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感叹“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我已是幸运之至,青春里的聚散离合,似乎司空见惯,我们不必遗憾各奔前程,不必惋惜聚少离多。因为有相伴的时光,点点滴滴,搭乘如梭光阴,隆隆向前,不曾停歇,不曾遗忘。
每一个吃货的童年里,最温暖的莫过于热气腾腾的饭香。在北方的冬日里,一碗面条即是一段幸福四溢的小时光,简单美好。
小时候,最爱吃奶奶做的搁锅面,油热后放调料,香味就从厨房溢出,引来我们一群馋猫支开门,探着脑袋,等着面片儿下锅煮熟。看着奶奶灵活的手腕翻转着,将面片扯入锅中,像一条条跳入水中的小白鱼,那时,我们的肚子总会很配合地响起“咕噜咕噜”的声音。
冬天的记忆,总是热腾腾的、香喷喷的,一碗接着一碗的汤面总也吃不够,泛着红溜溜的西红柿,滚着葱段,酸香可口,浸在软软的面片里,白嫩嫩的豆腐中,滚烂绵软的土豆里。奶奶看着我们几个孩子长大,一个个都离开家乡,上了大学,每次回到家,都会做一锅滚香的搁锅面,看着我们在热气腾腾的屋里说说笑笑,腆着撑圆的肚子还争着抢着吃最后一碗。
北方的冬季,再也没有比一碗搁锅面更暖和的了,那一碗奶奶煮了50年的搁锅面,简单又极普通,却是我们童年里最眷恋的味道。
老爸不及奶奶做饭的老到,却是翻着花样儿给我做各式各样的面条:削面、焖面、炒面、花式臊子面……我都数不清了,总是有新花样、新口味,却有一道面是从来没有变过的——“病号面”。这是大厨老爸起的名字,没办法,有一个从小就爱生病又挑食的女儿,只能不断磨炼自己的厨艺。高中时,一周回一次家,有一次我突然低血压,头晕目眩,吃不下饭。爸爸生气地数落我不会照顾自己,又喜好吃辣吃冷……我一边头晕,一边抱怨老爸念“紧箍咒”,心里难过又不服气。
天水米不进,光吃药了,连舌根都苦得发麻,老爸喊醒一脸菜色的我,起床吃饭。
晕晕乎乎地走进厨房,老爸已经把葱、调料和醋拌好放在碗里,用煮面条的汤一浇,葱的辣、醋的酸、香油的香冲着鼻子袭来,仿佛是一剂灵药,让我清醒了一些,才觉得饿了。他笑话我,这哪里是低血压,根本就是饿的。我讪讪地笑了一下,红了眼圈。老爸生了一中午的闷气,却还是做了一大碗手擀面,看我吃完,才急匆匆地去上班。
这碗“病号面”最简单不过了,仅仅几味调料,最多煮一碗面条,却是从小到大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享受”到的美味。老爸说,只要能有胃口吃饭,身体也就可以康复了。从五六岁的记忆一直到十五六岁,每次生病,爸爸的“独门秘方”都极有效!我喜欢靠在厨房门口,看着老爸揉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用擀面杖均匀地擀开,然后切成面条。他一边忙活着做饭,一边和我聊着学校生活,我仰头看着爸爸煮面,老爸的身影却在我泪眼蒙咙里变了样子。什么时候爸爸不再是那个抄起擀面杖追着我跑的暴脾气男人,而变成挽起袖子煮面条,苦口婆心给我讲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贴心老爸。
我慢慢地长大,爸爸慢慢地变老,唯一没变的是病号面的味道,岁岁年年,温柔四溢。
成长似乎是一场离家越来越远的旅行,从高中每周回一次家,大学每学期回一次家,再到研究生每年過年才回家,我们总是向往着更远有更多美食的地方。而家里的牵绊,大概是那一碗碗我最爱的面条,告诉我无论去到哪里都一定要先尝尝那里的面食。
大学即将毕业,我去“师大”参加复试,一路追随我的本科师姐来到她读研的学校,她向我保证,“来‘师大’你算来对了,绝对符合你的口味,我请你吃一个星期——21顿面,绝对不重样!”那一个星期的考研复试,连绵春雨的愁,一碗油泼面也可尽数抵消了。宽宽的面条,在后厨师傅的挥舞中,飞进热气腾腾的锅里,软而韧,滚烫的辣子油汁,往碗里一泼,我隔着玻璃窗,似乎都能听到“嘶嘶”的声音,油泼面冒着热气,香辣不燥,正好去去湿气!
