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相信《泰迪的故事》这篇文章对于很多教育者来说不会陌生。小学五年级学生泰迪衣服又脏又破,头发又长又破,成绩很差,并且不合群。对于这样的“问题儿童”,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汤普森太太一开始就本能的厌恶他。虽然泰迪从内心深处觉得老师有母亲般的亲切,本能的渴望接近她,可两人仍存在距离。幸好汤普森太太在查阅泰迪各年级老师的评语时,发现泰迪原先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由于家庭的变故,缺少爱才变成这样,她敏锐地意识到泰迪需要爱,需要关怀,于是主动从生活、学习等方面给泰迪一种特别的亦师亦母的师爱。最终泰迪在师爱的感召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著名医生。 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引人深思,泰迪成才的关键因素是汤普森太太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用爱——师爱缓解、教育了泰迪,因而改变了泰迪的人生轨迹。
师爱是教育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成功教育的主题。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师爱的意义更大。既然如此,师爱又有具体内涵。
一、 师爱包含宽容
美国有个著名心理学家叫贝蒙,他倡导的宽容教育的关键是用“肯定的评定”,他认为,教师如果经常使用“否定的评定”来评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渐用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评判自己,觉得自己“品质不好”,或“不聪明,没办法提高成绩”等,慢慢地他们的态度行为就可能与这种“否定的评定”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不良行为。相反,“肯定的评定”则可以把学生的自我肯定引向正确的方面。所谓“孺子可教”,那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而这种肯定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包括成绩的肯定,对缺点的客观的评价以及更多的宽容。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经常用批评、斥责、压服等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即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但其实还是一种被动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真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难以持久。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觉意识,形成长久的良好行为规范,就要让学生有更多享受爱的空间,老师就要给学生更多宽容。
另外,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偏爱那些既聪明又乖巧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都比较差的学生则缺乏耐性,即使是像汤姆森太太也不例外。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对差生多些“偏爱”,给他们多些关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泰迪一样,汤姆森太太给他多一点关怀,让他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以至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
二、师爱包含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教育是平等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差生的禀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学生的赏识,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美。
对学生个性的赏识,也是扬长避短的体现。笔者长期处在农村教育第一线,曾遇到这么几个“特殊学生”,2014届的吴梓泽,2015届的洪洁灵,2016届的洪梓健、2017届的吴嘉澄都是校内出名的后进生,学习基础差,成绩不稳定,长期上学迟到,不交作业,上课打磕睡,痴迷电子游戏,经常出乱子,他们都是政教处的常客。不过,吴梓泽组织能力强,洪洁灵爱看课外书,洪梓健记忆力好,吴嘉澄表达能力强,我都依据他们的长处做耐心细致的引导、教育、转化工作,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中逐步化解这些后进生的对立情绪,我让吴梓泽做劳动委员,给洪洁灵、吴嘉澄多上台发表演讲和表演的机会,鼓励洪梓健参与小组学习竞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他们后来都顺利地考上了省重点高中。这个例子说明,只要我们对学困生能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们,有时缺点本身就能化为一种优点。只要给予正确引导,合理肯定,给予施展本领的平台,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即使不用多少口舌之劳,也可以使学困生转变。
三、师爱包含尊重
记得有一位教育学家在总结他一生的教学经验时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这句话说得好,只有心怀真爱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尊重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及年龄特点,孔子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都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爱的表现… 也只有师爱才能开启学生内心闭锁的大门。
古语说得好:“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也是教育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教育原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他与颜回的关系,毋宁说是师生关系,更胜师生关系,这与他对学生的尊重以及真诚的爱分不开,颜回说孔子是“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这难道不是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真诚的感恩吗?
四、师爱包含严格要求
当然,教师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应是有原则的爱。它不是无条件地去迁就学生,那不叫师爱,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完美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傅雷教子的经验其实用之于学生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日常对学生的管理中,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 既要热情关怀,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和风细雨,又不能无所节制。只有“爱之深,教之严”,才是教师对学生的负责,才是真诚的师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爱具有广大的社会意义,它比父母的爱更加广阔、更加高尚。因为父母关心的是自己儿女的成长,而教师培养的是整个社会的未来。父母的爱,是一种血缘关系的亲子之情,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体现了一种社会历史责任感和追求伟大理想的情感。我们重提师爱这个古老的话题,对于今天教育形势的发展的差强人意以及屡屡见之报端的教师负面新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政府大力建设师德师风难道不是对师爱的重新唤回吗?
