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战略中的自主创新问题研究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wy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是能够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创新要素在区域层次上的聚集和整合,区域创新能力被认为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地区惟一的沿海区域和开发开放条件最好的地区,其整体开发战略自2005年启动以来,进展顺利,成效初显,成为引领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借助相关指标从多方面对辽宁的自主创新能力予以评估。评估结果显现出辽宁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沿海经济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5-0093-07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无论对于企业、区域,还是国家来说,自主创新能力都是能够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作为科技创新在区域层次上的体现,区域创新能力则表现为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它是支持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三省惟一的沿海区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成为引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标志着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基本情况
  
  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东北地区惟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2008年,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61.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4645元,在全国排名第9位。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的原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经济结构表现为工业比重大、国有部门相对集中、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重化工业特点。辽宁是创新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拥有众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创新基础雄厚,很多科研成果实现了重大领域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然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造成的体制束缚和传统产业的结构刚性,使辽宁省区域创新体系在环境建设、主体培育、市场完善、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初始技术和产品阶段,企业无法直接使用,企业在技术选择上依赖引进的局面仍未改变。
  辽宁沿海经济带,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范围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惟一的海上通道,其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千米,滩涂2070.2平方千米,沿岸陆域、海域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共有港口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03个,货物吞吐量达3.02亿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3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相对而言,这是一个经济基础雄厚、资源物产丰富、社会事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区域。
  
  二、辽宁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研究小组所提出的分析框架,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五大板块指标予以衡量,即知识创造、知识获得、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创新的经济效益。其中,知识创造能力,即一个区域不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即区域不断利用一切可用知识及促进知识在各创新单位之间流动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表明该区域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创新环境与管理,即用于衡量区域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所提供的环境的水平;创新的经济效益,即创新的产出能力,见表1所示。
  


  可见,该分析框架分别从创新的要素投入、成果产出、基础和环境等全方位,以及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等多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予以评估,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因此,本文将借助这个指标体系,对辽宁的自主创新能力予以分析。由于获取辽宁沿海区域科技创新相关数据的难度较大,同时考虑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经济指标与辽宁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故本文认为辽宁省的数据基本可以反映现阶段沿海经济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水平与现状。
  
  1.创新能力指标评估
  表1显示了2001年至今辽宁的自主创新能力各综合指标在全国的排名情况。总体看来,辽宁的创新能力处于全国的上游水平,2001年以来,除2001年排名第6位以外,其他7年都位列全国第8位,排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天津之后。2008年,除了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比2007年略有上升外,其他三项指标,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和创新的经济效益比上年均出现下降。
  (1)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创造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它主要取决政府研发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和过程管理水平(即科技的投入产出比)三项。总体看来,辽宁省知识创造能力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第5位降至2008年的第8位,最高为2004年的第4位,最低则是2007年的第10位。从分指标来看,辽宁知识创造能力的相对优势体现在科技产出水平,即专利申请受理方面,2008年,辽宁每10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0.23件,居全国第7位(专利综合指标列第8位);而研发投入和科研论文发表则是弱项,2002年至今,这两个指标长期在10名以外徘徊。据统计,2008年辽宁研发人员增长率仅为4.45%,位于全国的第24位。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列第9位,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率仅为14.77%,列第19位,均相对较低。
  (2)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体现了一个区域取得知识和分享知识的水平,主要通过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等指标加以衡量。总体看来,辽宁的知识获取能力在全国的排名比较稳定,而各分指标的位次变化较大:技术转移指标(技术市场交易、国外技术贸易和购买国内技术)由上一年的14位上升至第7位,说明技术市场交易能力强。据统计,2008年,辽宁技术市场交易金额为57亿元、增长率为159.77%,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金额及增长率位列第5位,而引进国内技术金额列第10位;辽宁吸收国外投资达432亿美元、人均1011美元、增长率为19.34%,排名依次为第6 位、第8位和第16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筹集资金来自企业的资金总量及比例也处于领先位置,分列第4位和第2位,说明产学研的联合似乎较为密切。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辽宁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由上一年的第6位骤降至第11位。其中,制造和生产能力综合指标稳居第一位,设计能力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分列第8位和第13位。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增长率,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增长率位于20名之后,表现不佳。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活动经费的增长率仅为5.43%,在全国排名第28位,表现最差。
  (4)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
  科技创新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既包括市场、金融等经济环境,又包括劳动者素质、科技文化积淀等人文环境,对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辽宁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的综合指标来看,2008年,辽宁的创新环境由上一年的第6位降至第8位,包括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在内的各分项指标排名均比2007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创新的基础设施指标,由第4降至第8位。而创业水平指标排名最低,降至第10位。创业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经济有没有活力的重要标志,与创新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许多创新都是通过人们的创业来实现的。2008年,辽宁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724家,排名靠前,但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率出现负增长,为-0.05%,全国排名第26位。
  (5)创新的经济效益
  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即创新的经济效益高低。在创新效益方面,辽宁创新效益综合指标下降3位,排名第14位;就业指标下降了12位;产业结构综合指标下降了3位;其他指标尚可,均呈改善态势。可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1%,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长率为8.93%,表现不佳。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出口额增长率,排名分别为第27和26位,表现最差。但辽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良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例、高新技术就业人数增长率均位居全国的前10位。
  
