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文教育的维度上讲,以生为本,授受知识,开启智慧,培育身心,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让纯洁无瑕的小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和特长,在正确的轨迹上健康成长,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让人文之光闪烁在语文教学课堂呢?
一、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文观念。
语文教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首先,牢记“学生是人”的原则。学生作为活生生和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爱好、情感的大写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第二,教书为了育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对准“人”。我们对教材的使用,教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的反馈和评价都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第三,坚持教文与育人的统一。成功的教育都在极大程度上遵循着这一原则。比如于漪老师,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第四,以人为本要建立在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长远的人格成熟和精神成长,才会收到教文育人之功效。
二、在教材中充分挖掘其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涵盖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
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挚爱亲情。进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易,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重点挖掘教材的美学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角度上来。中高段语文教材內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刻,情节相对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楚深零,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三、在书声琅琅中培养人文素养。
“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课堂应有的特征。感情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意、情、神的基本方法。教师饱满的教学激情,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巧拨妙引,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一遍地诵读课文。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目的进行感知活动;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每读一次,都能读出不同的意韵,读出课文的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在学文时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进而受到情感及文化的熏陶。如《穷人》中桑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几个问句表现了桑娜不安、担忧、害怕的心理;“是他来啦?……不,还没有…… ”联系上下文,桑娜担心丈夫的安危而急切盼望丈夫平安归来,但现在又希望丈夫迟点回来的矛盾心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表现桑娜责备自己的心理活动;“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现桑娜下定决心,即使被丈夫揍也要留下孩子的心理。桑娜的心理活动由激动到紧张,继而担忧,又到自责,最后坚定信心。学生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感悟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精神,善良的品质和一个母亲的博爱。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了人格美,陶冶了性情,培养了人文素养。
四、在体验与感悟中陶冶人文精神。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的铬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语文学习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虽然学生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痕迹深深。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与感悟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学生会在这样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五、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中提升人文境界。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里之所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一面,是因为以往教学往往对工具性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一面。这就造成语文教学的片面和学生发展的缺陷。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从而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文观念。
语文教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首先,牢记“学生是人”的原则。学生作为活生生和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爱好、情感的大写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第二,教书为了育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对准“人”。我们对教材的使用,教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的反馈和评价都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第三,坚持教文与育人的统一。成功的教育都在极大程度上遵循着这一原则。比如于漪老师,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第四,以人为本要建立在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长远的人格成熟和精神成长,才会收到教文育人之功效。
二、在教材中充分挖掘其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涵盖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
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挚爱亲情。进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易,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重点挖掘教材的美学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角度上来。中高段语文教材內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刻,情节相对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楚深零,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三、在书声琅琅中培养人文素养。
“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课堂应有的特征。感情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意、情、神的基本方法。教师饱满的教学激情,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巧拨妙引,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一遍地诵读课文。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目的进行感知活动;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每读一次,都能读出不同的意韵,读出课文的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在学文时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进而受到情感及文化的熏陶。如《穷人》中桑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几个问句表现了桑娜不安、担忧、害怕的心理;“是他来啦?……不,还没有…… ”联系上下文,桑娜担心丈夫的安危而急切盼望丈夫平安归来,但现在又希望丈夫迟点回来的矛盾心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表现桑娜责备自己的心理活动;“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现桑娜下定决心,即使被丈夫揍也要留下孩子的心理。桑娜的心理活动由激动到紧张,继而担忧,又到自责,最后坚定信心。学生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感悟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精神,善良的品质和一个母亲的博爱。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了人格美,陶冶了性情,培养了人文素养。
四、在体验与感悟中陶冶人文精神。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的铬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语文学习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虽然学生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痕迹深深。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与感悟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学生会在这样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五、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中提升人文境界。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里之所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一面,是因为以往教学往往对工具性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一面。这就造成语文教学的片面和学生发展的缺陷。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从而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