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是一种全世界广为关注的传染性疾病,也是一个相当敏感的对外报道领域,海外媒体在这方面对中国一直颇多诟病,其中也不乏恶意炒作的居心。2011年11月世界艾滋病日前夕,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发表题为《巨大的争议声中,国际艾滋病组织停止对华援助》的文章,以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会冻结向中国提供援助款为由头,质疑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接受国际援助的合理性,并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在抗击艾滋病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由于文中的指摘没有艾滋病防治一线的事实做支撑,完全是不同利益群体观点的集纳,我们认为报道本身是有失公允的。
为此,新华社对外部精心策划,组织记者深入四川、云南、河南等艾滋病重灾基层,调研中国艾滋病防治一线的真实情况,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陆续播发,用新闻现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回应了海外舆论的偏颇之词。其中,《艾滋病阴影下的生活——探访中国四川凉山的孤儿们》是一篇比较扎实的对外报道,记者深入中国艾滋病重灾区之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探访了当地的艾滋病患者包括因艾致孤的儿童,并参观了一些卫生部门、国际组织和民间组织,对其救助艾滋病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用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和白描的笔触,说明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现实,比较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寻找有亲和力的切入点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也是海内外受众都普遍关心的一个群体。记者在采访时感受最深的就是受艾滋病影响的孤儿处境堪忧,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并没有因为一些反对声音而停止对中国的援助,相反,他们在持续帮助大凉山的失依儿童。于是,记者在采访中就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当地因父母罹患艾滋病而沦为孤儿的儿童,选取了当地一个典型的因艾致孤儿童家庭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手法,将其双亲染毒患艾滋去世,跟随老人生活,家中经济拮据,成长环境恶劣的经历娓娓道来,辅以民政部门最新数据支撑,指出这种现象在当地的普遍性。
之所以选择“红丝带栋梁班”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地草根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公益组织的良好合作。通过栋梁班孩子的亲身经历并结合民政部门提供的孤儿补贴金额,向读者透明地展示了公益组织在当地投资办学的成效,以及未来仍面临的困难,在回应海外不实言论的同时,间接呼吁更多的爱心基金和国际组织参与到救助中国艾滋孤儿的活动中来。
用事实说话 不回避敏感话题
《纽约时报》的报道《巨大的争议声中,国际艾滋病组织停止对华援助》提出疑问——中国2008年的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共花费了460亿美元,还投入5860亿美元刺激本土经济,那么它是否还有资格成为艾滋病资助的受益方?
针对这个话题,我们认为只有深入艾滋病防治一线,对一线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才会打消外界猜疑。为此,记者深入凉山采写的报道中讲述了一名感染艾滋病却无钱医治的女孩的故事,突出了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实际困难,使艾滋病在当地防治情况的报道生动鲜活、可信度高。
在与外媒交锋的这组报道中, 我们始终把报道的重点放在新闻现场,围绕艾滋病防治的新问题、新趋势进行调研。例如,另一篇题为《阻击艾滋病的跨境传播》的稿件就源自记者对云南中越边境艾滋病重灾区的调查。尽管采访遇到很大阻力,终于在当地卫生部门的配合下,联络到了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艾滋病跨境传播的受害者,使文章有故事性的同时颇具说服力。
为了由点带面,向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画面,我们在报道典型案例的同时还注意添加新闻背景,运用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来丰富稿件的内容,包括基层卫生部门发布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增长率,病人接受治疗以及药物配置情况。
突出国际合作
《纽约时报》的报道一文还指出,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会悄悄决定停止向中国支付最大一笔艾滋病防治款项,随后又对基金的监管产生疑虑,因此冻结了其他疾病防治款项。这个决定缘于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观念冲突,基金会的宗旨是草根组织必须从根本上介入与艾滋病一类疾病的斗争中,而中国政府对不受自身控制的民间团体持越来越不信任的态度。并称在此之前,一些艾滋病活动人士曾经抱怨,中国官员压制他们的公益健康活动;把得到的拨款转移给政府控制的组织手中;无法说出款项花费明细。
事实上,在中国的艾滋病重灾区活跃着不少国际组织,它们募集善款,派驻定期的顾问、医生等帮助当地艾滋病患者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此外,还有一些国际基金项目通过与当地政府和NGO合作的形式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援助。他们和当地官员是积极配合协作的关系。
