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必须加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在国内基础教育课改中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多集中在教学问题与教学策略层面上,而未形成一套较全面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本研究特地选取小学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开展相关探究,力图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课堂教学范畴,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理论上,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小学语文听、说、读、写知识整合基础上,引入小组合作,联系其他课程及生活知识开展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教学,既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起兴趣爱好,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笔者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深入开展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力图建立一个可操作、可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整合基础知识,巩固文本内容
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首要步骤是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词、名言警句、体会情感等。因为,唯有语文基点够坚实,学生才能更好地联系其他课程知识、生活常识开展综合性学习,而不至于本末倒置。为此,在选取《爬山虎的脚》为对象作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究时,笔者设置的第一项教学任务,即是让学生完全掌握“均、匀、茎、柄、蛟”等生字词及其代表的意义。而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爬山虎的脚》传达“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感。为加强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印象,还让学生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描述,自行绘画爬山虎的脚。
就实践研究成果而言,先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文本印象,再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下一环节,教学效果更佳,且完全能达成教学目标。若只是对文本一笔带过,不做任何详细介绍,直接开展实践研究或讨论,将会使学生混淆语文学习的重点,偏离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如在期末测试中,未做基础知识巩固而直接进行实践研究的学生,在描述“爬山虎的脚”时,认为爬山虎的脚应在茎上长叶柄的正面,并把枝状写成了条状,把颜色换成了嫩绿色……很明显,学生不做基础知识巩固,综合性学习教学目的是难以达成的。
二、联系其他课程,开展研究活动
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巩固操作完成后,正式开启综合性学习。为避免学生在后续实践研究中耗费过长时间辨识爬山虎,笔者特地在课前摘取了一节爬山虎,并上网搜索了爬山虎从新生到枯萎的照片,以及与爬山虎有关的小视频。从实物展示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颇为高涨,不少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疑问,比如“为什么爬山虎的绿叶会变成红叶?”、“爬山虎的名字是不是跟它的脚有关?”、“爬山虎的细丝什么时候才会变弯?”……为学生后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了解完爬山虎的特征,笔者开始下达指令:自行组队,3到4人一组,选取以上三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开展为期一周的探究。为防止学生出外探究时出现安全问题,笔者特地限定了探究路径:到图书馆查阅爬山虎的资料、利用互联网寻求答案、采访科学老师等,把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
实践证明,这种自由组队,限定路径的方式是可取的。因为它既不要学生费心思考主题,又能激活学生合作探究乐趣,提高团队合作力。加之路径只限定为校园与家两个范围,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安全性。部分合作小组很聪明地邀请了父母一同探究,大大提高了综合性学习的趣味,也加强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沟通。
三、分享探究成果,全员共同提高
经过一周的探究,各组学生针对本组探究主题都收集了不少资料,整理了老师的采访稿,部分小组还与父母共同合作,制作了简易的专题报告。为切实达成综合性学习目的,笔者就此开辟了一堂探究分享课,要求每组学生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探究结果上台分享给大家,分享形式不限。本文仅选择探究热度最高的问题——“为什么爬山虎的绿叶会变成红叶?”进行说明。
探讨该问题的学生组共有三组(以A组、B组、C組称之),且三组选用的探究方式不同。A组选用的是文献探究法,主要利用图书馆藏书资源与互联网工具探究;B组选用的是访谈法,主要是采访科学老师;C组选用的是实地观察法,主要与父母一共参观校区爬山虎。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小组讨论与总结,各组得出如下结论。
