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诺无悔》通过戏剧张力降维的方式,用细节搭建情节,构建生活的真实感。"
“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2017年,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出殡当日,前来送别的人群将他家楼下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遗体告别仪式上吊唁者络绎不绝,怀念他的公众号文章一天点击量突破41万。
2020年4月,以廖俊波为原型的电视剧《一诺无悔》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该剧以廖俊波在政和县担任县委书记时的工作经历为创作背景,展现了他履职尽责、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一生。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4月11日—4月17日期间,《一诺无悔》每集平均收视率1.646%,平均收视份额6.394%。
4月21日,《一诺无悔》专家研讨会通过视频连线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领导、剧集主创以及专家从该剧出发,探讨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经验与启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冬表示,文艺创作方法有100条、1000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真正沉下去找选题,搞创作,深度挖掘先进人物的典型故事,才能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一诺无悔》的成功,再次證明文艺创作要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才能鼓舞人民前进。电视剧创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倡导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时代画像。”
礼赞英模
当前,寻找IP是电视剧出品方、创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看来,在新时代,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遍地都是IP。“自古以来的各种文艺作品,其实大家最爱看的就是清官戏、好官戏,当代也是如此。我们愿意看这些为了人民谋幸福,做出牺牲奉献的共产党的好官。”高长力表示,廖俊波就是这样一个大IP,电视剧创作者要将人民群众心中的丰碑变成文艺创作的大IP。《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评价《一诺无悔》塑造了一个成功的英模形象,人物性格刻画立体,有血有肉有灵魂,因此剧中的廖俊波形象非常有生命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一诺无悔》中廖俊波形象的艺术创作,有三个特点:其一,着力表现有着新理念和新技能武装的廖俊波,他善于抓住发展机遇,敢于危中取机,带领干部群众创造发展的新模式和脱贫的新速度;其二,别具意味地写出了以追求新发展理念见长的廖俊波,而他恰恰又是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其三,直面现实矛盾,真实地表现廖俊波带头啃硬骨头的锲而不舍。
该剧编剧之一何艾霖在研讨会上介绍,廖俊波形象的成功,在于主创团队深入调研、透彻理解了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不能获得这种真实的感受或者模棱两可,只是依赖现成的资料走马观花,那创作依然会走向模式化的老路。别人怎么写,我们也就怎么写,出来的作品就会似曾相识,难以摆脱同质化。”
廖俊波到任政和县时,该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一。廖俊波提出了脱贫攻坚、发展经济的目标,也遇到了很多质疑和阻力。有人担心他因此丢官,可是他却勇敢向前,大胆决策,不计个人得失。“一路走来,他直面困难和挑战,历经艰辛。这些正是我们发现并确立人物的硬核所在,也体现了这个人物的鲜明个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构建起了整部戏的创作体系,以及独特的风格和气质。”何艾霖表示,廖俊波身上最鲜明的特质在于,他敢于向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条条框框挑战,敢于打破旧有体制,在风险和困难面前,有着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在塑造廖俊波一角前,演员郭广平把廖俊波出生的地方,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全部走了一遍;通过与廖俊波的父母、妹妹、家人、同事交流,对廖俊波这个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演绎廖俊波的过程,也是郭广平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当地一位茶店老板知道郭广平要饰演“廖俊波”,主动问他能不能给他寄一箱茶叶。郭广平问他价格,茶店老板说只要一块钱,“我要送你,你肯定不会收,我收这一块钱,就是想请你喝茶。我请我家乡的父母官、好书记喝一箱茶,不可以吗?”郭广平深受感动,他接受了这一箱茶叶,却没舍得喝,而是捐给了当地的廖俊波纪念馆。
在邵武拍摄的时候,一次郭广平在饭馆吃饭,突然有一位大姐拍了他一下,说:“廖书记,单已经买了,不着急了。”郭广平急忙追了出去,不让她付钱,她说:“没事,我请廖书记吃碗面很正常。”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拍摄期间经常会有当地群众拿着家里煲好的汤、切好的水果送到剧组。“这些都应了那句话,当你把人民抗在肩上的时候,人民才会把你装在心里。这些看似是他们对我的关怀,实际上是百姓在缅怀廖书记。”郭广平感慨。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因为是真人真事,廖俊波的戏不好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对该剧的艺术创作手法表示赞赏。首先,该剧通过实中有虚的故事叙述,既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又有戏剧化氛围的渲染;其次,该剧突出的特点是正剧为主,喜剧为辅,以更加庄重严肃的方式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同时注意调动某些次要喜剧元素起到辅助作用;第三,以多维度人际关系模型,塑造当代中国需要的基层社会治理者形象。
