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朋友圈时的前任,大多消失在风里了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i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圈的奇妙之处,在于前任明明可以将你屏蔽但却没有屏蔽的信息,正是对方想透露出来的。你还会一边看一边揣测,他是真的忘了我吗?
  人年纪大了,经常会开始“回忆杀”。
  回忆的内容无非就是奋斗岁月和恋爱时光,对当年的前任,本来恨得咬牙切齿,但时间可以原谅一切,有时候不禁会好奇,当年的他在干吗呢?
  我有个朋友,18年前,还是个15岁的小女孩时,谈了个大两岁的初恋,如今已经分手很多年了。有一天她忽然跟我说,某年过年的时候想起这个前任,大着胆子拨通原来的电话,发现号码竟然没变,对方说了一声“喂”,她跟电影里一样,按照推销保险理财的套路开始:“先生您好,不知道您近期有没有大额贷款计划?”对方说了声“谢谢不需要”,把电话挂断。其实她充满好奇,想知道这人现在在干什么,发展得怎么样,有没有结婚生小孩。
  没有朋友圈时的前任,大多消失在风里了。
  2010年左右,微博盛行,很多普通人在上面更新自己的日常生活,你还是能关注到前任。可以试着敲打他常用的网络昵称,或者搜索某些痕迹,很可能找到他。甚至还能在上面挖掘到他的现女友、暧昧对象等等。
  可惜的是,2013年之后,大部分人都转入朋友圈,不必再对着网友发声,只对现实生活中有交集的人展现生活,可以屏蔽一大票闲杂人等。但通过微信添加好友,不是前任应该干出来的事。于是很多人再也不知道前任的去向,那些遥远的回忆,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这是80后的一种遗憾,没有了前任的参照,你怎么知道自己到底过得好不好呢?
  90后就全无这种烦恼,年轻人分手毫无禁忌,为了表示自己不在乎,当然不会拉黑删除对方。然后,看到前任半夜给闺蜜点赞,气到发疯,看到对方晒出新女友照片,大概会眼前一黑。
  有个90后男生,某天很沉重地说:“我前女友真有办法,找了个开迈凯伦的男朋友。”
  我傻乎乎问了一句:“迈凯伦是啥?”他白了我一眼:“跑车咯,你没听过很正常,因为迈凯伦只有跑车。”显然,这对他是个巨大的打击,连带我这种围观群众都觉得心情格外沉重。有一种你正在被同龄人超越的无力感。
  对这哥们来说,以前还觉得女友不过如此,所以才随随便便分手,可一旦前女友有了能触摸到跑车的力量,他立刻觉得:哇,或许我错过了什么很宝贵的东西。
  前任不能混得太好,但是也不能混得太差。
  如果在朋友圈里,看到过去曾经深爱过的男人,现在拖家带口旅游,只住在廉價酒店,还拍下小朋友兴奋地爬来爬去的照片,又会心中一阵感慨,我当初怎么会为了这种平庸的男人死去活来,到底是有多蠢?
  在朋友圈里看到前任们时隐时现,是种很奇妙的感觉,总觉得,这个人跟自己的人生有关,当年或许只要一点小小的坚持,或者做出什么改变,他/她的命运,应该会完全不同吧?
