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银行”翘楚谦顺银号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初创期“银号”应运而生
  在1897年之前的胶澳地区,不曾有较大规模银行机构存在过的记载。根据胶海关税务司阿理文在《胶海关贸易报告》(1892—1901)中记载,在19世纪末,仅在胶州和即墨——这两座规模很小的县城内有几家个人开办的小型钱铺。他们同属于一个行业公会组织的领导,主要业务是进行小范围的汇兑和贷款,同时还及时挂牌公布银两与铜圆的最新兑换价格。由于缺乏必要的担保和相应的制约及诚信机制,这些钱铺的金融风险通常会很大,一些投机和诈骗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他们因资不抵债而倒闭。但这些小型中式金融机构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承担了银行——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出现前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较大规模且注册资金雄厚的银号,多集中在济南、周村和当时山东唯一的条约开放口岸——烟台。根据胶海关的记载,同样来自山西的两家票号,分别在济南和周村各开设有三家汇兑庄,胶州和即墨的钱铺通常都是通过这些大的票号,来获取最新的兑换比率和那些能够引起金融波动的国家大事。
  随着1898年3月6日《胶澳租借条约》在北京的签订和此后租地、潮平等后续细化合同的签署,德国逐渐稳固了其在胶澳的统治地位。在随之而来的城市建设与拓展中,诸如建筑、贸易等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在华人聚居的大鲍岛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建筑落成或开工建造。由开埠、筑路、建港等因素所带来的这波房地产投资热潮,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投入,我们推测,多为商人的房屋投资建造者出于安全与便利的需要,似乎不太可能从较远城镇的钱铺中兑换大量的铜圆或银两用于支付建筑材料或施工人员的费用。因此,一些小型的中式钱铺在此时很可能已在青岛出现。虽然,我们还缺乏这一时期的相关记载,但相信基于当时的建筑和民间贸易的保有量,这些小型机构的出现,应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举足轻重的“中式银号”
  1905年4月24日,一间名为“谦顺”的中式银号在大鲍岛开业,主要的业务为存款、贷款(放款)、汇兑和票据贴现等。这家由烟台谦益丰银号与顺泰号汇兑钱庄共同投资10万两胶州银组建的银号,是青岛开埠以来所出现的第一家在规模与投入方面均比较大的中资银号。
  烟台港的开埠时间早于青岛,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署的《天津条约》,烟台于1862年1月被正式辟为开放口岸。谦益丰与顺泰能够共出资10万两在相邻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银号,在当时的烟台应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户。1908年,谦顺银号增资10万,总资本已达胶州银20万两。是年,它还获得了山东政府的官方财政机构官银号在青岛的总代理权。据当年公布的数字显示,谦顺银号无论在资金和业务上,还是在对胶澳华人市民的影响力上,均让1909年9月始在青岛开立分支行的大清银行(当时的国家中央银行)难望其项背。1908年4月,经德国总督府的批准,谦顺银号获得了与德华银行共同征收胶海关税收的资格。1909年,为应对来自上海的金融危机,山东劝业道向德华银行借款100万两,其中50万就存放于谦顺的库房内,用于青岛、济南等地的救济。这些记载都足以证明谦顺在青岛,尤其是华商贸易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旧址难觅
  从一张印制于德租时期的明信片上看,当年在胶澳青岛风光一时的谦顺银号是一幢明显
  带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大楼。这幢主体为两層的漂亮楼房,很可能建造于银号在青岛开业的1905年。按照当时比较盛行的建筑手法,大楼带有中国传统殿宇歇山式风格的屋顶,曾被山东铁路公司、青岛监狱、总督副官官邸及要塞工程局等多幢建筑采用。主立面的外廊式拱券则是典型的英式殖民地风格,我们在早期的胶海关和德华银行等建筑物上同样可以找到相类似的痕迹。但最让人感到惊异的却是院内左侧悬旗杆之上的德意志帝国三色国旗,以及门外居然还有两个身着礼服的德国士兵为银号站岗警戒。在当时除了像政府、法院、军营等公共或军事机构,一般的欧洲商户恐怕都难有如此殊荣。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岁月的变迁,在今天的河南路上,我们已经无法找到这幢漂亮大楼。
  鼎盛中停业倒闭
  1911年,正值谦顺银号在青岛的声誉和业务日渐鼎盛,该号突然于是年停业倒闭。其中原因,据悉是该号的投资方烟台谦益丰因发生严重的信誉危机导致大量的挤兑而破产倒闭,受到了无法避免的牵连。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料定这次危机应该是极为偶然的意外,是包括总督府在内的许多人所始料不及的。因为在1910年的有关记载中,我们还能够看到谦顺银号再次增资20万两的记录,而于同期在海泊街(Haipo Strasse)开业的一家中国银号,其注册资本只有区区的2000元。这次源自烟台的危机最终导致了当时青岛最大的这家中资银行机构清算倒闭这一严重后果。为此,时任山东巡抚孙宝琦不得不向德华银行借款50万两,用于清还谦顺银号倒闭的放款,随后谦顺银号正式由后来改组为省银行的山东官银号接管。
  不知是否也是一种巧合,1914年夏秋,由于日本人对青岛的战争,德国人最终失去了对这座曾寄予厚望城市的享有。曾经把持青岛财政与经济大权十余年之久的德华银行,同样遭到了被清盘停业的命运。它的位置迅速被来自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所取代。而谦顺银号短暂辉煌的印记,此时或许已经从青岛的城市记忆中开始消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