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实训操作,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要认真审视实训教学内容、实训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程考核评价等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其进行全面改革和整体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问题教改对策
[作者简介]吕和荣(1962-),男,黑龍江齐齐哈尔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连云港2220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60-02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
实训课程是高职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达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据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的状态调研表明:我国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错位,对实训课程的管理尚有一定的欠缺。表现在:一是实训课程的课时和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训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小,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二是缺乏高素质双师型实训教师。现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专任教师大都是生物、化学专业等相应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新时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上更新的需要。三是校内外实训基地不健全。尽管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实训室,但教学设备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地开展,同时,部分学校校外基地的建立流于形式,不能切实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和必要的专业技术指导。四是实训内容长期不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训方式单一化,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实训课程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大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基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制定一个严格的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发展,抑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策略
1.实施分层次、递进式实训体系,推进“理实一体化”。长期以来,实训课程一直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相对完整性、系统性和独立性。为改变这一现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实训课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在第一学年,可以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机体营养状况的检查能力和评价方法,着重训练各种营养门诊检测仪器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居民膳食营养调查表的设计方法,并到居民社区进行营养知识宣传、咨询及指导居民膳食营养,了解不同人群存在的营养问题,使学生掌握居民膳食营养调查的基本方法、人群营养健康检查的方法和评价指标。第二个层次是单项实训。在第二学年开设实验室营养配餐基本操作和技能,进行各单项实训技能练习,按照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营养餐食谱。到校内实训基地学生食堂进行实际操作,到社区开展居民膳食营养调查技能训练,并能独立完成居民膳食营养水平评价。组织学生到医院营养科进行见习,掌握典型病例的营养治疗方案,并针对临床营养的特殊需要,让学生掌握配制各种肠内营养餐、流食及匀浆液的方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公共营养师资格培训并通过认定考核,为下一步进行营养实习以及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增加学生烹饪技能训练与营养膳食管理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厨师资格证和相关技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到食品企业和餐饮单位了解食品加工与功能食品加工技术,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效地保存其营养价值和保证食品安全问题,防止食品污染事件的发生,为今后学生在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上广开门路。第三个层次是综合实训。即在第三学年进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在校内外实训过程中开展多项营养学综合技能训练,如开展营养门诊、营养治疗流程及营养代谢等实训,通过实训学生能够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制定膳食食谱,并对其进行营养教育和健康咨询,从而提高了学生针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做出营养调查和评估的能力,掌握膳食调查结果计算和评价的方法,并根据分析和评价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提出相应的膳食改进建议。
2.更新观念,加大双师型实训师资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同时又具备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适应本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学校应立足于实际,更新观念,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和聘用兼职教师来进行实训;另一方面建立灵活有效的培养机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帮助教师转换角色,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此大大改善学校高素质、双师型实训师资缺乏的现状。同时为了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教师到多家医院营养科、大中小学、幼儿园、宾馆、饭店、运动队、食品企业、社区、养老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第一手实践经验,使学校的实训课程由“纸上谈兵”状态,发展到把实训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并处于“实战”状态。同时聘请专家开办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营养师技能培训,由业内专家对实训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行业、职业实训能力进行评估,合格者上岗。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通过培训,我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实训师资整体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了丰富的实训经验,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实训教学,彻底解决本专业学生实训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突破瓶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同时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和教学改革的难点。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我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根据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特点,构建了以校内实训室为辅,校外实训基地为主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实践基础。一方面在校内建立了“营养实训室”“营养配餐室”,并正在建立“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室”,同时又与生物系、化学系进行资源共享并建立了基础技能操作实验室,满足了本专业学生实训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与我校专业委员会协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现已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淮安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连云港市卫生监督所和常熟创兰集团等建立了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感受企业的文化,并且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解决了专业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的专长、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达到了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培养目标。
4.改革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彰显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校本着突出实践能力、注重过程等原则,对现有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反思。针对以往实训课程考核依附于理论课程考核体系的弊端,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的实践层次,采取分阶段考核,考核内容分成两部分:一是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营养成分分析能力、食品质量管理能力、食品卫生质量检验控制能力、社区人群营养与食品分析统计能力等。二是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营养设计与食谱编制能力、营养教育能力、营养评价、指导与监督能力、健康评估与保健指导能力等。考核方式有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建忠,陆林,吴少雄,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6).