当我们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那么,我相信,我们已经付出了最广博的爱----师爱。《泰迪的故事》启迪人们深思,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不会缺少泰迪这样的“问题少年”,他们调皮淘气,不时地给我们制造麻烦,令我们厌恶,但要知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的,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诚地对学生付出自己的关爱,以一种蜡烛燃烧自己,春蚕吐丝的精神来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那么桃李园里将会芬芳四溢,硕果累累!
师爱是教育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成功教育的主题。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师爱的意义更大。既然如此,师爱又有具体内涵。
一、 师爱包含宽容
美国有个著名心理学家叫贝蒙,他倡导的宽容教育的关键是用“肯定的评定”,他认为,教师如果经常使用“否定的评定”来评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渐用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评判自己,觉得自己“品质不好”,或“不聪明,没办法提高成绩”等,慢慢地他们的态度行为就可能与这种“否定的评定”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不良行为。相反,“肯定的评定”则可以把学生的自我肯定引向正确的方面。所谓“孺子可教”,那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而这种肯定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包括成绩的肯定,对缺点的客观的评价以及更多的宽容。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经常用批评、斥责、压服等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即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但其实还是一种被动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真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难以持久。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觉意识,形成长久的良好行为规范,就要让学生有更多享受爱的空间,老师就要给学生更多宽容。
另外,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偏爱那些既聪明又乖巧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都比较差的学生则缺乏耐性,即使是像汤姆森太太也不例外。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对差生多些“偏爱”,给他们多些关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泰迪一样,汤姆森太太给他多一点关怀,让他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以至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
二、师爱包含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教育是平等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差生的禀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学生的赏识,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美。
对学生个性的赏识,也是扬长避短的体现。笔者长期处在农村教育第一线,曾遇到这么几个“特殊学生”,2014届的吴梓泽,2015届的洪洁灵,2016届的洪梓健、2017届的吴嘉澄都是校内出名的后进生,学习基础差,成绩不稳定,长期上学迟到,不交作业,上课打磕睡,痴迷电子游戏,经常出乱子,他们都是政教处的常客。不过,吴梓泽组织能力强,洪洁灵爱看课外书,洪梓健记忆力好,吴嘉澄表达能力强,我都依据他们的长处做耐心细致的引导、教育、转化工作,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中逐步化解这些后进生的对立情绪,我让吴梓泽做劳动委员,给洪洁灵、吴嘉澄多上台发表演讲和表演的机会,鼓励洪梓健参与小组学习竞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他们后来都顺利地考上了省重点高中。这个例子说明,只要我们对学困生能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们,有时缺点本身就能化为一种优点。只要给予正确引导,合理肯定,给予施展本领的平台,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即使不用多少口舌之劳,也可以使学困生转变。
三、师爱包含尊重
记得有一位教育学家在总结他一生的教学经验时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这句话说得好,只有心怀真爱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尊重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及年龄特点,孔子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都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爱的表现… 也只有师爱才能开启学生内心闭锁的大门。
古语说得好:“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也是教育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教育原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他与颜回的关系,毋宁说是师生关系,更胜师生关系,这与他对学生的尊重以及真诚的爱分不开,颜回说孔子是“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这难道不是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真诚的感恩吗?
四、师爱包含严格要求
当然,教师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应是有原则的爱。它不是无条件地去迁就学生,那不叫师爱,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完美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傅雷教子的经验其实用之于学生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日常对学生的管理中,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 既要热情关怀,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和风细雨,又不能无所节制。只有“爱之深,教之严”,才是教师对学生的负责,才是真诚的师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爱具有广大的社会意义,它比父母的爱更加广阔、更加高尚。因为父母关心的是自己儿女的成长,而教师培养的是整个社会的未来。父母的爱,是一种血缘关系的亲子之情,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体现了一种社会历史责任感和追求伟大理想的情感。我们重提师爱这个古老的话题,对于今天教育形势的发展的差强人意以及屡屡见之报端的教师负面新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政府大力建设师德师风难道不是对师爱的重新唤回吗?
当我们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那么,我相信,我们已经付出了最广博的爱----师爱。《泰迪的故事》启迪人们深思,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不会缺少泰迪这样的“问题少年”,他们调皮淘气,不时地给我们制造麻烦,令我们厌恶,但要知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的,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诚地对学生付出自己的关爱,以一种蜡烛燃烧自己,春蚕吐丝的精神来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那么桃李园里将会芬芳四溢,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