A组:新生的爬山虎叶子最开始就是红色的,渐渐长大后,褪色成了绿色,特别是夏天,爬山虎的叶子会更绿。之所以后来会变红色,是因为秋天的时候,叶绿素被根茎带了回去。加上秋天天气寒凉,植根无法制造营养,只能渐渐变成红黄色,如枫叶一般。但是,尽管叶子变红了,爬山虎的脚只要不离墙,就不会枯萎。
B组:爬山虎的叶子到秋天时会由绿变红。因为秋天时,气温不断下降,爬山虎叶子接受光照时间减少,叶内叶绿素的合成能力随之降低,叶子逐渐褪绿,直至完全消失。因爬山虎叶子不仅包含叶绿素,还包含红色花青素、黄色胡萝卜素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消失后,红黄色素渐渐浸入叶子,使整片叶子呈现红黄色。所以,到秋天时,爬山虎的叶子会变成红色。
C组:爬山虎叶子在春天是翠绿的,夏天光照充足时才呈现墨绿色。到秋天,因叶绿素合成能力降低,花青素与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充斥,叶子会变成橙红色。但不管叶子怎么变化爬山虎的脚只要不离开墙壁,就不会枯萎。为验证课文所说正确性,C组还展示了爬山虎的脚离墙与不离墙的实验结果,与课文描述一致。同时,该组指出,爬山虎的脚基本只能向上爬,且因其脚上粘性吸盘,不管多光滑的墙面,都能吸附。而叶子则是受地心引力影响,永远尖端朝下。
经过三组探究成果分析,全班同学都了解了爬山虎的绿叶变成红叶的原因,并对爬山虎爬行特点产生了具象画面。特别是C组的探究,既结合了课本内容,又拓展了生物专业知识,大大提高了综合性学习效果,强化了学生的思考、合作、互动能力。
四、选择生活对象,延伸发展成果
探究结果完成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与延伸知识点,笔者布置了与爬山虎的脚有关的生活化作业:养一株爬山虎,记录它的爬行状态,观察它的脚离墙、贴墙时的变化,看其是否受温度、天气变化影响。若条件允许,可邀请父母协助,将观察日志编写成一个简易的专题报告,得分在期末成绩中占30%的比重。
实践表明,这种延伸探究成果的生活化作业是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部分家长提出,希望语文老师可多布置这类作业。因为这种生活化作业,不仅开阔了孩子的思维,强化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
综合上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大块:整合基础知识、联系其他课程开展研究活动、共享探究成果、选择生活对象延伸知识。这四大模块,囊括了语文、其他课程与生活知识,还原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力地活跃了学生思维。但由于该模式实践时间较短,成熟度较低,所以,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徐相瑞.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性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4).
[2]唐云香.浅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09).
[3]闫丽.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软件:电子版, 2016(03).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课堂教学范畴,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理论上,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小学语文听、说、读、写知识整合基础上,引入小组合作,联系其他课程及生活知识开展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教学,既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起兴趣爱好,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笔者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深入开展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力图建立一个可操作、可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整合基础知识,巩固文本内容
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首要步骤是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词、名言警句、体会情感等。因为,唯有语文基点够坚实,学生才能更好地联系其他课程知识、生活常识开展综合性学习,而不至于本末倒置。为此,在选取《爬山虎的脚》为对象作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究时,笔者设置的第一项教学任务,即是让学生完全掌握“均、匀、茎、柄、蛟”等生字词及其代表的意义。而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爬山虎的脚》传达“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感。为加强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印象,还让学生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描述,自行绘画爬山虎的脚。
就实践研究成果而言,先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文本印象,再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下一环节,教学效果更佳,且完全能达成教学目标。若只是对文本一笔带过,不做任何详细介绍,直接开展实践研究或讨论,将会使学生混淆语文学习的重点,偏离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如在期末测试中,未做基础知识巩固而直接进行实践研究的学生,在描述“爬山虎的脚”时,认为爬山虎的脚应在茎上长叶柄的正面,并把枝状写成了条状,把颜色换成了嫩绿色……很明显,学生不做基础知识巩固,综合性学习教学目的是难以达成的。