为了对国际组织与当地政府或NGO的合作进行客观如实的报道,记者选取了总部设在香港的国际专业服务机构(MSI)于1999年与昭觉县政府共同创建的昭觉青年创业培训中心为例。在过去十余年中,该中心共接收6000多名当地青少年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其中不少是艾滋致孤儿童。通过采访该国际组织派驻当地的教员,告诉读者他们是如何与当地政府配合开展工作的。有力地回击了外媒报道中提到的“中国官员压制他们的公益健康活动”的托辞。
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在偏远的艾滋病灾区需要依靠各种力量。国际社会在其中起到不小的作用。全世界的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已经向中国提供技术和资金抗击艾滋病。比如,美国政府与中国的合作包括派遣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代表团两次访华,并计划同中国交换专家。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官员说, 今后将开展的项目将把重点放在监控、流行病学研究、教育、安全用血和社区医疗服务上。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也与中国同行建立了合作项目。此外,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国家癌症研究所也都建立了与中国合作的艾滋病预防项目。中国与美国等医疗技术发达的国家间在对抗艾滋病问题上的合作也是双边关系一个潜在的、建设性的领域。
报道这些国际公益机构自发参与对艾滋病孤儿的救助和扶持的努力,也能使海外读者甚至更多的国际组织了解艾滋病灾区的情况,也为吸引更多国际援助资金做了铺垫。
另辟蹊径的报道选题
在中国的部分省份中,艾滋病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在中国与种植鸦片的缅甸、泰国和老挝接壤的南部边境,大范围的静脉吸毒现象曾经是早期艾滋病泛滥的原因。吸毒,以及随之而来的艾滋病传播模式,已经扩展到中国西北部新疆的贩毒路线沿线。此外,中国人口第二大省河南,已经成为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关于艾滋病重灾区的报道,近年来也更加公开透明。但是要做出吸引海外读者的报道,还得在选材上下工夫。这次在凉山调研,记者还采写了另一篇稿件《彝族儿女抗毒防艾的民族自卫战》,主要选取了当地彝族传统习俗以“家支”作为纽带来约束毒品的传播,用血酒盟誓抗毒禁毒。同时另一名记者赴云南采写的稿件《古老中医药为艾滋病治疗提供新途径》取材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医药,报道了近年来,中国医学界正尝试用传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科研和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能有效保护和恢复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选材新颖,抓人眼球。还有一位长期从事艾滋病话题报道的记者凭借经验,推算出上世纪90年代河南卖血艾滋病村的后代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围绕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采写了《与艾滋病一起成长》一文,角度新颖受到外界关注。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责编:贺潇潇
为此,新华社对外部精心策划,组织记者深入四川、云南、河南等艾滋病重灾基层,调研中国艾滋病防治一线的真实情况,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陆续播发,用新闻现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回应了海外舆论的偏颇之词。其中,《艾滋病阴影下的生活——探访中国四川凉山的孤儿们》是一篇比较扎实的对外报道,记者深入中国艾滋病重灾区之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探访了当地的艾滋病患者包括因艾致孤的儿童,并参观了一些卫生部门、国际组织和民间组织,对其救助艾滋病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用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和白描的笔触,说明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现实,比较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寻找有亲和力的切入点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也是海内外受众都普遍关心的一个群体。记者在采访时感受最深的就是受艾滋病影响的孤儿处境堪忧,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并没有因为一些反对声音而停止对中国的援助,相反,他们在持续帮助大凉山的失依儿童。于是,记者在采访中就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当地因父母罹患艾滋病而沦为孤儿的儿童,选取了当地一个典型的因艾致孤儿童家庭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手法,将其双亲染毒患艾滋去世,跟随老人生活,家中经济拮据,成长环境恶劣的经历娓娓道来,辅以民政部门最新数据支撑,指出这种现象在当地的普遍性。
之所以选择“红丝带栋梁班”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地草根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公益组织的良好合作。通过栋梁班孩子的亲身经历并结合民政部门提供的孤儿补贴金额,向读者透明地展示了公益组织在当地投资办学的成效,以及未来仍面临的困难,在回应海外不实言论的同时,间接呼吁更多的爱心基金和国际组织参与到救助中国艾滋孤儿的活动中来。
用事实说话 不回避敏感话题
《纽约时报》的报道《巨大的争议声中,国际艾滋病组织停止对华援助》提出疑问——中国2008年的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共花费了460亿美元,还投入5860亿美元刺激本土经济,那么它是否还有资格成为艾滋病资助的受益方?