[2]赵金娥.浅谈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3]贺定修,杨洋,朱彩莲,肖霞.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4]吕振凯,毕万新,熊丽华.对高职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3).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问题教改对策
[作者简介]吕和荣(1962-),男,黑龍江齐齐哈尔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连云港2220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60-02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
实训课程是高职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达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据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的状态调研表明:我国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错位,对实训课程的管理尚有一定的欠缺。表现在:一是实训课程的课时和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训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小,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二是缺乏高素质双师型实训教师。现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专任教师大都是生物、化学专业等相应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新时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上更新的需要。三是校内外实训基地不健全。尽管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实训室,但教学设备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地开展,同时,部分学校校外基地的建立流于形式,不能切实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和必要的专业技术指导。四是实训内容长期不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训方式单一化,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实训课程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大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基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制定一个严格的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发展,抑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策略
1.实施分层次、递进式实训体系,推进“理实一体化”。长期以来,实训课程一直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相对完整性、系统性和独立性。为改变这一现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实训课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在第一学年,可以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机体营养状况的检查能力和评价方法,着重训练各种营养门诊检测仪器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居民膳食营养调查表的设计方法,并到居民社区进行营养知识宣传、咨询及指导居民膳食营养,了解不同人群存在的营养问题,使学生掌握居民膳食营养调查的基本方法、人群营养健康检查的方法和评价指标。第二个层次是单项实训。在第二学年开设实验室营养配餐基本操作和技能,进行各单项实训技能练习,按照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营养餐食谱。到校内实训基地学生食堂进行实际操作,到社区开展居民膳食营养调查技能训练,并能独立完成居民膳食营养水平评价。组织学生到医院营养科进行见习,掌握典型病例的营养治疗方案,并针对临床营养的特殊需要,让学生掌握配制各种肠内营养餐、流食及匀浆液的方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公共营养师资格培训并通过认定考核,为下一步进行营养实习以及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增加学生烹饪技能训练与营养膳食管理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厨师资格证和相关技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到食品企业和餐饮单位了解食品加工与功能食品加工技术,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效地保存其营养价值和保证食品安全问题,防止食品污染事件的发生,为今后学生在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上广开门路。第三个层次是综合实训。即在第三学年进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在校内外实训过程中开展多项营养学综合技能训练,如开展营养门诊、营养治疗流程及营养代谢等实训,通过实训学生能够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制定膳食食谱,并对其进行营养教育和健康咨询,从而提高了学生针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做出营养调查和评估的能力,掌握膳食调查结果计算和评价的方法,并根据分析和评价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提出相应的膳食改进建议。
2.更新观念,加大双师型实训师资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同时又具备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适应本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学校应立足于实际,更新观念,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和聘用兼职教师来进行实训;另一方面建立灵活有效的培养机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帮助教师转换角色,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此大大改善学校高素质、双师型实训师资缺乏的现状。同时为了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教师到多家医院营养科、大中小学、幼儿园、宾馆、饭店、运动队、食品企业、社区、养老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第一手实践经验,使学校的实训课程由“纸上谈兵”状态,发展到把实训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并处于“实战”状态。同时聘请专家开办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营养师技能培训,由业内专家对实训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行业、职业实训能力进行评估,合格者上岗。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通过培训,我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实训师资整体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了丰富的实训经验,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实训教学,彻底解决本专业学生实训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突破瓶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同时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和教学改革的难点。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我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根据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特点,构建了以校内实训室为辅,校外实训基地为主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实践基础。一方面在校内建立了“营养实训室”“营养配餐室”,并正在建立“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室”,同时又与生物系、化学系进行资源共享并建立了基础技能操作实验室,满足了本专业学生实训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与我校专业委员会协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现已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淮安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连云港市卫生监督所和常熟创兰集团等建立了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感受企业的文化,并且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解决了专业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的专长、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达到了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培养目标。
4.改革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彰显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校本着突出实践能力、注重过程等原则,对现有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反思。针对以往实训课程考核依附于理论课程考核体系的弊端,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的实践层次,采取分阶段考核,考核内容分成两部分:一是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营养成分分析能力、食品质量管理能力、食品卫生质量检验控制能力、社区人群营养与食品分析统计能力等。二是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营养设计与食谱编制能力、营养教育能力、营养评价、指导与监督能力、健康评估与保健指导能力等。考核方式有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建忠,陆林,吴少雄,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6).
[2]赵金娥.浅谈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3]贺定修,杨洋,朱彩莲,肖霞.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4]吕振凯,毕万新,熊丽华.对高职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