  2.结论
  从指标上来看,2008年,在五个分指标当中,知识创造能力由2007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8位;知识获取能力由第7位上升到第6位;企业创新能力由2007年的第6位下降到第11位,据悉,其下降较为明显的原因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研发人员数等指标增长缓慢,有的指标甚至出现负增长;创新环境由上一年的第6位下降到第8位;创新绩效由2007年的第11位下降至第14位,主要原因是出口额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长缓慢。
  基于对辽宁创新能力指标的评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较强,在全国位居前列,其科技基础雄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企业的制造和生产能力强劲。尽管如此,辽宁省的创新潜力排名却仅居全国第29位,科技投入水平不高、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辽宁未来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成为沿海经济带战略中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自主创新面临的挑战
  
  1.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众所周知,资金和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要素,然而,辽宁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和创新型人才短缺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方面,辽宁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的绝对规模增长缓慢,相对规模逐年下降。据统计,2006年,辽宁R&D支出总额为150亿元,占GDP的1.6%,比上年增长20%;2007年,辽宁省的R&D支出为159.4亿元,占GDP的1.45%,比上一年增长17.4%;2008年为1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比上一年增长14.8%。可见,辽宁研发投入的绝对规模尽管总量略有上升,但绝对规模的增速和相对规模却呈逐年下降态势。同时,用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个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发现,辽宁的研发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7%的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相比(平均5.3%—6%),也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结构性矛盾突出。尽管辽宁拥有众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基础和实力雄厚,然而,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却相对不足,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首先,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足,能够将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据统计,2008年,辽宁大中型企业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的比重仅为2.72%,位列全国第30位,且企业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率竟然出现负增长;其次,科研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主要集中于试验开发领域,而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才相对较少。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辽宁从事试验开发的研究人员为5937人,占全部研发人员总量的64.1%,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48.37%近16个百分点;而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合计3327人,仅占总量的35.91%,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再次,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集中于高校和科研单位,直接就职于企业的很少。根据我们对沿海经济带企业的不完全统计,仅有约15%的企业拥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大多数企业不仅没有设置专业的研发机构,更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即使有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多因企业在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缺陷,而未能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科技创新作用,科技人才外流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辽宁全省的数据为:2008年,在全省108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研活动的企业为294个,设有专门科研机构的企业仅为179个,分别占企业总数的27%和16%。
  
  2.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弱化,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产学研合作是现阶段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科技创新模式。所谓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自主协商,为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所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活动。
  然而,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基于外联机制的松散合作模式,即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之间基于具体的项目研发,通过委托一承接关系,建立短期合作关系。由于大学 和科研机构自身产业化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不高,而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又较弱,导致这种以项目为基础的短期合作往往只停留在技术难题解决层面,尚未提升到对产业基本技术的持续研发层面,也较少具有产业化推进和市场化开拓的内涵。因此,尽管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高校和科研机构产生了许多科研成果,然而,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和推动,加之高校的学术价值观和科技评价制度的作用,这些技术成果往往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而大量闲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依赖引进等问题广泛存在。对此,本文认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弱化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市场活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理应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首先,企业不是科技投入的主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的科技投入过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据统计,2006年,辽宁研发经费中政府投入44亿元,其中78%分配给独立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企业只获得了9.77亿元,仅占其全部研发经费的7.1%;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水平较低。据统计,2006年,辽宁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4%,仅处于维持水平,在全国排名第20位,与发达国家3%—5%的水平相比,也相去甚远。
  其次,企业的创新能力低下,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实施与推进主体。在上文对辽宁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分析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是所有分项指标中排名下降幅度最大的。由上一年的第6位降至第11位。2006年,辽宁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3934项,不足广东省的32%,仅占全国的3.9%。2008年,辽宁企业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增长率分别为4.91%和-2.92%,排名均为第26位;而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2.44%,在全国排第17位。可见,企业已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自主创新中最薄弱的环节。究其根源,企业创新能力的薄弱既有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也受资金短缺和投入匮乏的影响,但无论如何都导致了企业对技术创新需求的不足,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实施与推进主体。
  对于导致企业主体地位弱化的原因,本文认为还是在于体制性因素。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地区,计划经济观念和价值体系在辽宁仍具有强大的主导作用和惯性。受此影响,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时有发生,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心理也较重,“等、靠、要”思维依然存在,从而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主体意识和市场意识。此外,国有企业的弊病也是导致辽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另一深层原因。上文提到,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辽宁的国有企业比重偏高,“大而全”的组织机构容易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的组织,不利于引入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直线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封闭的区域文化,也妨碍了优秀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及主动性的发挥;此外,辽宁国有企业亏损面相对较大,也影响了对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
  
