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课程改革是必须的,然而课程改革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 项目式教学 课程体系
2005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转变,成为职教界关注的热点。作为专任教师,我对这次课改有几点思考。
一、改革是必须的
自建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直延用原有中专课程体系,甚至是普高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课程开设不合理,结构比例不合理,实验实习严重不足,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人才需求,没有强有力的发展动力。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轻知识与工作世界的联系;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能力形成等问题,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最终目标。所以有着这样良好出发点的课改是必须的。
二、课改存在冰火两重天
1.校领导的火与教师的冰
各校领导出于各种原因,对课程改革颇为热心,从理念灌输到教师培训,投入不少精力和财力。很多一线教师却反应一般,特别是文化课教师。
2.课改理念的火与课改行动的冰
有相当一部分人,其中不乏学校领导都认为只要有了课改理念就是进行了课程改革。于是各种讲座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至于学完后能否在教学中应用、应用多少就无人问津了。
3.基层的火与上层的冰
理念灌输虽不是课改的全部,至少在基层还能感受到课改的热度,然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却比较冷,既没有具体的指导性原则,又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没有政策的扶持,更没有资金的投入。
三、课改的阻力大于动力
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改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提到最多的是项目式教法。这里就有几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1.课改是否意味着全面实现项目教学
有些学校有利用几年的时间所有课程全部实行项目式教学的想法,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就有了几点困惑。困惑一:文化课、德育课如何实施项目教学?困惑二:理论性强的专业课如何实行项目教学?困惑三:每节课都要进行项目式教学吗?困惑四:传统教学模式真的一点都不适用了吗?于是一股因主观因素形成的阻力就产生了,所有的困惑没有一个指导性原则来解惑,实施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2.课程标准、项目教材是否由各学校自行确定
原先体系中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很明显不能适应课改要求,那么在相关部门没有指导性课程标准和项目教材出面之前,一线课改教师有没有权力和能力制定它们?一个符合学生特点、适应社会要求的项目才能真正体现课改的精神,而这样的项目能是固定且统一的吗?到底谁对项目式教材有真正的发言权?
3.现行学校条件是否能跟上课改的步伐
以往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形成也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极度溃乏的资金投入注定了职校只能重理论而轻实践。课改是要改变这种现状,然而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没有良好的实验实习场所,什么样的项目教学都只能流于形式,什么样的改革都只是换汤不换药。这些客观原因造成的阻力是巨大的,再神奇的教师都无法做“无米之炊”。教师对课改的冷淡就可以理解了。加之没有新的教师评价制度,许多人认为课改只是某些特殊时期的教师在特殊时候进行的尝鲜行为,其他时候一切照旧。
不知道怎么改、没有条件改、不愿改、不能持之恒地改,这些都是课改阻力形成的原因。这些阻力也不仅仅来源于一线教师。那么课程改革如何走出这种不痛不痒的困境?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有几个问题是进行课改的关键。
1.上层要热起来
相关职能部门要关注课改,主要是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从根本上改变职业学校只能“黑板上种田”的现象,课改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
2.各校领导要重视起来
学校领导要真正行动起来,不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勉强为之,更不能一时冷,一时热,搞得教师无所适从。要建立相关的考核细则,课改行为首先需要得学校的认可和支撑,如果改与不改学校都熟视无睹,教师的热情是不会持续太久的。
3.一线教师要群策群力
课程改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作为一线教师对课改是最有发言权的。联系各校实际情况、各学科实际情况,如何进行教学的改革、效果如何、可行性如何,都需要我们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和确定。传统的备课形式要发生重大的改变,专家的理论支撑是必要的,但一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更为重要,我们不能迷信权威,不能盲从大流,不搞花架子,要及时、恰如其份地反馈实施效果。相信只要上下统一了,尽心尽力了,课程改革就会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下去,我们的职业教育终将走出低谷,迎来它生命中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杨永年.职业学校课程改革问题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9(3)