  有意思的是,不管科技进步成什么样,通讯工具换成什么样,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感情,永远还是那么难以概括。不管多么睿智的灵魂,某天半夜时,很可能都会停留在一个页面上,凝视着前任触不到的灵魂。
其他文献
“全校同学都在往下跑,感觉地在晃动。”“货架上的东西一直往下掉,电梯也在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一晃10年过去,一切似乎还都历历在目。那一天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哪些人、哪些事让你久久不忘?  @范舒扬:那年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时间,那几天铺天盖地全是地震的相关消息。捐了100元零用钱,打电话给爸妈说,我想去献血,然后跟同学找了两天的献血点。当时献血都要排长队,第一次那么深切地感受到
把一件新衣裳,穿成自己的衣裳,得经过多么漫长的时光啊。  经线、纬线开始编织起来的时候,每一根线都不知道自己最终和哪些同类厮守一生。它们怯怯的,又张皇又期待的,最终,在机器咔嚓咔嚓的声音中,线圈们交织着,竟然就被编织到一起了。  到了后来,所有的衣裳摆在商场的玻璃橱窗里。衣裳们好像默认自己变成衣裳的事实,沾沾自喜的是,自己是摆在昂贵橱窗里头的衣裳。可是之于人,那只是一件好看的,但是陌生的衣裳。或许
她们喜欢在一起玩自拍,也会相约看球赛而兴奋地呐喊,更会在一个被窝里聊八卦到深夜……她们不是“80后”,也不是“90后”,而是3个“殿堂级闺蜜”到2018年,王惠玑94岁,郑秀惠90岁,王雪仪也已89岁,这3个闺蜜相识67年,感情深厚。白发苍苍的时候,她们做出一个美丽的约定:于2016年6月一同住进老年公寓,相伴晚年。好闺蜜相伴:从青丝到白发  王惠玑出生于1924年,新中国成立后,她一度负责晋江县
摘 要: 苏联电影在中国内地的传播与接受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话题,却鲜有人关注到苏联电影在香港的情况。冷战格局形成后,电影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工具。在殖民地香港,英美片长期垄断院线。面对如此形势,一批香港左派人士采取行动,引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加以对抗,在铁幕的缝隙下熠熠生辉。本文对1950年代苏联电影在香港传播的背景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采用“管中窥豹”的方法,以查良镛发表在《大公报》上的影评
眼下正值麦收,一部由河北邢台南和县80后团队制作的纪录片《麦子熟了》应时而生,且在网络迅速走红,瞬间引起众多網民的共鸣。  这部时长近10分钟的纪录片,从咕咕的布谷鸟叫声开篇,沙沙作响的麦浪让我们把目光迅速拉回童年的回忆中。其中穿插着收割、压场、晒麦、翻场、收麦秸到扬场收获的全部工序,在解说员的解说下,通过父辈劳作和儿童嬉戏的画面交替,一次又一次把青春唤醒。1985年出生的主创人员高新记忆中的麦收
摘 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主人公高老头用近乎疯狂、有驳常理的父爱去教育、对待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最终沦为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拙文将着重分析“父爱”悲剧产生的原因,金钱在作品中丰富的象征和讽刺意味及笔者对父爱悲剧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父爱 悲剧 金钱 教育 引以为戒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心理观念冲突的悲剧。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
《矮大紧指北》:另类人文冷知识  高晓松是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上公认的“靠才华吃饭”的人之一。他曾推出了一系列谈话类节目,比如《晓说》,也担任过《奇葩说》的导师,他风趣犀利、不乏人文关怀的谈话风格受到了大众欢迎。  2017年6月,高晓松带着《矮大紧指北》正式登陆“蜻蜓FM”,这是一档主打冷知识式的谈资类节目,除了独家首播之外,这档节目被设计成付费产品,一共156期节目,一周3期,一共200元。  和
在我们的教室里,在很多人的书桌上,都有一条神奇的“分界线”。  这条线是两张拼在一起的书桌自然形成的线,也因此常被用来当作同桌之间的分界线。当两方“领土”的主人變得水火不容的时候,这条“分界线”也就成了“前线”。  我和同桌张承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张承最喜欢上课睡觉,幸亏他脑袋灵光,考试的时候总能有不错的发挥,因此很多时候老师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没想到这厮竟还跟我嬉皮笑脸,当
2018年7月9日,51岁的亨特,被首相特蕾莎·梅指定担任英国外交大臣,这位从牛津大学毕业的海军上将之子,一下火了。不少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个地道的中国女婿,娶了位西安美女,受太太影响他痴迷东方文化和古老中医,夫妻俩的跨国婚姻故事,简直比西方爱情影片还精彩。一次偶遇,被美丽的中国姑娘迷住  杰里米·亨特,1967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风景如画的戈德尔明小镇。牛津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在伦敦一家顾问公司工作,然
摘要:于永正老师用将近六十年的教学生涯践行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在其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语文”为关键词,采用“手把手,实打实”教学、“不用眼睛读,而是用心看”、“微笑教学”法,以及“什么都能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的方法贯彻他的语文课堂,达到了自然质朴的效果,赢得了儿童的童心。本文以于永正《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为依据,依托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关键词:儿童的语文 《祖父的园子》 自然质朴  《义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