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科学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设计科学作业时亦应结合生活,使作业活起来。本文从观察型作业、有教师指导的各种探究及家庭实验探究等方面阐述了基于生活的科学作业的设计。
关键词:生活 科学作业 设计
泰戈尔有言“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亦然,不能模式化。科学这一学科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其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设计作业时,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领域延伸,不忘沟通生活实践与所学知识,有效地将课堂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将科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位学生都有其发挥的空间,都能从中体验成功并提高其能力。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加入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鼓励其发现、质疑、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一、观察型作业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阐明观察在知识学习、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寻找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学习生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书上安排了观察蜗牛这一活动。而在课堂上观察蜗牛,学生只能观察到蜗牛的外形,无法了解其生活习性。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安排了课外找寻蜗牛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寻找蜗牛,再对自己所找到的蜗牛进行观察。
案例:观察蜗牛
活动目的: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活动过程:①在野外找寻蜗牛。农村孩子学习科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许多资源在农村都较容易找得到,如此例中所需的蜗牛,在屋前门后的草丛中、屋角里都能找到。而且,通过亲身寻找,学生更能体验到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有嫩叶的地方,如花草丛中。②观察蜗牛,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准备:玻璃板等透明平板,放大镜,记录纸,食盐、苹果、面包、菜叶、萝卜等蜗牛可能会吃的食物,糖水,食醋。
观察要点:蜗牛的外形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对光的刺激有反应吗?蜗牛有视觉、嗅觉吗?蜗牛喜欢吃什么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观察、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在观察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其任务,因此在观察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也培养了合作的精神。
二、有教师指导的各种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教材在七年级的第一章就介绍了科学探究,其后各章均有所涉及探究,可以说探究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初中科学的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成为科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上仍需教师加以指导,特别是遇到之前未用过的实验仪器时。 同样,由于他们的探究能力尚弱,因而现阶段的探究以有教师指导为多,学生还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
案例: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这一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提出)
第二步,建立猜想与假设。(这一步主要是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会凭借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提出的猜想也五花八门,只要是符合题意的都加以认可。)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这一步考验的是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可通过小组探讨,集思广益。在综合各组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最终形成大家都认可的方案。)
第四步,进行实验,验证假设。(这一步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于课外时间进行实验。由于需验证的假设有多个,可让学生分组完成,分别检验其中的某个假设。)
第五步,得出结论。(在第四步实验的基础上,综合各组的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
这些步骤前面学过,学生基本上能依葫芦画瓢,将它们讲出来。关键在于设计实验方案这一步。有些相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能难以想出,教师可在巡视的过程中,对其加以一定的引导。还可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有了前期的培养,以后的探究相对会变得简单。待到之后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时,大多数学生便能较快地朝正确的方向思考,从而设计出不错的实验方案。
此类作业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①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进行探究之前,教师要进行巧妙的教学安排,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过桥,发现知识概念间的类似性、差异性等各种关系。
②鼓励学生表达观点、与同伴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加深其对问题的认识及理解。并且,通过交流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形成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
③控制好时间。探究占用的时间一般较多,教师应该预先做好时间的设计,控制好活动进行的时间。所涉及的实验,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前预先做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学生自主完成的家庭实验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因而也是学习科学这一学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操作等能力。因此,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内容。然而,只有课堂实验是不够的。要进一步激发兴趣,巩固知识,还需要家庭实验的辅助。
案例:观察生鸡蛋在清水及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情况
实验目的:通过对鸡蛋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所需器材:生鸡蛋一个、一个较大的玻璃杯或其他能放下这个鸡蛋的玻璃器皿、筷子、食盐、清水。
实验步骤:①在玻璃杯(或其他玻璃器皿)中加一定量的清水,慢慢地将生鸡蛋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②再往水中加入一小勺食盐,并用筷子搅拌使其溶解,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③继续加一小勺食盐,并用筷子搅拌使其溶解,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④继续加食盐,直至鸡蛋浮上来。(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将鸡蛋放入食醋中,观察会有何现象。)
作业作为课堂内外连接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合理的作业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根植于生活实践的作业,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这样的作业可使师生于其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价值,教学因而就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设计基于生活的作业,要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鉴别、提炼出有价值的素材,使作业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设计出适度难易的作业,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不仅增加了作业的情趣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有意识的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活力,激发学习的热情,锻炼自身的能力,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清时主编.科学(七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生活 科学作业 设计