  3.技术引进效益低下,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不足
  据统计,从1984—2003年的20年间,我省技术引进投资约为318亿美元,与日本全国1950—1972年23年间的技术引进费用相当,然而,引进效果却天壤之别。日本达到了当时世界技术的领先水平,而我们用差不多的时间和投入,到今天绝大多数行业还落后国际先进水平约20年左右。同为技术引进,结果却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关键就在于我们只是注重技术引进(实质上是技术买进)和产品升级,而忽视了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与日本为了学习和再创新而进行的技术引进有本质的区别。
  导致这种现象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因素,又涉及体制层面的问题,而从企业自身来看,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大多数国内企业在技术选择上,侧重技术引进,并且是单纯为了引进而引进,只是对技术进行表面的使用,而不做后续性开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薄弱,研发队伍和能力不足,科研技术水平仅停留在简单引进的水平上,不能进行有效的二次创新与增值创新。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选择上更依赖技术引进,且仅停留在技术买进层面,没有实现科技成果的潜在价值,更体现不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
  
  4.缺少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环境氛围
  首先,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对进行技术创新的认识不足,创新意识淡薄;其次,沿海经济带现有的科技政策及相关规定也不够完备,对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激励不足,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优惠政策,在基层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政策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此外,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不够健全。总之,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中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氛围尚未形成,软环境有待完善。
  
  四、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强自主创新的对策分析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促进创新的市场经济体系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的干预,提高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政府应逐步减少或退出直接投资经营竞争性领域的经济行为,而在提供公共服务、完善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由干预、管制向引导、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另一方面,应加快有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建设。市场环境既包括交易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中介服务市场等硬件设施,又涉及市场准入条件和交易规则制定、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等规范交易主体行为的软件,它是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在这方面,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市场的开放度,使区域市场的运行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逐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交易手段,实现市场交易活动的信息化和无纸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形成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局面,建立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培育中介组织,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构建中介服务体系,使中介组织真正承担起交易的纽带与桥梁等。
  
  2.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当今世界,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主要体现,而加大科技投入的规模和力度则是提高技术进步水平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一方面,应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力度。例如,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以及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沿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等。另一方面,在增加财政科研直接投入的同时,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贴息、担保、风险投资、税收优惠等多种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利用市
其他文献
摘 要:“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两种对外贸易战略孰优孰劣,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创新模式之争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均衡分布假设基础上的。本文结合我国要素禀赋分布现状,在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条件下,探讨了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以及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以及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并非取决于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而是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分布。  关键词: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技术创
期刊
20世纪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接连发生,成为很多人不愿回想的噩梦。  一国政策和经济指标的变化,立刻对他国产生影响,“金融病毒”的传播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迅速传导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令人担忧世界经济已经患上了金融危机这一经济顽症。  翻开20世纪的经济发展史,金融危机如影相随,尤其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危机给各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留给了经济学家们无尽的思索。伴随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波动
期刊
摘 要:纵向一体化是市场结构产生的行为结果,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铝工业的进入壁垒特征决定了三个阶段都具有较高的生产集中度,从而产生了高水平纵向一体化出现的必然性,同时这种纵向一体化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并维持着生产高集中度。我国铝工业结构与纵向一体化关系的演变与此并不完全相符,但考虑转轨经济中的特殊壁垒——政府干预后,以上观点的解释力又得到恢复。  关键词:纵向一体化;市场结构;市场行为;铝工业 
期刊
摘 要: 本文在对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预期的含义、性质和特征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了预期在金融危机形成、爆发以及扩散和蔓延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对金融危机救助的过程中预期管理的必要性、预期管理的主体和相应的政策工具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从预期管理的角度,对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救助中采取各项政策措施的得失和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金融危机;危机救助;预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9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经加入或正在加入国际合作机制,并且制定了国内或地区范围内的制度治理框架。其不同特点在于:发达国家注重公司治理或市场机制治理,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注重政府治理。一个好的制度治理体系是国家、产业与企业之间互动与合作,改变生产与消费形式,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城市在工业化或城市化进程中占GDP贡献与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新兴
期刊
摘要: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长期内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不明显,短期内有助推作用。本文基于中金所推出的沪深300指数仿真期货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性没有较大影响,但增大了现货市场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不能证明股灾时期股指期货对现货产生瀑布效应。  关键词:股指期货;波动性;TARCH模型;G
期刊
摘要:本文应用Shift-Share方法对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动状况在地区和产业层次上进行要素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地区能源配置还是在部门能源配置中,效率因素始终是总体能效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研究还发现,中国能源效率的变动受需求因素影响较大,这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中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因此,针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努力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各部门特别是
期刊
摘要:本文以辽宁14个城市271家本土零售企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基于PLS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中国本土零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区域零售竞争程度、区域外资零售发达程度、企业规模、企业学习能力、企业渠道关系对零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区域经济水平、区域科技水平以及企业人力资源质量对零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零售企业
期刊
摘要:组织支持、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离职率及工作绩效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组织支持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某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任教师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了教师组织支持、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度水平的重要因素;组织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关系绩效,但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些结论对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噪声交易理论对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的个人信贷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如果消费者效用函数是常相对风险厌恶函数,并且消费者的破产价值为正值,那么当房地产价格受到噪声扰动时,居民按揭贷款金额与房地产的价格泡沫成正相关,与房地产价格风险负相关,并且受居民主观风险偏好的影响。  关键词:噪声交易;个人信贷;按揭贷款;房地产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