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票从1953年开始实行,分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两种。面值从1两到10斤不等。粮票可用来作为购买食品,不是货币,但有价值。
与粮票一样,油票、肉票、糖票、布票、蛋票、鱼票、烟票、酒票、煤票、火柴票、糕点票等,也都是用来购买相应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的。
有人统计,1959年有12种票证,1961年则有票证156种。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及各地使用的各种票证已有数千种之多。
短缺年代的辛酸
52岁的姜明家里仍旧保留着30年前曾经用过的粮票、布票。每当看见这些票证,饥饿年代的辛酸和沉重又浮现在眼前。姜明想起了一生都在为子女吃饭而奔忙的父亲,想起了那些饥饿的年代和贫穷的人们。尤其难忘的是,从家乡小山沟到小镇上中学时,父亲每周都要背上粮食去粮站换回10斤粮票让他在食堂买馒头吃。后来,他考上了大学,依然是父亲担心他在学校的定量不够吃,一次又一次背上粮食换回粮票,每月按时寄来——这些他攥出汗水、沾着泪水也未舍得用的粮票,渐渐就积攒成了他的一笔精神财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姜明大学毕业,端上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时,中国老百姓见面的问候语依然是“吃了吗”。
“在那个短缺经济年代,一切生活日用品都要靠票证限时限地限量供应。”姜明回忆说,“我们一家6口人就靠着每月固定的粮票来购买粮食,如果没有粮票,根本没有饭吃。”
票证自然消亡
作为亲身经历者,姜明见证了深圳率先废除粮票的历史变迁。
1984年,姜明“停薪留职”毅然去了刚建立才几个月的特区。他的压力首先来自吃饭。
当时,深圳“土著”人口只有两万,“外地人”剧增到10万,凭粮本供应难以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不少人因无力购买高价“黑市粮”而黯然离去。
粮食,首先制約着特区的发展。怎么办?深圳市政府认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粮食供应已不是那么紧张,让粮食部门尽量多储备粮食,并适当提高价格,废除粮票,敞开供应,以满足需求。
出乎意料的是,此项“粮食新政”一公布,并没有出现期望的赞誉,而是一片恐慌。几十年习惯使用粮票的人们,害怕无票又买不到粮,便纷纷排队抢购。姜明就是其中的抢购者之一。
1983年底,布票首先在上海废除。那时布料和成衣的市场供应已相当充分,但仍然出现抢购风潮。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全国开始废除大部分相关票证。不过,武汉2000年才停止使用煤气证;北京2006年才废除汽油票。至此,实行40年的票证终于全部退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如今,在姜明已生活了多年的北京,有着众多著名的商场和大超市,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全国各地也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超市,人们早已不再为买粮、买油、买布、买菜、买肉等生活用品而件件凭票、回回排队、斤斤计较了。
上世纪80年代,姜明结婚时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早已成为笑谈;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现在买住房、买汽车也很普遍,用名牌、出外旅游,追求健康成为时尚。消费方式也由单一的数钱变成了刷卡、网购、分期付款、个人支票等,灵活多样。尤其是“80后”、“90后”很多人成为消费名牌的新生代,他们已不知票证为何物了。
与粮票一样,油票、肉票、糖票、布票、蛋票、鱼票、烟票、酒票、煤票、火柴票、糕点票等,也都是用来购买相应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的。
有人统计,1959年有12种票证,1961年则有票证156种。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及各地使用的各种票证已有数千种之多。
短缺年代的辛酸
52岁的姜明家里仍旧保留着30年前曾经用过的粮票、布票。每当看见这些票证,饥饿年代的辛酸和沉重又浮现在眼前。姜明想起了一生都在为子女吃饭而奔忙的父亲,想起了那些饥饿的年代和贫穷的人们。尤其难忘的是,从家乡小山沟到小镇上中学时,父亲每周都要背上粮食去粮站换回10斤粮票让他在食堂买馒头吃。后来,他考上了大学,依然是父亲担心他在学校的定量不够吃,一次又一次背上粮食换回粮票,每月按时寄来——这些他攥出汗水、沾着泪水也未舍得用的粮票,渐渐就积攒成了他的一笔精神财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姜明大学毕业,端上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时,中国老百姓见面的问候语依然是“吃了吗”。
“在那个短缺经济年代,一切生活日用品都要靠票证限时限地限量供应。”姜明回忆说,“我们一家6口人就靠着每月固定的粮票来购买粮食,如果没有粮票,根本没有饭吃。”
票证自然消亡
作为亲身经历者,姜明见证了深圳率先废除粮票的历史变迁。
1984年,姜明“停薪留职”毅然去了刚建立才几个月的特区。他的压力首先来自吃饭。
当时,深圳“土著”人口只有两万,“外地人”剧增到10万,凭粮本供应难以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不少人因无力购买高价“黑市粮”而黯然离去。
粮食,首先制約着特区的发展。怎么办?深圳市政府认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粮食供应已不是那么紧张,让粮食部门尽量多储备粮食,并适当提高价格,废除粮票,敞开供应,以满足需求。
出乎意料的是,此项“粮食新政”一公布,并没有出现期望的赞誉,而是一片恐慌。几十年习惯使用粮票的人们,害怕无票又买不到粮,便纷纷排队抢购。姜明就是其中的抢购者之一。
1983年底,布票首先在上海废除。那时布料和成衣的市场供应已相当充分,但仍然出现抢购风潮。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全国开始废除大部分相关票证。不过,武汉2000年才停止使用煤气证;北京2006年才废除汽油票。至此,实行40年的票证终于全部退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如今,在姜明已生活了多年的北京,有着众多著名的商场和大超市,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全国各地也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超市,人们早已不再为买粮、买油、买布、买菜、买肉等生活用品而件件凭票、回回排队、斤斤计较了。
上世纪80年代,姜明结婚时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早已成为笑谈;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现在买住房、买汽车也很普遍,用名牌、出外旅游,追求健康成为时尚。消费方式也由单一的数钱变成了刷卡、网购、分期付款、个人支票等,灵活多样。尤其是“80后”、“90后”很多人成为消费名牌的新生代,他们已不知票证为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