[关键词]课程改革 项目式教学 课程体系
2005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转变,成为职教界关注的热点。作为专任教师,我对这次课改有几点思考。
一、改革是必须的
自建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直延用原有中专课程体系,甚至是普高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课程开设不合理,结构比例不合理,实验实习严重不足,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人才需求,没有强有力的发展动力。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轻知识与工作世界的联系;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能力形成等问题,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最终目标。所以有着这样良好出发点的课改是必须的。
二、课改存在冰火两重天
1.校领导的火与教师的冰
各校领导出于各种原因,对课程改革颇为热心,从理念灌输到教师培训,投入不少精力和财力。很多一线教师却反应一般,特别是文化课教师。
2.课改理念的火与课改行动的冰
有相当一部分人,其中不乏学校领导都认为只要有了课改理念就是进行了课程改革。于是各种讲座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至于学完后能否在教学中应用、应用多少就无人问津了。
3.基层的火与上层的冰
理念灌输虽不是课改的全部,至少在基层还能感受到课改的热度,然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却比较冷,既没有具体的指导性原则,又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没有政策的扶持,更没有资金的投入。
三、课改的阻力大于动力
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改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提到最多的是项目式教法。这里就有几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1.课改是否意味着全面实现项目教学
有些学校有利用几年的时间所有课程全部实行项目式教学的想法,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就有了几点困惑。困惑一:文化课、德育课如何实施项目教学?困惑二:理论性强的专业课如何实行项目教学?困惑三:每节课都要进行项目式教学吗?困惑四:传统教学模式真的一点都不适用了吗?于是一股因主观因素形成的阻力就产生了,所有的困惑没有一个指导性原则来解惑,实施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2.课程标准、项目教材是否由各学校自行确定
原先体系中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很明显不能适应课改要求,那么在相关部门没有指导性课程标准和项目教材出面之前,一线课改教师有没有权力和能力制定它们?一个符合学生特点、适应社会要求的项目才能真正体现课改的精神,而这样的项目能是固定且统一的吗?到底谁对项目式教材有真正的发言权?
3.现行学校条件是否能跟上课改的步伐
以往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形成也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极度溃乏的资金投入注定了职校只能重理论而轻实践。课改是要改变这种现状,然而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没有良好的实验实习场所,什么样的项目教学都只能流于形式,什么样的改革都只是换汤不换药。这些客观原因造成的阻力是巨大的,再神奇的教师都无法做“无米之炊”。教师对课改的冷淡就可以理解了。加之没有新的教师评价制度,许多人认为课改只是某些特殊时期的教师在特殊时候进行的尝鲜行为,其他时候一切照旧。
不知道怎么改、没有条件改、不愿改、不能持之恒地改,这些都是课改阻力形成的原因。这些阻力也不仅仅来源于一线教师。那么课程改革如何走出这种不痛不痒的困境?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有几个问题是进行课改的关键。
1.上层要热起来
相关职能部门要关注课改,主要是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从根本上改变职业学校只能“黑板上种田”的现象,课改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
2.各校领导要重视起来
学校领导要真正行动起来,不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勉强为之,更不能一时冷,一时热,搞得教师无所适从。要建立相关的考核细则,课改行为首先需要得学校的认可和支撑,如果改与不改学校都熟视无睹,教师的热情是不会持续太久的。
3.一线教师要群策群力
课程改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作为一线教师对课改是最有发言权的。联系各校实际情况、各学科实际情况,如何进行教学的改革、效果如何、可行性如何,都需要我们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和确定。传统的备课形式要发生重大的改变,专家的理论支撑是必要的,但一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更为重要,我们不能迷信权威,不能盲从大流,不搞花架子,要及时、恰如其份地反馈实施效果。相信只要上下统一了,尽心尽力了,课程改革就会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下去,我们的职业教育终将走出低谷,迎来它生命中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杨永年.职业学校课程改革问题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