针对这个话题,我们认为只有深入艾滋病防治一线,对一线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才会打消外界猜疑。为此,记者深入凉山采写的报道中讲述了一名感染艾滋病却无钱医治的女孩的故事,突出了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实际困难,使艾滋病在当地防治情况的报道生动鲜活、可信度高。
在与外媒交锋的这组报道中, 我们始终把报道的重点放在新闻现场,围绕艾滋病防治的新问题、新趋势进行调研。例如,另一篇题为《阻击艾滋病的跨境传播》的稿件就源自记者对云南中越边境艾滋病重灾区的调查。尽管采访遇到很大阻力,终于在当地卫生部门的配合下,联络到了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艾滋病跨境传播的受害者,使文章有故事性的同时颇具说服力。
为了由点带面,向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画面,我们在报道典型案例的同时还注意添加新闻背景,运用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来丰富稿件的内容,包括基层卫生部门发布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增长率,病人接受治疗以及药物配置情况。
突出国际合作
《纽约时报》的报道一文还指出,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会悄悄决定停止向中国支付最大一笔艾滋病防治款项,随后又对基金的监管产生疑虑,因此冻结了其他疾病防治款项。这个决定缘于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观念冲突,基金会的宗旨是草根组织必须从根本上介入与艾滋病一类疾病的斗争中,而中国政府对不受自身控制的民间团体持越来越不信任的态度。并称在此之前,一些艾滋病活动人士曾经抱怨,中国官员压制他们的公益健康活动;把得到的拨款转移给政府控制的组织手中;无法说出款项花费明细。
事实上,在中国的艾滋病重灾区活跃着不少国际组织,它们募集善款,派驻定期的顾问、医生等帮助当地艾滋病患者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此外,还有一些国际基金项目通过与当地政府和NGO合作的形式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援助。他们和当地官员是积极配合协作的关系。
为了对国际组织与当地政府或NGO的合作进行客观如实的报道,记者选取了总部设在香港的国际专业服务机构(MSI)于1999年与昭觉县政府共同创建的昭觉青年创业培训中心为例。在过去十余年中,该中心共接收6000多名当地青少年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其中不少是艾滋致孤儿童。通过采访该国际组织派驻当地的教员,告诉读者他们是如何与当地政府配合开展工作的。有力地回击了外媒报道中提到的“中国官员压制他们的公益健康活动”的托辞。
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在偏远的艾滋病灾区需要依靠各种力量。国际社会在其中起到不小的作用。全世界的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已经向中国提供技术和资金抗击艾滋病。比如,美国政府与中国的合作包括派遣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代表团两次访华,并计划同中国交换专家。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官员说, 今后将开展的项目将把重点放在监控、流行病学研究、教育、安全用血和社区医疗服务上。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也与中国同行建立了合作项目。此外,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国家癌症研究所也都建立了与中国合作的艾滋病预防项目。中国与美国等医疗技术发达的国家间在对抗艾滋病问题上的合作也是双边关系一个潜在的、建设性的领域。
报道这些国际公益机构自发参与对艾滋病孤儿的救助和扶持的努力,也能使海外读者甚至更多的国际组织了解艾滋病灾区的情况,也为吸引更多国际援助资金做了铺垫。
另辟蹊径的报道选题
在中国的部分省份中,艾滋病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在中国与种植鸦片的缅甸、泰国和老挝接壤的南部边境,大范围的静脉吸毒现象曾经是早期艾滋病泛滥的原因。吸毒,以及随之而来的艾滋病传播模式,已经扩展到中国西北部新疆的贩毒路线沿线。此外,中国人口第二大省河南,已经成为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关于艾滋病重灾区的报道,近年来也更加公开透明。但是要做出吸引海外读者的报道,还得在选材上下工夫。这次在凉山调研,记者还采写了另一篇稿件《彝族儿女抗毒防艾的民族自卫战》,主要选取了当地彝族传统习俗以“家支”作为纽带来约束毒品的传播,用血酒盟誓抗毒禁毒。同时另一名记者赴云南采写的稿件《古老中医药为艾滋病治疗提供新途径》取材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医药,报道了近年来,中国医学界正尝试用传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科研和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能有效保护和恢复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选材新颖,抓人眼球。还有一位长期从事艾滋病话题报道的记者凭借经验,推算出上世纪90年代河南卖血艾滋病村的后代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围绕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采写了《与艾滋病一起成长》一文,角度新颖受到外界关注。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责编:贺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