话地喝了。看到母亲似乎很自责
期刊
1200年前,白鹿洞坪地上,满腹经纶的王贞白端坐在风雨斑驳的唐诗里,一脸沉静。那时的唐朝,遠处狼烟四起,兵戈铮响。一阵风起,暮春的细雨洇过砚纸,一颗少年雄心伴着琅琅书声,沿着烽烟的方向飞翔:“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从此,一座城池与一个诗人,一起徜徉在光阴里,翩若惊鸿,穿越千年。  广丰——“中国光阴之城”,我与她邂逅,是在2017年初那个烟雨迷蒙的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