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自主学习水平的研究对于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向深层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研究中,我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互助”式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来实现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品质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关键词:主体意识 学案导学 展示点评 多元渗透
新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而“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充满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都是建立在学习主体自主、独立基础之上的学习,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学习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语文教师有责任利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对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切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达成目的。
一、学案导学——关注学习主体状态,理顺教与学关系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学案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鉴于学情,我将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探究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思考“坚守”的意义作为导学目标,带领学生循着语言文字的途径,一点一点去感受,一点一点去体察,通过“阅读、感知”——“品味、感受”——“思考、讨论”三个程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得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对这篇散文的鉴赏。
(二) 反馈训练的设计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学案导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彼此相互联系的中, 既加强了对旧知的巩固,又引导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
二、展示点评——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激发主体思维碰撞
学生在经历了自主、合作学习之后,要在课堂上展示其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对学生而言,不光意味着分享理解,更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我们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
可是,由于学生表达不够准确顺畅或老师为了节约时间以完成预期内容等原因,课堂上经常有老师打断甚至剥夺学生的“展示权”“话语权”,将引导变成了强行指导。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展示、点评”的质量呢?
(一)搭设台阶 明确引导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尝试将知识点在课前分解到各个学习小组,并由小组长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学生自主设计其展示问题的方式。
(二)关注后进 全面提高
考虑到一些学生总是在探究讨论中处于被动状态,听的多,说的少,不敢上台,不会表达的现象,我在平时就有意给学困生机会,激励表扬,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一次大型展示課前,我特别鼓励那些能力弱的学生展现自己,锻炼能力,为班争光。在我没有任何安排的情况下,有个一向沉默的4号位同学,大胆向展示者发问,虽然有些说法不太准确,但我真诚赞赏了他的胆量与态度。这之后,他听课更认真了,在组内的讨论也积极多了。这样关心全体,使得参与度及质量全面提高。
三、多元渗透——构建良好人际环境,拓展主体发展空间
新课程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语文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为此,教师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角色,努力争取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不尊重学生是扼杀主体意识的重要根源,落实新课标,语文教师就要率先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以给主体意识的觉醒营造一个自由的宽松的天地和氛围。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不再直接将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凡是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自己去读,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搜集的让学生去搜集,凡是学生能想的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让学生去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做。
关键词:主体意识 学案导学 展示点评 多元渗透
新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而“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充满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都是建立在学习主体自主、独立基础之上的学习,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学习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语文教师有责任利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对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切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达成目的。
一、学案导学——关注学习主体状态,理顺教与学关系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学案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鉴于学情,我将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探究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思考“坚守”的意义作为导学目标,带领学生循着语言文字的途径,一点一点去感受,一点一点去体察,通过“阅读、感知”——“品味、感受”——“思考、讨论”三个程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得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对这篇散文的鉴赏。
(二) 反馈训练的设计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学案导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彼此相互联系的中, 既加强了对旧知的巩固,又引导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
二、展示点评——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激发主体思维碰撞
学生在经历了自主、合作学习之后,要在课堂上展示其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对学生而言,不光意味着分享理解,更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我们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
可是,由于学生表达不够准确顺畅或老师为了节约时间以完成预期内容等原因,课堂上经常有老师打断甚至剥夺学生的“展示权”“话语权”,将引导变成了强行指导。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展示、点评”的质量呢?
(一)搭设台阶 明确引导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尝试将知识点在课前分解到各个学习小组,并由小组长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学生自主设计其展示问题的方式。
(二)关注后进 全面提高
考虑到一些学生总是在探究讨论中处于被动状态,听的多,说的少,不敢上台,不会表达的现象,我在平时就有意给学困生机会,激励表扬,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一次大型展示課前,我特别鼓励那些能力弱的学生展现自己,锻炼能力,为班争光。在我没有任何安排的情况下,有个一向沉默的4号位同学,大胆向展示者发问,虽然有些说法不太准确,但我真诚赞赏了他的胆量与态度。这之后,他听课更认真了,在组内的讨论也积极多了。这样关心全体,使得参与度及质量全面提高。
三、多元渗透——构建良好人际环境,拓展主体发展空间
新课程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语文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为此,教师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角色,努力争取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不尊重学生是扼杀主体意识的重要根源,落实新课标,语文教师就要率先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以给主体意识的觉醒营造一个自由的宽松的天地和氛围。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不再直接将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凡是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自己去读,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搜集的让学生去搜集,凡是学生能想的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让学生去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