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球速多快,也不管球员的脾气有多火爆,鹰眼总是以其精准的视线记录下球的运行轨迹,并用三维技术再现出来,成为主裁最得力的“助手”。
2011年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一款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即时回放系统与英国鹰眼同时用于电视转播,但在鹰眼的主要战场——网球比赛中,却依然没有中国产品的身影。今年中网仍将租用英国鹰眼公司的设备,而一场比赛高达十几万美元的租金,更是曾让广州亚运会不得不对鹰眼望而却步。鹰眼技术究竟“尖”在何处。
鹰眼“尖”在精密
被称为鹰眼的即时回放系统,是专门用于体育比赛,用高速摄像机追踪记录球的路径,并利用三维模拟技术通过屏幕再现球的实际路径的一种电脑系统。
此次参与台球鹰眼自主研发的严思南告诉《北京科技报》,由于台球是在一个平面上运动的,只需一个高速摄像机,采集识别桌面上每一个台球的状态,通过程序计算出每个球所在的位置和坐标,存入数据库中。并通过三维再现技术,在虚拟环境中,创建一个跟现场一模一样的环境,利用数据库里球的位置信息,把它们一一还原出来。
尽管原理一致,但网球比赛中使用的鹰眼技术则更为复杂。严思南表示,由于网球是在更大范围的立体环境中运动的,系统要把比赛场地内的立体空间分隔成非常精细的测量单位,并同时使用8~10台分辨率极高的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捕捉网球飞行的轨迹,系统软件会依照该轨迹计算出球运行的落点,几乎不存在误差,并最终用3D成像技术将这个过程再现出来。而且,不同类型的网球场地,比如硬地场和草场之间,鹰眼技术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严思南认为,鹰眼技术之所以成为英国一家独大而至今少有企业涉足,一方面是由于这项技术是用于专门的领域,研发方必须对体育非常了解。此外,在确保采集识别的实时性和计算定位的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在三维再现方面,如何使得经过三维渲染的虚拟画面跟实际环境保持高度一致。这就要求摄像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能达到非常精密的程度,研发投入也非常巨大。
正因如此,一场比赛鹰眼的租赁费用高得惊人,至今为止,即使像四大满贯这样的顶级网球赛事,也只保证中央球场及相对重要的场馆使用鹰眼,或者只在转播场次使用。
鹰眼是天使还是魔鬼
1999年法网决赛,“瑞士公主”辛吉斯在几乎出界必究的情绪下输掉了与“德国网球皇后”格拉芙的巅峰对决。此后,她的“劣迹”在法国球迷心中深深植根,每次球迷都以嘘声相送。如果当年有鹰眼在场,辛吉斯无论是搅理还是真的委屈都能在第一时间大白天下。
事实上,在网球比赛中,球员对于司线出界球的判断常常提出异议。尽管一场比赛会有7名司线(网球比赛中报发球失误和出界的裁判)紧盯着边线,两条底线左中右各1名,外加球网沿线1名,基本上不存在死角。但是网球运动速度极快,当面对“美国大炮”罗迪克时速高达250公里的发球时,肉眼很难反应过来,且在硬地场,球落地后是没有痕迹的。还有研究认为,移动的物体与它真实的轨迹相比会出现在更远的行进轨道上,从而导致人类产生视觉偏差。因此,借助鹰眼系统,确保判罚的准确,在大多数运动员看来绝对是一种前进。
然而,反对者尤其像费德勒这样的大牌球员认为,比赛节奏的掌控至关重要。一旦对方提出挑战(网球选手可以通过挑战鹰眼,观看从最精确角度的回放来质疑司线的判罚),比赛遭到中止,很可能打乱自己的节奏,甚至影响比赛的情绪。他们担心,挑战鹰眼会作为对手的战术用于关键比分中。
