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想要在生活工作中取得长远的进步,就一定要对一件事足够专注。读书也是这样的,现代有很多名人对于读书都是勤奋刻苦的,同时又因人制宜,本版特选登几位名人的求学故事,以飨读者。
好奇 成就生物学家童第周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坚持 马云三次高考终圆大学梦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
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
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
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
在那青涩又纯洁的时代,剧中主人公小鹿纯子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
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被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得咩咩叫,他读得忘乎所以,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一天之内读完了《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
挫折 被劝退的邓亚萍用毅力拿了153个冠军
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开始,到1997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短短的11年间,一共拿到153个冠军。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乓史上都是光輝的一页。
在邓亚萍小的时候,为了培养她成才,父亲曾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子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给少年邓亚萍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她练得更加刻苦。可以这样说,是困难、挫折和毅力成就了乒坛“国手”。
借力 萧煌奇的“眼睛”无处不在
萧煌奇带着先天性白内障出生。四岁的时候,他接受了眼部手术,开始可以看见朦胧的大千世界。高一时,他再次失去了全部的视力。他害怕、无助、焦躁,老师发现了他的不对劲,并开导他说,只要学会怎样生活,找到属于看不见的信心跟力量,眼睛就会无处不在。 随后,萧煌奇用一年的时间来让自己沉淀,学习盲人该学习的一切,他开始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情绪里,始终陪着他的是吉他和那些饱含情绪的音乐。老师和同学鼓励他参加歌唱比赛,就在这一年,他获得第八届残障人金鼎奖歌唱比赛第一名,他忽然明白自己抓住了老师所说的那无处不在的眼睛。
2002年,他把心里所有的心思都写在一首名为《你是我的眼》的歌曲里,该曲荣登金曲榜,一跃成为KTV排行榜的冠军,没有大的宣传,刚出道的萧煌奇入围了金曲奖“最佳男演唱人”与“最佳作词奖”,音乐成了他的眼睛。2010年,他为黄小琥创作的《没那么简单》在KTV里感动了许多人,也唱哭了许多人。
萧煌奇从不介意别人叫他盲人创作歌手,他获得了成功,找到自信,有了强大的力量,把自己的音乐带到世界上每个角落,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萧煌奇。
家教 助力比尔·盖茨获成功
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雅图市。他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的里奇景小学、湖滨中学。
比尔从小就精力过人,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
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戏时,外祖母总爱对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从中受益匪浅。
比尔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天赋的进一步发挥。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學,比尔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比尔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功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
中学毕业后,比尔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这也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但一年后,难题摆在了比尔的父母面前:比尔要离开哈佛,放弃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比尔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鸿图。
很显然,比尔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事例告诉我们:其一,我们应不断激活孩子的天赋,注重对孩子天赋的培养与保护。其二,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十分重要。
(本版稿件综合《现代家庭报》《生活报》等)
好奇 成就生物学家童第周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坚持 马云三次高考终圆大学梦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
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
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
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
在那青涩又纯洁的时代,剧中主人公小鹿纯子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
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被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得咩咩叫,他读得忘乎所以,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一天之内读完了《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
挫折 被劝退的邓亚萍用毅力拿了153个冠军
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开始,到1997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短短的11年间,一共拿到153个冠军。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乓史上都是光輝的一页。
在邓亚萍小的时候,为了培养她成才,父亲曾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子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给少年邓亚萍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她练得更加刻苦。可以这样说,是困难、挫折和毅力成就了乒坛“国手”。
借力 萧煌奇的“眼睛”无处不在
萧煌奇带着先天性白内障出生。四岁的时候,他接受了眼部手术,开始可以看见朦胧的大千世界。高一时,他再次失去了全部的视力。他害怕、无助、焦躁,老师发现了他的不对劲,并开导他说,只要学会怎样生活,找到属于看不见的信心跟力量,眼睛就会无处不在。 随后,萧煌奇用一年的时间来让自己沉淀,学习盲人该学习的一切,他开始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情绪里,始终陪着他的是吉他和那些饱含情绪的音乐。老师和同学鼓励他参加歌唱比赛,就在这一年,他获得第八届残障人金鼎奖歌唱比赛第一名,他忽然明白自己抓住了老师所说的那无处不在的眼睛。
2002年,他把心里所有的心思都写在一首名为《你是我的眼》的歌曲里,该曲荣登金曲榜,一跃成为KTV排行榜的冠军,没有大的宣传,刚出道的萧煌奇入围了金曲奖“最佳男演唱人”与“最佳作词奖”,音乐成了他的眼睛。2010年,他为黄小琥创作的《没那么简单》在KTV里感动了许多人,也唱哭了许多人。
萧煌奇从不介意别人叫他盲人创作歌手,他获得了成功,找到自信,有了强大的力量,把自己的音乐带到世界上每个角落,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萧煌奇。
家教 助力比尔·盖茨获成功
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雅图市。他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的里奇景小学、湖滨中学。
比尔从小就精力过人,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
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戏时,外祖母总爱对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从中受益匪浅。
比尔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天赋的进一步发挥。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學,比尔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比尔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功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
中学毕业后,比尔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这也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但一年后,难题摆在了比尔的父母面前:比尔要离开哈佛,放弃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比尔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鸿图。
很显然,比尔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事例告诉我们:其一,我们应不断激活孩子的天赋,注重对孩子天赋的培养与保护。其二,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十分重要。
(本版稿件综合《现代家庭报》《生活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