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根据学科特性和育人价值,把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要素:①人地观念、②综合思维、③区域认知、④地理实践力。如何在新时期地理课堂中大力倡导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地开发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过程中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深入调查、分析整理和仔细推敲,把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课堂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升华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内化为地理实践力,突出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本文将就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作简单的阐述,以期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作一些探索,究竟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课,从而达到提升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评价制度 展示 我爱地理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新高考制度下的普通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179-02
地理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旨在解释某个区域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并研究其规律的科学。[1]课程改革中倡导在各科教学中应大力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并且在教材中每章节后也设立了一定的活动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要从理论研究、方案计划、实践研究、合作提升,得出结论这五个角度出发,由学生本身个体操作具体的社会实践内容。这样就能够体现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自主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炼创造空间。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实现是这样子表述的:[2]从学习和生活中發现地理问题、提出看法和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考查中,也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规律中深层知识点的应用,所以说实践活动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以上的几点和自己一段时间来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高中的地理实践活动需要依据必修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来进行。
在高一地理课程的起始阶段,我就十分注重对班上的成员进行小组划分,确定小组的领军人物,各带领一个小组进行活动。在起始阶段,就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始的活动应以简单易行、培养兴趣着手。如制作时区圆筒图、确定好班级内东西南北方向后再观察一天中影子的变化现象、月相的观察、寻找北斗七星以及天文时事现象解析等。利用学生的对于地理学的好奇心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胜心,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相应的地理知识,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验证相关知识点。如在学习到“地方时与区时”内容时,运用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方式,组织学生通过设计“时区圆筒”,就能很好的理解自然日界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计算原则,通过简单的圆筒制作,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改变学生在高一起始课程阶段把地理当作一门“副科”来对待的现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相关活动图片和具体材料,安排在学校科技节中展出,学生反响很好,也为学校的活动增添了特色。
二、规划学期实践活动方案和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符合规律,并主动积极的创造条件来开展学期中的教学活动。
“未雨绸缪”的做好学期的实践活动计划,“有的放矢”的并主动积极创造条件来开展学期中的教学活动。编排活动课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深入了解,并教会学生相关要用的地理知识点,因为有的时候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并教会一些基本的野外考察安全技能和必要的摄影功能,是做好地理实践活动的首要保障。目的任务制定的越明确、具体,在学生的互动方面就越有效果。如我校编写的高中选修的旅游地理校本教材中,教师以如何实现“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好家乡”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研学旅行中提出该区域因地制宜的可行性方案,调查翔实,多方求证,激烈辩论,基于乡村振兴的小文创旅游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并梳理出较满意的答案:要想发展,先解决交通问题,关注好新的“三民主义”(乡村原住民、外地游客(民)、城市下乡的市民),才能够拥有足够大的影响力和客源市场;利用本地奇特的瀑布、养生的温泉、悠久的庄寨、峡谷地貌,发展旅游产业;利用荒坡草地,种植优质水果,畜养本地特色品种等。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区位因素的建模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好处,让学生知道在新情境下如何发散性的回答问题。
三、开辟第二课堂的实施空间需要利用学校组织的活动机会,并见缝插针地进行野外考察活动,激发探索求知的动力。
学校地理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但山区的地理课程资源丰富。以教材为基础,以当地的乡土地理情况作补充,加深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地理实践课的课例资源,特别强调区域中可开发的乡土资源。这些本地课例资源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熟悉,基于本地人文和自然景观,能产生特有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亲和力,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便于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探索实践,是地理实践活动课的校本及地方资源的最主要组成。它可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学科知识、发展地理探究能力、培养高中地理特有的乡土情感和价值观的平台,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在必修一学到“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时,利用山区公路走向示意图(Google Earth地图),调查S203省道走向和环福州永泰自行车赛道的沿途村落分布;让参与志愿者赛事活动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事件中,学以致用,在哪个路段是爬坡王冲刺路段,“之”字型公路的设计。
四、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注重活动课的前、中、后的指导,并在评价时候注意收集材料,利于下一届的学生参与。
开展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亦步亦趋的课堂教育是不可能奏效的。教师要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并持久地开展好实践活动,坚持评价制度。地理学科实践课的学习我认为不仅要注重实践学习的过程,而且也要注重活动的研究结果,即对某一知识点是否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3]。每学期的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具有开放性,尽可能利用公开课的形式,采用集体讨论和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将每个人和分组的经验成果展示出来。如我在公开教学课中开展的“我爱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展示课,就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地理实践活动展示课上学生或小组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主题演讲;论文报告;PPT演示;实物形式:模型、墙报展示;多媒体形式;网页或网站建设设计等等。结合学生研究的效果,可以在校宣传栏、校广播台专题等。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有更大的决心与毅力进行新的研究与实践。