与师姐久别重逢,一人一大碗油泼面,在“师大”面食屋里聊得酣畅淋漓,我笑言:“我们就应该入乡随俗,像陕西人一样,蹲在凳子上,手捧大碗面。”一提起“大碗面”,两人都笑了,那年食堂初遇,我豪迈地向食堂阿姨喊道:“阿姨,要一大碗面!”“好嘞,大碗!”她就在我身后,“噗哧”笑出了声。师姐是典型的南方女子,娇小可爱,饭量却不小,她终于遇到了和自己一样饭量的女生,真是快哉!那些年,肆意绚烂的青春,慢慢成熟的我们,也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过既然有那么一个人陪自己成为吃货,也不再寂寞!
人生有多少个美好的4年?有那么几个知己好友鼓励你、陪伴你,陪你一起出糗,陪你一起勇敢地追逐梦想,走过青春里贫瘠的孤单,等待日升月落,满心充盈着温暖。我们发誓,等我考上了,一起吃遍全西安。西安地理位置处于中心,我们从省内的户县软面、岐山臊子面、裤带面、菠菜面、铁板炒细面吃到邻省的山西刀削面、四川燃面和担担面、兰州拉面、新疆拌面、重庆小面……直到毕业似乎也没吃完所有的种类。不同的汤汁臊子配不同面条种类,像排列组合一样,丰富而有趣。
如果感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我已是幸运之至,青春里的聚散离合,似乎司空见惯,我们不必遗憾各奔前程,不必惋惜聚少离多。因为有相伴的时光,点点滴滴,搭乘如梭光阴,隆隆向前,不曾停歇,不曾遗忘。
从西安回到奶奶家,她还是老习惯“上马饺子下马面”,一定要亲手给回家的孩子做碗搁锅面。奶奶知道我考上了研究生笑得合不拢嘴,脸上细细的皱纹挤在一起,头发已然花白,我仿佛看见,我们姐妹几个还是小时候的模样,挤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门口,咂着嘴巴,看奶奶手腕灵活地扯着面片儿……吃了那么多面条,可家里的这一碗吃了20年,却从不会腻味。
成长的脚步渐行渐远,离开家,去到更远的远方,可我每走到一个地方,都最想尝尝当地的面食,寻一家老店,细细品尝老汤的味道,那些岁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香醇,是光阴里的坚守与温情。留在舌尖味蕾的酸甜苦辣,缠绕在唇齿之间的韧劲儿,挥之不去,回味无穷。家依然是味蕾最难忘的味道,最熟悉的滋味,最留恋的感觉,那一根根细而软的面条儿,随着时光而延续,一端牵挂着离家渐远的孩子,一端感受着我们的慢慢成长!
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我已是幸运之至,青春里的聚散离合,似乎司空见惯,我们不必遗憾各奔前程,不必惋惜聚少离多。因为有相伴的时光,点点滴滴,搭乘如梭光阴,隆隆向前,不曾停歇,不曾遗忘。
每一个吃货的童年里,最温暖的莫过于热气腾腾的饭香。在北方的冬日里,一碗面条即是一段幸福四溢的小时光,简单美好。
小时候,最爱吃奶奶做的搁锅面,油热后放调料,香味就从厨房溢出,引来我们一群馋猫支开门,探着脑袋,等着面片儿下锅煮熟。看着奶奶灵活的手腕翻转着,将面片扯入锅中,像一条条跳入水中的小白鱼,那时,我们的肚子总会很配合地响起“咕噜咕噜”的声音。
冬天的记忆,总是热腾腾的、香喷喷的,一碗接着一碗的汤面总也吃不够,泛着红溜溜的西红柿,滚着葱段,酸香可口,浸在软软的面片里,白嫩嫩的豆腐中,滚烂绵软的土豆里。奶奶看着我们几个孩子长大,一个个都离开家乡,上了大学,每次回到家,都会做一锅滚香的搁锅面,看着我们在热气腾腾的屋里说说笑笑,腆着撑圆的肚子还争着抢着吃最后一碗。
北方的冬季,再也没有比一碗搁锅面更暖和的了,那一碗奶奶煮了50年的搁锅面,简单又极普通,却是我们童年里最眷恋的味道。
老爸不及奶奶做饭的老到,却是翻着花样儿给我做各式各样的面条:削面、焖面、炒面、花式臊子面……我都数不清了,总是有新花样、新口味,却有一道面是从来没有变过的——“病号面”。这是大厨老爸起的名字,没办法,有一个从小就爱生病又挑食的女儿,只能不断磨炼自己的厨艺。高中时,一周回一次家,有一次我突然低血压,头晕目眩,吃不下饭。爸爸生气地数落我不会照顾自己,又喜好吃辣吃冷……我一边头晕,一边抱怨老爸念“紧箍咒”,心里难过又不服气。
天水米不进,光吃药了,连舌根都苦得发麻,老爸喊醒一脸菜色的我,起床吃饭。
晕晕乎乎地走进厨房,老爸已经把葱、调料和醋拌好放在碗里,用煮面条的汤一浇,葱的辣、醋的酸、香油的香冲着鼻子袭来,仿佛是一剂灵药,让我清醒了一些,才觉得饿了。他笑话我,这哪里是低血压,根本就是饿的。我讪讪地笑了一下,红了眼圈。老爸生了一中午的闷气,却还是做了一大碗手擀面,看我吃完,才急匆匆地去上班。