今年澳网女单决赛中,中国金花李娜在与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斯的对决中,先是在打出明显出界球后执意向主裁提出挑战,又在小克打出的一记明显的好球之后再次挑战。尽管两次挑战失败,但暗含的心理较量可见一斑。
不过,在中网推广有限公司竞赛球员办公室的车冉看来,挑战所花费的时间并没有球员想象的这么久。随着技术的推广,即使是费德勒也体会到了鹰眼带来的“实惠”,恶意拖延的情况并不多见。
鹰眼无法替代裁判
2006年上海大师杯成为第一个采用鹰眼的ATP(职业男子网球协会)年终总决赛,比赛中罗迪克听到司线对克罗地亚人柳比西奇落球的一声“OUT”,便没有做出回球动作,但柳比西奇偏偏挑战成功,这一分被改记在他的账下,这可惹恼了原本就坏脾气的罗迪克。他认为,自己是在听到司线的喊声后才没有做出回应,即使柳比西奇压线成功,这一分也应该重发,而不是直接判给对方。
车冉说由鹰眼带来的争议并不稀奇。鹰眼只在屏幕显示“IN”或者“OUT”,至于这一分究竟该记在谁的账下,还得由当值的主裁做出决定。
例如,球员A打出一记好球,球员B判断球确实落在界内,正要去接球,此时,某位司线喊了“OUT”,影响了B的判断和击球动作,回球可能被打飞,或者只是轻轻碰了一下球拍。这时,无论A或者B提出挑战,主裁都会要求这分重赛。
如果B看到来球后,无论是否判断其在界内,全力追击但是确实没接到,而此时司线又喊了“OUT”,那么一旦A挑战成功,这一分都会判给A。
问题在于,主裁如何判定,司线的一声“OUT”是否影响了接球一方的判断和动作。有时,正好赶上接球一方可以碰到球也可能碰不到球的特殊情况,判罚就可能出现争议。不过,车冉说,这种情况下,主裁一般会选择重赛。
尽管鹰眼客观上减少了误判的概率,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体育比赛,技术永远无法完全代替人的角色。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如此坚持维持足球运动主观的本来面貌,而拒绝在球门线附近安装类似的摄像设备。
2011年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一款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即时回放系统与英国鹰眼同时用于电视转播,但在鹰眼的主要战场——网球比赛中,却依然没有中国产品的身影。今年中网仍将租用英国鹰眼公司的设备,而一场比赛高达十几万美元的租金,更是曾让广州亚运会不得不对鹰眼望而却步。鹰眼技术究竟“尖”在何处。
鹰眼“尖”在精密
被称为鹰眼的即时回放系统,是专门用于体育比赛,用高速摄像机追踪记录球的路径,并利用三维模拟技术通过屏幕再现球的实际路径的一种电脑系统。
此次参与台球鹰眼自主研发的严思南告诉《北京科技报》,由于台球是在一个平面上运动的,只需一个高速摄像机,采集识别桌面上每一个台球的状态,通过程序计算出每个球所在的位置和坐标,存入数据库中。并通过三维再现技术,在虚拟环境中,创建一个跟现场一模一样的环境,利用数据库里球的位置信息,把它们一一还原出来。
尽管原理一致,但网球比赛中使用的鹰眼技术则更为复杂。严思南表示,由于网球是在更大范围的立体环境中运动的,系统要把比赛场地内的立体空间分隔成非常精细的测量单位,并同时使用8~10台分辨率极高的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捕捉网球飞行的轨迹,系统软件会依照该轨迹计算出球运行的落点,几乎不存在误差,并最终用3D成像技术将这个过程再现出来。而且,不同类型的网球场地,比如硬地场和草场之间,鹰眼技术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严思南认为,鹰眼技术之所以成为英国一家独大而至今少有企业涉足,一方面是由于这项技术是用于专门的领域,研发方必须对体育非常了解。此外,在确保采集识别的实时性和计算定位的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在三维再现方面,如何使得经过三维渲染的虚拟画面跟实际环境保持高度一致。这就要求摄像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能达到非常精密的程度,研发投入也非常巨大。