总之,开展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交流、研讨中真实地了解到课程中说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交流、辩论不同地理观点和培养创造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观察水平,获得地理实践力,实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2]陈澄.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3]王树婷.地理教学论案例式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关键词】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评价制度 展示 我爱地理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新高考制度下的普通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179-02
地理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旨在解释某个区域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并研究其规律的科学。[1]课程改革中倡导在各科教学中应大力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并且在教材中每章节后也设立了一定的活动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要从理论研究、方案计划、实践研究、合作提升,得出结论这五个角度出发,由学生本身个体操作具体的社会实践内容。这样就能够体现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自主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炼创造空间。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实现是这样子表述的:[2]从学习和生活中發现地理问题、提出看法和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考查中,也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规律中深层知识点的应用,所以说实践活动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以上的几点和自己一段时间来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高中的地理实践活动需要依据必修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来进行。
在高一地理课程的起始阶段,我就十分注重对班上的成员进行小组划分,确定小组的领军人物,各带领一个小组进行活动。在起始阶段,就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始的活动应以简单易行、培养兴趣着手。如制作时区圆筒图、确定好班级内东西南北方向后再观察一天中影子的变化现象、月相的观察、寻找北斗七星以及天文时事现象解析等。利用学生的对于地理学的好奇心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胜心,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相应的地理知识,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验证相关知识点。如在学习到“地方时与区时”内容时,运用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方式,组织学生通过设计“时区圆筒”,就能很好的理解自然日界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计算原则,通过简单的圆筒制作,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改变学生在高一起始课程阶段把地理当作一门“副科”来对待的现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相关活动图片和具体材料,安排在学校科技节中展出,学生反响很好,也为学校的活动增添了特色。
二、规划学期实践活动方案和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符合规律,并主动积极的创造条件来开展学期中的教学活动。
“未雨绸缪”的做好学期的实践活动计划,“有的放矢”的并主动积极创造条件来开展学期中的教学活动。编排活动课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深入了解,并教会学生相关要用的地理知识点,因为有的时候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并教会一些基本的野外考察安全技能和必要的摄影功能,是做好地理实践活动的首要保障。目的任务制定的越明确、具体,在学生的互动方面就越有效果。如我校编写的高中选修的旅游地理校本教材中,教师以如何实现“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好家乡”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研学旅行中提出该区域因地制宜的可行性方案,调查翔实,多方求证,激烈辩论,基于乡村振兴的小文创旅游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并梳理出较满意的答案:要想发展,先解决交通问题,关注好新的“三民主义”(乡村原住民、外地游客(民)、城市下乡的市民),才能够拥有足够大的影响力和客源市场;利用本地奇特的瀑布、养生的温泉、悠久的庄寨、峡谷地貌,发展旅游产业;利用荒坡草地,种植优质水果,畜养本地特色品种等。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区位因素的建模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好处,让学生知道在新情境下如何发散性的回答问题。
三、开辟第二课堂的实施空间需要利用学校组织的活动机会,并见缝插针地进行野外考察活动,激发探索求知的动力。
学校地理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但山区的地理课程资源丰富。以教材为基础,以当地的乡土地理情况作补充,加深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地理实践课的课例资源,特别强调区域中可开发的乡土资源。这些本地课例资源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熟悉,基于本地人文和自然景观,能产生特有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亲和力,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便于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探索实践,是地理实践活动课的校本及地方资源的最主要组成。它可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学科知识、发展地理探究能力、培养高中地理特有的乡土情感和价值观的平台,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在必修一学到“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时,利用山区公路走向示意图(Google Earth地图),调查S203省道走向和环福州永泰自行车赛道的沿途村落分布;让参与志愿者赛事活动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事件中,学以致用,在哪个路段是爬坡王冲刺路段,“之”字型公路的设计。
四、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注重活动课的前、中、后的指导,并在评价时候注意收集材料,利于下一届的学生参与。
开展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亦步亦趋的课堂教育是不可能奏效的。教师要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并持久地开展好实践活动,坚持评价制度。地理学科实践课的学习我认为不仅要注重实践学习的过程,而且也要注重活动的研究结果,即对某一知识点是否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3]。每学期的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具有开放性,尽可能利用公开课的形式,采用集体讨论和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将每个人和分组的经验成果展示出来。如我在公开教学课中开展的“我爱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展示课,就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地理实践活动展示课上学生或小组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主题演讲;论文报告;PPT演示;实物形式:模型、墙报展示;多媒体形式;网页或网站建设设计等等。结合学生研究的效果,可以在校宣传栏、校广播台专题等。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有更大的决心与毅力进行新的研究与实践。
总之,开展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交流、研讨中真实地了解到课程中说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交流、辩论不同地理观点和培养创造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观察水平,获得地理实践力,实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2]陈澄.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3]王树婷.地理教学论案例式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