这碗“病号面”最简单不过了,仅仅几味调料,最多煮一碗面条,却是从小到大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享受”到的美味。老爸说,只要能有胃口吃饭,身体也就可以康复了。从五六岁的记忆一直到十五六岁,每次生病,爸爸的“独门秘方”都极有效!我喜欢靠在厨房门口,看着老爸揉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用擀面杖均匀地擀开,然后切成面条。他一边忙活着做饭,一边和我聊着学校生活,我仰头看着爸爸煮面,老爸的身影却在我泪眼蒙咙里变了样子。什么时候爸爸不再是那个抄起擀面杖追着我跑的暴脾气男人,而变成挽起袖子煮面条,苦口婆心给我讲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贴心老爸。
我慢慢地长大,爸爸慢慢地变老,唯一没变的是病号面的味道,岁岁年年,温柔四溢。
成长似乎是一场离家越来越远的旅行,从高中每周回一次家,大学每学期回一次家,再到研究生每年過年才回家,我们总是向往着更远有更多美食的地方。而家里的牵绊,大概是那一碗碗我最爱的面条,告诉我无论去到哪里都一定要先尝尝那里的面食。
大学即将毕业,我去“师大”参加复试,一路追随我的本科师姐来到她读研的学校,她向我保证,“来‘师大’你算来对了,绝对符合你的口味,我请你吃一个星期——21顿面,绝对不重样!”那一个星期的考研复试,连绵春雨的愁,一碗油泼面也可尽数抵消了。宽宽的面条,在后厨师傅的挥舞中,飞进热气腾腾的锅里,软而韧,滚烫的辣子油汁,往碗里一泼,我隔着玻璃窗,似乎都能听到“嘶嘶”的声音,油泼面冒着热气,香辣不燥,正好去去湿气!
与师姐久别重逢,一人一大碗油泼面,在“师大”面食屋里聊得酣畅淋漓,我笑言:“我们就应该入乡随俗,像陕西人一样,蹲在凳子上,手捧大碗面。”一提起“大碗面”,两人都笑了,那年食堂初遇,我豪迈地向食堂阿姨喊道:“阿姨,要一大碗面!”“好嘞,大碗!”她就在我身后,“噗哧”笑出了声。师姐是典型的南方女子,娇小可爱,饭量却不小,她终于遇到了和自己一样饭量的女生,真是快哉!那些年,肆意绚烂的青春,慢慢成熟的我们,也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过既然有那么一个人陪自己成为吃货,也不再寂寞!
人生有多少个美好的4年?有那么几个知己好友鼓励你、陪伴你,陪你一起出糗,陪你一起勇敢地追逐梦想,走过青春里贫瘠的孤单,等待日升月落,满心充盈着温暖。我们发誓,等我考上了,一起吃遍全西安。西安地理位置处于中心,我们从省内的户县软面、岐山臊子面、裤带面、菠菜面、铁板炒细面吃到邻省的山西刀削面、四川燃面和担担面、兰州拉面、新疆拌面、重庆小面……直到毕业似乎也没吃完所有的种类。不同的汤汁臊子配不同面条种类,像排列组合一样,丰富而有趣。
如果感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我已是幸运之至,青春里的聚散离合,似乎司空见惯,我们不必遗憾各奔前程,不必惋惜聚少离多。因为有相伴的时光,点点滴滴,搭乘如梭光阴,隆隆向前,不曾停歇,不曾遗忘。
从西安回到奶奶家,她还是老习惯“上马饺子下马面”,一定要亲手给回家的孩子做碗搁锅面。奶奶知道我考上了研究生笑得合不拢嘴,脸上细细的皱纹挤在一起,头发已然花白,我仿佛看见,我们姐妹几个还是小时候的模样,挤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门口,咂着嘴巴,看奶奶手腕灵活地扯着面片儿……吃了那么多面条,可家里的这一碗吃了20年,却从不会腻味。
成长的脚步渐行渐远,离开家,去到更远的远方,可我每走到一个地方,都最想尝尝当地的面食,寻一家老店,细细品尝老汤的味道,那些岁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香醇,是光阴里的坚守与温情。留在舌尖味蕾的酸甜苦辣,缠绕在唇齿之间的韧劲儿,挥之不去,回味无穷。家依然是味蕾最难忘的味道,最熟悉的滋味,最留恋的感觉,那一根根细而软的面条儿,随着时光而延续,一端牵挂着离家渐远的孩子,一端感受着我们的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