该剧导演欧阳奋强表示,作为一部电视剧,要讲故事、讲冲突、讲矛盾,要有一定的戏剧元素在里面。虚和实怎么结合?真实再现和艺术表现之间,如何找到契合点?最开始的时候,他确实有点找不到北。这个时候,制作公司邀请他到廖俊波同志工作过的地方去走一走,采采风。
欧阳奋强在廖俊波工作过的地方,与和廖俊波共事过的干部聊天。“基层干部、很多当地老百姓,对廖俊波怀有真切的、发自内心的爱。他们称廖俊波为‘老廖’‘廖书记’‘廖市长’,觉得他这个人干实事,敢担当,所有的基层干部都非常爱戴他。”这次采风和体验生活过后,欧阳奋强跟编剧沟通:第一,不要做流水账,不要做长篇从头到尾的记录,而是要突出中心,突出典型,突出廖俊波同志的主要事迹;第二,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以廖俊波在政和县工作期间提出的“四大经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旅游经济、回归经济)为故事背景,把他在政和县主要的成绩表现出来,同时在情感方面,用艺术的手段去加工、渲染。
“我们着重刻画了他的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父女情、同事情,还有干群情(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这些情感散落在电视剧的主要故事线索上,像一颗颗珍珠,发光发亮,打动观众,引发共情。”欧阳奋强说。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邢戈表示,《一诺无悔》的创作在遵循基本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没有放弃戏剧性,而去追求纯粹的纪实性。它淡化了戏剧冲突,通过戏剧张力降维的方式,用细节搭建情节,不露声色地构建生活的真实感,打消观赏者和被观赏者的心理距离。在同类题材的艺术探索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尝试和贡献。
从《谷文昌》《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到《一诺无悔》,几部剧相继获得成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现在需要好好总结这些剧的经验,这类剧完全可以成为市场剧、商业剧,这类题材还有巨大的收视空间没被开发。“能够打破圈层、老少通吃,能够吸引所有收视人群的是什么题材?就是寄托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且有个带头人带领大家实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故事。这就是巨大的收视潜能。”
“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2017年,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出殡当日,前来送别的人群将他家楼下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遗体告别仪式上吊唁者络绎不绝,怀念他的公众号文章一天点击量突破41万。
2020年4月,以廖俊波为原型的电视剧《一诺无悔》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该剧以廖俊波在政和县担任县委书记时的工作经历为创作背景,展现了他履职尽责、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一生。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4月11日—4月17日期间,《一诺无悔》每集平均收视率1.646%,平均收视份额6.394%。
4月21日,《一诺无悔》专家研讨会通过视频连线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领导、剧集主创以及专家从该剧出发,探讨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经验与启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冬表示,文艺创作方法有100条、1000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真正沉下去找选题,搞创作,深度挖掘先进人物的典型故事,才能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一诺无悔》的成功,再次證明文艺创作要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才能鼓舞人民前进。电视剧创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倡导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时代画像。”
礼赞英模
当前,寻找IP是电视剧出品方、创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看来,在新时代,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遍地都是IP。“自古以来的各种文艺作品,其实大家最爱看的就是清官戏、好官戏,当代也是如此。我们愿意看这些为了人民谋幸福,做出牺牲奉献的共产党的好官。”高长力表示,廖俊波就是这样一个大IP,电视剧创作者要将人民群众心中的丰碑变成文艺创作的大IP。《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评价《一诺无悔》塑造了一个成功的英模形象,人物性格刻画立体,有血有肉有灵魂,因此剧中的廖俊波形象非常有生命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一诺无悔》中廖俊波形象的艺术创作,有三个特点:其一,着力表现有着新理念和新技能武装的廖俊波,他善于抓住发展机遇,敢于危中取机,带领干部群众创造发展的新模式和脱贫的新速度;其二,别具意味地写出了以追求新发展理念见长的廖俊波,而他恰恰又是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其三,直面现实矛盾,真实地表现廖俊波带头啃硬骨头的锲而不舍。
