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就开始走入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了这么久,学生的学习如何,我们又应如何把科学教学好。特别是在农村一线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并喜欢时,科学课才能走进学生的学习中。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广,谁的问题有价值,谁的问题有个性,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你们观察老师手中的杯子里面装有什么?”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爱观察、喜探究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回答说:“什么都没有。装的有空气。对是空气,因为我们周围都是空气,所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接着教师给予肯定的回答:“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很善于思考,对杯子里面装满了空气。”然后教师问:“关于空气你们想了解那些?”有的说:“空气有形状吗?它的形状一定?”有的说:“空气有重量吗?”还有的说:“空气会不会流动?”等一些问题。这样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激发兴趣、进行假设
有了探究的问题,就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里不急于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是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对假设的结果不给予肯定,而是对假设情况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对自己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学生提出“空气有一定形状吗?”教师引导学生说:“你们猜一猜空气到底有没有一定形状哪?比一比看谁猜得对。”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空气有一定形状。”还有的说“空气没有一定形状。”课堂上争论不休。在这里教师有意的给学生制造矛盾冲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从中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3 科学引导、制定计划
有了对问题的假设、有了探究的兴趣,又有教师引导和充分的实验材料。学生急于要想知道自己的假设结果正确与否的迫切心情油然而升。“我要实验,我要用事实来证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在这里教师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说:“要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有否正确,首先要制定一个实验计划;然后选择合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假设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按着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开始实验。”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充分实验材料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4 创设条件、亲历探究
条件是科学探究重要因素,所以,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首先,让持同种意见的学生3~4人自由结成小组,其次,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答案。
5 调动群体、表达交流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学生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在交流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群体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交流机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论证假设的正确与否。错的,错在那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确实不容易、科学家真的了不起,从挫折、错误、弯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激励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成功。同时对成功的学生给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喜悦、胜利快乐。
6 联系生活、开拓创新
让学生应用知识,并尝试发明创新,是学生思维升华阶段,而真正成为发明家的并不多。小学阶段,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创新素质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探究大自然的方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应用科学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或搞一些“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五小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出学生喜爱的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踏上自主探究学习的路径,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使科学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达到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总之,在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有趣的科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广,谁的问题有价值,谁的问题有个性,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你们观察老师手中的杯子里面装有什么?”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爱观察、喜探究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回答说:“什么都没有。装的有空气。对是空气,因为我们周围都是空气,所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接着教师给予肯定的回答:“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很善于思考,对杯子里面装满了空气。”然后教师问:“关于空气你们想了解那些?”有的说:“空气有形状吗?它的形状一定?”有的说:“空气有重量吗?”还有的说:“空气会不会流动?”等一些问题。这样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激发兴趣、进行假设
有了探究的问题,就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里不急于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是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对假设的结果不给予肯定,而是对假设情况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对自己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学生提出“空气有一定形状吗?”教师引导学生说:“你们猜一猜空气到底有没有一定形状哪?比一比看谁猜得对。”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空气有一定形状。”还有的说“空气没有一定形状。”课堂上争论不休。在这里教师有意的给学生制造矛盾冲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从中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3 科学引导、制定计划
有了对问题的假设、有了探究的兴趣,又有教师引导和充分的实验材料。学生急于要想知道自己的假设结果正确与否的迫切心情油然而升。“我要实验,我要用事实来证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在这里教师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说:“要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有否正确,首先要制定一个实验计划;然后选择合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假设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按着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开始实验。”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充分实验材料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4 创设条件、亲历探究
条件是科学探究重要因素,所以,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首先,让持同种意见的学生3~4人自由结成小组,其次,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答案。
5 调动群体、表达交流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学生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在交流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群体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交流机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论证假设的正确与否。错的,错在那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确实不容易、科学家真的了不起,从挫折、错误、弯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激励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成功。同时对成功的学生给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喜悦、胜利快乐。
6 联系生活、开拓创新
让学生应用知识,并尝试发明创新,是学生思维升华阶段,而真正成为发明家的并不多。小学阶段,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创新素质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探究大自然的方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应用科学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或搞一些“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五小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出学生喜爱的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踏上自主探究学习的路径,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使科学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达到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总之,在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有趣的科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