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浏醴 湘赣边界上的宗族和革命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萍浏醴”这个地名合称要远比组成它的萍乡、浏阳、醴陵有名得多。这个合称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到了今天,虽然萍浏醴三地的归属已不相同——萍乡属江西,浏阳属湖南长沙,醴陵则属湖南株洲,但它们本身却早已超越了行政区划上的意义,成为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那么,萍浏醴三地究竟又有着怎样的共性呢?
  首先从地形上看,萍浏醴都位于罗霄山山麓,其中浏阳居北,醴陵靠西,萍乡靠东,罗霄山居中而过,犹如一条藤蔓将三地紧紧相连。
  尽管山势雄浑,但罗霄山并未给萍浏醴三地间的交流造成障碍,一个个劈开山脉的隘口成了人们交通往来的天然通道。而那些从罗霄山上发源的河流——浏阳河、渌水、涧江又在这片土地上蜿蜒盘绕,提供了水运之利。从古至今,萍浏醴的人员、物产既可走陆路,也可通过水路往来。即使在交通尚不发达的过去,萍浏醴居民也从不会觉得这种“你来我往”是件麻烦事,这种心理距离上的接近,自然促进了三地的融合。
  萍浏醴居民的祖先,大多都来自明朝初年的移民潮——江西填湖广。根据当时明政府的计划,数百万江西居民将离开祖籍地,迁往两湖、两广甚至海南等地。为了不违政令,又能避免长途跋涉之苦,很多江西人便翻越罗霄山,就近迁到了浏阳、醴陵地区,并在当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移民的到来,不仅为萍浏醴带来了共同的方言和生活习俗,原来祖居地的血缘、宗亲脉络也一并移了过来,他们在新的居住地广建祠堂,互认宗亲,萍浏醴民间因此就有了“重血亲、尚大义”的传统。后来许多著名的革命起义,如清末革命党人领导的萍浏醴大起义、1921年爆发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7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能在这里爆发,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革命倡导者谙熟民情,通过家族、宗亲关系传播了革命大义。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萍浏醴成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无数革命往事也从此铭刻流传。
  当烽烟散去,富庶与安宁重归大地。一个新的头衔也在不知不觉间降临到了萍浏醴身上——中国花炮“核心产地”。拜山水自然的恩赐,萍浏醴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烟花鞭炮,特别到了今天,每年国内花炮年产量的八成,世界产量的六成都出自这里。一些独特的民俗也因花炮而兴,譬如星子灯,它脱胎于烟花,大多数表演者还都是花炮匠人;再如有“新国瓷”之称的釉下五彩瓷,它的演变脉络甚至与宋代萍浏醴火器——“铁火球”有关……
其他文献
友人告诉我,在庐山景区,有一些小贩卖呵嗬。五元钱一个纸盒。游人不解,问什么叫呵嗬?于是,便揭开纸盒,只见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从纸盒里飞走了,游人连声“呵嗬”“呵嗬”。我听之,作诗一首。  呵嗬本是天真语,  不见《诗经》和《九歌》。  呵嗬本是原生态,  一声既出高音拖。  武松搏虎游街市,  景仰万民打呵嗬。  邺地巫婆扔河水,  拍手街邻打呵嗬。  不论庙堂之高鼻,  还是江湖之背驼;  不论讼
晚清以来的百年中国,令人思索的问题实在太多。其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西方早在18世纪就有工业革命,开始了近代的进程,而我们“近代”的开始却那样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没有为走入近代准备好充分的社会与文化的机制。有研究者论证,宋明时期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并认为,如果没有外来势力的入侵,中国自己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假说,事实是,中国始
摘 要:现如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严重脱离了幼儿教育的本质,而这一问题同时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对策,但其成效微乎其微。要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尽量避免小学化对幼儿的影响,促进幼儿能够更加个性化发展。重点分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师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逐渐向“小学化”发展,由于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