泰戈尔有言“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亦然,不能模式化。科学这一学科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其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设计作业时,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领域延伸,不忘沟通生活实践与所学知识,有效地将课堂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将科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位学生都有其发挥的空间,都能从中体验成功并提高其能力。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加入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鼓励其发现、质疑、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一、观察型作业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阐明观察在知识学习、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寻找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学习生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书上安排了观察蜗牛这一活动。而在课堂上观察蜗牛,学生只能观察到蜗牛的外形,无法了解其生活习性。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安排了课外找寻蜗牛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寻找蜗牛,再对自己所找到的蜗牛进行观察。
案例:观察蜗牛
活动目的: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活动过程:①在野外找寻蜗牛。农村孩子学习科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许多资源在农村都较容易找得到,如此例中所需的蜗牛,在屋前门后的草丛中、屋角里都能找到。而且,通过亲身寻找,学生更能体验到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有嫩叶的地方,如花草丛中。②观察蜗牛,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准备:玻璃板等透明平板,放大镜,记录纸,食盐、苹果、面包、菜叶、萝卜等蜗牛可能会吃的食物,糖水,食醋。
观察要点:蜗牛的外形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对光的刺激有反应吗?蜗牛有视觉、嗅觉吗?蜗牛喜欢吃什么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观察、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在观察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其任务,因此在观察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也培养了合作的精神。
二、有教师指导的各种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教材在七年级的第一章就介绍了科学探究,其后各章均有所涉及探究,可以说探究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初中科学的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成为科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上仍需教师加以指导,特别是遇到之前未用过的实验仪器时。 同样,由于他们的探究能力尚弱,因而现阶段的探究以有教师指导为多,学生还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
案例: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这一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提出)
第二步,建立猜想与假设。(这一步主要是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会凭借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提出的猜想也五花八门,只要是符合题意的都加以认可。)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这一步考验的是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可通过小组探讨,集思广益。在综合各组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最终形成大家都认可的方案。)
第四步,进行实验,验证假设。(这一步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于课外时间进行实验。由于需验证的假设有多个,可让学生分组完成,分别检验其中的某个假设。)
第五步,得出结论。(在第四步实验的基础上,综合各组的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
这些步骤前面学过,学生基本上能依葫芦画瓢,将它们讲出来。关键在于设计实验方案这一步。有些相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能难以想出,教师可在巡视的过程中,对其加以一定的引导。还可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有了前期的培养,以后的探究相对会变得简单。待到之后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时,大多数学生便能较快地朝正确的方向思考,从而设计出不错的实验方案。
此类作业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①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进行探究之前,教师要进行巧妙的教学安排,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过桥,发现知识概念间的类似性、差异性等各种关系。
②鼓励学生表达观点、与同伴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加深其对问题的认识及理解。并且,通过交流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形成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
③控制好时间。探究占用的时间一般较多,教师应该预先做好时间的设计,控制好活动进行的时间。所涉及的实验,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前预先做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学生自主完成的家庭实验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因而也是学习科学这一学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操作等能力。因此,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内容。然而,只有课堂实验是不够的。要进一步激发兴趣,巩固知识,还需要家庭实验的辅助。
案例:观察生鸡蛋在清水及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情况
实验目的:通过对鸡蛋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所需器材:生鸡蛋一个、一个较大的玻璃杯或其他能放下这个鸡蛋的玻璃器皿、筷子、食盐、清水。
实验步骤:①在玻璃杯(或其他玻璃器皿)中加一定量的清水,慢慢地将生鸡蛋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②再往水中加入一小勺食盐,并用筷子搅拌使其溶解,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③继续加一小勺食盐,并用筷子搅拌使其溶解,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④继续加食盐,直至鸡蛋浮上来。(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将鸡蛋放入食醋中,观察会有何现象。)
作业作为课堂内外连接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合理的作业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根植于生活实践的作业,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这样的作业可使师生于其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价值,教学因而就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设计基于生活的作业,要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鉴别、提炼出有价值的素材,使作业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设计出适度难易的作业,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不仅增加了作业的情趣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有意识的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活力,激发学习的热情,锻炼自身的能力,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清时主编.科学(七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