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可见语言文字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专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文教学,怎能不与生活密切相关呢?
关键词:初中;教学设计
我是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连续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也有十八年了。回想自己的从教经历,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教学状态。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无论哪种教学设计,哪种课堂状态,最终只有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才能高效。
首先,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语文。
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贴近生活,让自己备课的出发点从生活走起,想想这一课我们将训练学生哪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生活的密切关联在哪里,让二者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
比如學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新闻消息,对学生进行概括信息能力的训练时,就训练学生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新闻消息信息这一点上。在备课中,我想先要让学生知道新闻结构主要的三部分:标题、导语及主体,然后再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办了。如果我的教学设计只顾一板一眼专业严谨地讲新闻体的知识,我想孩子们一定会缺少兴趣的。
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联想到生活中,我们从海量的信息里想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消息时,通常会怎么做。如人们通过手机头条浏览消息时,大家一定会从标题中选取自己需要的,瞟一眼标题,不需要的闪过,需要的点开后,看前几行后,感兴趣接着看,不感兴趣就换。那“前几行”其实就是新闻消息的“导语”,“几行”之后感兴趣往下看的部分,就是新闻消息的主体了。如此一来,学生一定会很容易理解到新闻中“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前往后看,是逐渐扩充的关系,从后往前看,是逐渐压缩的关系。
明白三者以上关系后,我们面对一则新闻消息,当需要用一句话概括时,我们一定要去找它的“导语”。接下来,引导学生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学生很快就能理出关键了。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在课堂演绎中得以证实,学生兴趣高涨,当堂给素材(也是从当天的晨报上看到的本土消息,口述给学生)让学生试着进行新闻创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新闻体叙述出来。
其次,贴近生活的课堂演绎,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参与兴趣。
生活中,不少老师的语文课堂,都会显得端庄,老师高高在上,一步步按部就班推进自己的教学步骤,似乎是在一丝不苟地讲解传授一些高深莫测的秘笈和宝典。[1- 2]这样认真端庄的教学,未尝不可,但与贴近生活的课堂演绎相比,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后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因为这种获得知识的方式,是与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相类似的,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不容易忘记。
比如在讲授《邓稼先》这一课时,为什么课文会有一部分内容的是“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为什么要把一个与邓稼先的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奥本海默写进来呢,而且两人的性格又是两个极端。没有比较,就没有凸显,我是一个皮肤不白的人,但是如果把一个非洲黑人放在我身边,那么我一定会显得比较白;但是如果把一个欧洲白人放在我身边,我一定立即会显得黑起来。显然,在写作时,把特点各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更加突出某一方。到底是为了突出谁呢,就得看文章是写谁的,谁是作者被突出的重点。比如《邓稼先》这一课是写邓稼先的,显然把奥本海默写进来,是为了突出邓稼先的淳朴,不引人注目,这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性格,也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共产党员最感人的奉献精神,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课堂演绎,学生很容易明白。
同类手法,课文中很常见,比如《紫藤萝瀑布》中写到十几年前记忆中的藤萝花和眼前藤萝花,也是通过对比来突出眼前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再比如《爱莲说》明明是写莲花,干吗要把牡丹和菊花也写进来呢,也是要通过对比来衬托莲花高洁的形象进而赞美君子高尚的品格,来表达文章主旨的。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给予例证解说,再遇到类似手法时,孩子们可以很轻松地做出阅读分析判断。
其三,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一个延伸,所以我们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可随意,而应使其达到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上。
每逢假期,我会布置一项为自己出一本书的作业。学生一般都会情绪高涨,因为书的内容要求是从自己平时的日记、练笔或大作文中挑选出自己比较满意的十篇文章进行可多可少的修改,还要求书要有目录,前言(也可请父母为自己写序等),还要求给自己的书设计一个好看的封皮封底,拟一个好听的书名。这样巧妙地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联系在了一起,孩子们大多积极主动,各显神通,为给自己出一本像样的书不惜花大工夫,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并用心去写序,制作目录,最终成书。从学生上交的一本本“书”中,我收获了欣喜,看到了孩子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日常教学中遇到好的作业契机,我是绝不会错过的。有次,偶尔在课间发现学校的小花园里菊花盛开,蜂围蝶阵,我就会带学生过去看看,边赏边让学生把记忆中相关的美文美句拉出来现场描写,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看到的美景,再现成了
美文美句[3- 4]。回到教室再用文字演绎刚刚
在生活实景中看到的美景,学生不自觉地就会运用经典佳作中相类似的描写佳句了。还有哪一种方法好于此呢,我真不知道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想要高效的语文教学效果,一定不能只教语文课本,脱离生活。要让语文走进生活,要让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广阔的土地,获得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关于这一点,刘国正先生也曾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生活的范围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怎么能把语文教学只封闭在那个几十平米的教室和那几本语文教科书呢。[5]所以呢,各位同仁,想要高效,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多贴近生活吧!
参考文献
[1] 孙庆莉. 初中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之我见——新语文课程教学体会[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5):127.
[2] 姚春丽.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1.
[3] 张志梅. 语文教学应贴近生活[J]. 学周刊,2015,(23):203.
[4] 王桂婵.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9):126
[5] 梅燕. 如何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N]. 伊犁日报(汉),2011-06-17(006).