该剧编剧之一何艾霖在研讨会上介绍,廖俊波形象的成功,在于主创团队深入调研、透彻理解了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不能获得这种真实的感受或者模棱两可,只是依赖现成的资料走马观花,那创作依然会走向模式化的老路。别人怎么写,我们也就怎么写,出来的作品就会似曾相识,难以摆脱同质化。”
廖俊波到任政和县时,该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一。廖俊波提出了脱贫攻坚、发展经济的目标,也遇到了很多质疑和阻力。有人担心他因此丢官,可是他却勇敢向前,大胆决策,不计个人得失。“一路走来,他直面困难和挑战,历经艰辛。这些正是我们发现并确立人物的硬核所在,也体现了这个人物的鲜明个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构建起了整部戏的创作体系,以及独特的风格和气质。”何艾霖表示,廖俊波身上最鲜明的特质在于,他敢于向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条条框框挑战,敢于打破旧有体制,在风险和困难面前,有着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在塑造廖俊波一角前,演员郭广平把廖俊波出生的地方,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全部走了一遍;通过与廖俊波的父母、妹妹、家人、同事交流,对廖俊波这个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演绎廖俊波的过程,也是郭广平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当地一位茶店老板知道郭广平要饰演“廖俊波”,主动问他能不能给他寄一箱茶叶。郭广平问他价格,茶店老板说只要一块钱,“我要送你,你肯定不会收,我收这一块钱,就是想请你喝茶。我请我家乡的父母官、好书记喝一箱茶,不可以吗?”郭广平深受感动,他接受了这一箱茶叶,却没舍得喝,而是捐给了当地的廖俊波纪念馆。
在邵武拍摄的时候,一次郭广平在饭馆吃饭,突然有一位大姐拍了他一下,说:“廖书记,单已经买了,不着急了。”郭广平急忙追了出去,不让她付钱,她说:“没事,我请廖书记吃碗面很正常。”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拍摄期间经常会有当地群众拿着家里煲好的汤、切好的水果送到剧组。“这些都应了那句话,当你把人民抗在肩上的时候,人民才会把你装在心里。这些看似是他们对我的关怀,实际上是百姓在缅怀廖书记。”郭广平感慨。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因为是真人真事,廖俊波的戏不好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对该剧的艺术创作手法表示赞赏。首先,该剧通过实中有虚的故事叙述,既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又有戏剧化氛围的渲染;其次,该剧突出的特点是正剧为主,喜剧为辅,以更加庄重严肃的方式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同时注意调动某些次要喜剧元素起到辅助作用;第三,以多维度人际关系模型,塑造当代中国需要的基层社会治理者形象。
该剧导演欧阳奋强表示,作为一部电视剧,要讲故事、讲冲突、讲矛盾,要有一定的戏剧元素在里面。虚和实怎么结合?真实再现和艺术表现之间,如何找到契合点?最开始的时候,他确实有点找不到北。这个时候,制作公司邀请他到廖俊波同志工作过的地方去走一走,采采风。
欧阳奋强在廖俊波工作过的地方,与和廖俊波共事过的干部聊天。“基层干部、很多当地老百姓,对廖俊波怀有真切的、发自内心的爱。他们称廖俊波为‘老廖’‘廖书记’‘廖市长’,觉得他这个人干实事,敢担当,所有的基层干部都非常爱戴他。”这次采风和体验生活过后,欧阳奋强跟编剧沟通:第一,不要做流水账,不要做长篇从头到尾的记录,而是要突出中心,突出典型,突出廖俊波同志的主要事迹;第二,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以廖俊波在政和县工作期间提出的“四大经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旅游经济、回归经济)为故事背景,把他在政和县主要的成绩表现出来,同时在情感方面,用艺术的手段去加工、渲染。
“我们着重刻画了他的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父女情、同事情,还有干群情(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这些情感散落在电视剧的主要故事线索上,像一颗颗珍珠,发光发亮,打动观众,引发共情。”欧阳奋强说。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邢戈表示,《一诺无悔》的创作在遵循基本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没有放弃戏剧性,而去追求纯粹的纪实性。它淡化了戏剧冲突,通过戏剧张力降维的方式,用细节搭建情节,不露声色地构建生活的真实感,打消观赏者和被观赏者的心理距离。在同类题材的艺术探索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尝试和贡献。
从《谷文昌》《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到《一诺无悔》,几部剧相继获得成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现在需要好好总结这些剧的经验,这类剧完全可以成为市场剧、商业剧,这类题材还有巨大的收视空间没被开发。“能够打破圈层、老少通吃,能够吸引所有收视人群的是什么题材?就是寄托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且有个带头人带领大家实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故事。这就是巨大的收视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