正因如此,一场比赛鹰眼的租赁费用高得惊人,至今为止,即使像四大满贯这样的顶级网球赛事,也只保证中央球场及相对重要的场馆使用鹰眼,或者只在转播场次使用。
鹰眼是天使还是魔鬼
1999年法网决赛,“瑞士公主”辛吉斯在几乎出界必究的情绪下输掉了与“德国网球皇后”格拉芙的巅峰对决。此后,她的“劣迹”在法国球迷心中深深植根,每次球迷都以嘘声相送。如果当年有鹰眼在场,辛吉斯无论是搅理还是真的委屈都能在第一时间大白天下。
事实上,在网球比赛中,球员对于司线出界球的判断常常提出异议。尽管一场比赛会有7名司线(网球比赛中报发球失误和出界的裁判)紧盯着边线,两条底线左中右各1名,外加球网沿线1名,基本上不存在死角。但是网球运动速度极快,当面对“美国大炮”罗迪克时速高达250公里的发球时,肉眼很难反应过来,且在硬地场,球落地后是没有痕迹的。还有研究认为,移动的物体与它真实的轨迹相比会出现在更远的行进轨道上,从而导致人类产生视觉偏差。因此,借助鹰眼系统,确保判罚的准确,在大多数运动员看来绝对是一种前进。
然而,反对者尤其像费德勒这样的大牌球员认为,比赛节奏的掌控至关重要。一旦对方提出挑战(网球选手可以通过挑战鹰眼,观看从最精确角度的回放来质疑司线的判罚),比赛遭到中止,很可能打乱自己的节奏,甚至影响比赛的情绪。他们担心,挑战鹰眼会作为对手的战术用于关键比分中。
今年澳网女单决赛中,中国金花李娜在与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斯的对决中,先是在打出明显出界球后执意向主裁提出挑战,又在小克打出的一记明显的好球之后再次挑战。尽管两次挑战失败,但暗含的心理较量可见一斑。
不过,在中网推广有限公司竞赛球员办公室的车冉看来,挑战所花费的时间并没有球员想象的这么久。随着技术的推广,即使是费德勒也体会到了鹰眼带来的“实惠”,恶意拖延的情况并不多见。
鹰眼无法替代裁判
2006年上海大师杯成为第一个采用鹰眼的ATP(职业男子网球协会)年终总决赛,比赛中罗迪克听到司线对克罗地亚人柳比西奇落球的一声“OUT”,便没有做出回球动作,但柳比西奇偏偏挑战成功,这一分被改记在他的账下,这可惹恼了原本就坏脾气的罗迪克。他认为,自己是在听到司线的喊声后才没有做出回应,即使柳比西奇压线成功,这一分也应该重发,而不是直接判给对方。
车冉说由鹰眼带来的争议并不稀奇。鹰眼只在屏幕显示“IN”或者“OUT”,至于这一分究竟该记在谁的账下,还得由当值的主裁做出决定。
例如,球员A打出一记好球,球员B判断球确实落在界内,正要去接球,此时,某位司线喊了“OUT”,影响了B的判断和击球动作,回球可能被打飞,或者只是轻轻碰了一下球拍。这时,无论A或者B提出挑战,主裁都会要求这分重赛。
如果B看到来球后,无论是否判断其在界内,全力追击但是确实没接到,而此时司线又喊了“OUT”,那么一旦A挑战成功,这一分都会判给A。
问题在于,主裁如何判定,司线的一声“OUT”是否影响了接球一方的判断和动作。有时,正好赶上接球一方可以碰到球也可能碰不到球的特殊情况,判罚就可能出现争议。不过,车冉说,这种情况下,主裁一般会选择重赛。
尽管鹰眼客观上减少了误判的概率,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体育比赛,技术永远无法完全代替人的角色。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如此坚持维持足球运动主观的本来面貌,而拒绝在球门线附近安装类似的摄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