二、联系其他课程,开展研究活动
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巩固操作完成后,正式开启综合性学习。为避免学生在后续实践研究中耗费过长时间辨识爬山虎,笔者特地在课前摘取了一节爬山虎,并上网搜索了爬山虎从新生到枯萎的照片,以及与爬山虎有关的小视频。从实物展示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颇为高涨,不少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疑问,比如“为什么爬山虎的绿叶会变成红叶?”、“爬山虎的名字是不是跟它的脚有关?”、“爬山虎的细丝什么时候才会变弯?”……为学生后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了解完爬山虎的特征,笔者开始下达指令:自行组队,3到4人一组,选取以上三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开展为期一周的探究。为防止学生出外探究时出现安全问题,笔者特地限定了探究路径:到图书馆查阅爬山虎的资料、利用互联网寻求答案、采访科学老师等,把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
实践证明,这种自由组队,限定路径的方式是可取的。因为它既不要学生费心思考主题,又能激活学生合作探究乐趣,提高团队合作力。加之路径只限定为校园与家两个范围,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安全性。部分合作小组很聪明地邀请了父母一同探究,大大提高了综合性学习的趣味,也加强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沟通。
三、分享探究成果,全员共同提高
经过一周的探究,各组学生针对本组探究主题都收集了不少资料,整理了老师的采访稿,部分小组还与父母共同合作,制作了简易的专题报告。为切实达成综合性学习目的,笔者就此开辟了一堂探究分享课,要求每组学生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探究结果上台分享给大家,分享形式不限。本文仅选择探究热度最高的问题——“为什么爬山虎的绿叶会变成红叶?”进行说明。
探讨该问题的学生组共有三组(以A组、B组、C組称之),且三组选用的探究方式不同。A组选用的是文献探究法,主要利用图书馆藏书资源与互联网工具探究;B组选用的是访谈法,主要是采访科学老师;C组选用的是实地观察法,主要与父母一共参观校区爬山虎。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小组讨论与总结,各组得出如下结论。
A组:新生的爬山虎叶子最开始就是红色的,渐渐长大后,褪色成了绿色,特别是夏天,爬山虎的叶子会更绿。之所以后来会变红色,是因为秋天的时候,叶绿素被根茎带了回去。加上秋天天气寒凉,植根无法制造营养,只能渐渐变成红黄色,如枫叶一般。但是,尽管叶子变红了,爬山虎的脚只要不离墙,就不会枯萎。
B组:爬山虎的叶子到秋天时会由绿变红。因为秋天时,气温不断下降,爬山虎叶子接受光照时间减少,叶内叶绿素的合成能力随之降低,叶子逐渐褪绿,直至完全消失。因爬山虎叶子不仅包含叶绿素,还包含红色花青素、黄色胡萝卜素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消失后,红黄色素渐渐浸入叶子,使整片叶子呈现红黄色。所以,到秋天时,爬山虎的叶子会变成红色。
C组:爬山虎叶子在春天是翠绿的,夏天光照充足时才呈现墨绿色。到秋天,因叶绿素合成能力降低,花青素与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充斥,叶子会变成橙红色。但不管叶子怎么变化爬山虎的脚只要不离开墙壁,就不会枯萎。为验证课文所说正确性,C组还展示了爬山虎的脚离墙与不离墙的实验结果,与课文描述一致。同时,该组指出,爬山虎的脚基本只能向上爬,且因其脚上粘性吸盘,不管多光滑的墙面,都能吸附。而叶子则是受地心引力影响,永远尖端朝下。
经过三组探究成果分析,全班同学都了解了爬山虎的绿叶变成红叶的原因,并对爬山虎爬行特点产生了具象画面。特别是C组的探究,既结合了课本内容,又拓展了生物专业知识,大大提高了综合性学习效果,强化了学生的思考、合作、互动能力。
四、选择生活对象,延伸发展成果
探究结果完成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与延伸知识点,笔者布置了与爬山虎的脚有关的生活化作业:养一株爬山虎,记录它的爬行状态,观察它的脚离墙、贴墙时的变化,看其是否受温度、天气变化影响。若条件允许,可邀请父母协助,将观察日志编写成一个简易的专题报告,得分在期末成绩中占30%的比重。
实践表明,这种延伸探究成果的生活化作业是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部分家长提出,希望语文老师可多布置这类作业。因为这种生活化作业,不仅开阔了孩子的思维,强化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
综合上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大块:整合基础知识、联系其他课程开展研究活动、共享探究成果、选择生活对象延伸知识。这四大模块,囊括了语文、其他课程与生活知识,还原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力地活跃了学生思维。但由于该模式实践时间较短,成熟度较低,所以,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徐相瑞.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性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4).
[2]唐云香.浅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09).
[3]闫丽.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软件:电子版,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