关键词:初中;教学设计
我是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连续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也有十八年了。回想自己的从教经历,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教学状态。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无论哪种教学设计,哪种课堂状态,最终只有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才能高效。
首先,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语文。
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贴近生活,让自己备课的出发点从生活走起,想想这一课我们将训练学生哪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生活的密切关联在哪里,让二者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
比如學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新闻消息,对学生进行概括信息能力的训练时,就训练学生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新闻消息信息这一点上。在备课中,我想先要让学生知道新闻结构主要的三部分:标题、导语及主体,然后再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办了。如果我的教学设计只顾一板一眼专业严谨地讲新闻体的知识,我想孩子们一定会缺少兴趣的。
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联想到生活中,我们从海量的信息里想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消息时,通常会怎么做。如人们通过手机头条浏览消息时,大家一定会从标题中选取自己需要的,瞟一眼标题,不需要的闪过,需要的点开后,看前几行后,感兴趣接着看,不感兴趣就换。那“前几行”其实就是新闻消息的“导语”,“几行”之后感兴趣往下看的部分,就是新闻消息的主体了。如此一来,学生一定会很容易理解到新闻中“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前往后看,是逐渐扩充的关系,从后往前看,是逐渐压缩的关系。
明白三者以上关系后,我们面对一则新闻消息,当需要用一句话概括时,我们一定要去找它的“导语”。接下来,引导学生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学生很快就能理出关键了。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在课堂演绎中得以证实,学生兴趣高涨,当堂给素材(也是从当天的晨报上看到的本土消息,口述给学生)让学生试着进行新闻创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新闻体叙述出来。
其次,贴近生活的课堂演绎,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参与兴趣。
生活中,不少老师的语文课堂,都会显得端庄,老师高高在上,一步步按部就班推进自己的教学步骤,似乎是在一丝不苟地讲解传授一些高深莫测的秘笈和宝典。[1- 2]这样认真端庄的教学,未尝不可,但与贴近生活的课堂演绎相比,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后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因为这种获得知识的方式,是与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相类似的,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不容易忘记。
比如在讲授《邓稼先》这一课时,为什么课文会有一部分内容的是“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为什么要把一个与邓稼先的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奥本海默写进来呢,而且两人的性格又是两个极端。没有比较,就没有凸显,我是一个皮肤不白的人,但是如果把一个非洲黑人放在我身边,那么我一定会显得比较白;但是如果把一个欧洲白人放在我身边,我一定立即会显得黑起来。显然,在写作时,把特点各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更加突出某一方。到底是为了突出谁呢,就得看文章是写谁的,谁是作者被突出的重点。比如《邓稼先》这一课是写邓稼先的,显然把奥本海默写进来,是为了突出邓稼先的淳朴,不引人注目,这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性格,也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共产党员最感人的奉献精神,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课堂演绎,学生很容易明白。
同类手法,课文中很常见,比如《紫藤萝瀑布》中写到十几年前记忆中的藤萝花和眼前藤萝花,也是通过对比来突出眼前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再比如《爱莲说》明明是写莲花,干吗要把牡丹和菊花也写进来呢,也是要通过对比来衬托莲花高洁的形象进而赞美君子高尚的品格,来表达文章主旨的。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给予例证解说,再遇到类似手法时,孩子们可以很轻松地做出阅读分析判断。
其三,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一个延伸,所以我们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可随意,而应使其达到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上。
每逢假期,我会布置一项为自己出一本书的作业。学生一般都会情绪高涨,因为书的内容要求是从自己平时的日记、练笔或大作文中挑选出自己比较满意的十篇文章进行可多可少的修改,还要求书要有目录,前言(也可请父母为自己写序等),还要求给自己的书设计一个好看的封皮封底,拟一个好听的书名。这样巧妙地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联系在了一起,孩子们大多积极主动,各显神通,为给自己出一本像样的书不惜花大工夫,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并用心去写序,制作目录,最终成书。从学生上交的一本本“书”中,我收获了欣喜,看到了孩子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日常教学中遇到好的作业契机,我是绝不会错过的。有次,偶尔在课间发现学校的小花园里菊花盛开,蜂围蝶阵,我就会带学生过去看看,边赏边让学生把记忆中相关的美文美句拉出来现场描写,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看到的美景,再现成了
美文美句[3- 4]。回到教室再用文字演绎刚刚
在生活实景中看到的美景,学生不自觉地就会运用经典佳作中相类似的描写佳句了。还有哪一种方法好于此呢,我真不知道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想要高效的语文教学效果,一定不能只教语文课本,脱离生活。要让语文走进生活,要让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广阔的土地,获得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关于这一点,刘国正先生也曾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生活的范围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怎么能把语文教学只封闭在那个几十平米的教室和那几本语文教科书呢。[5]所以呢,各位同仁,想要高效,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多贴近生活吧!
参考文献
[1] 孙庆莉. 初中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之我见——新语文课程教学体会[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5):127.
[2] 姚春丽.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1.
[3] 张志梅. 语文教学应贴近生活[J]. 学周刊,2015,(23):203.
[4] 王桂婵.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9):126
[5] 梅燕. 如何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N]. 伊犁日报(汉),2011-06-1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