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意味着农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不仅包括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也包含了文化、文明的振兴。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优美诗篇数不胜数。历经岁月淘洗,去粗存精、向上向善的优秀乡村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兼收并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乡村正在面临着凋敝和衰落。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外修生态 内修人文
在过去五年脱贫攻坚的实践过程中,大江南北,纷纷探索乡村振兴的文化要素和发展路径。文化在“扶志”与“扶智”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既激发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意愿,也盘活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产生了“授人以渔”的效果。文化与乡村的结合,也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形成了新的文化地标,文化生态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腾飞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近年来在蒲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引进民营资本,启动了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引进文创项目和艺术设施,在竹海茶山之间打造“乡村公共文化客厅”,艺术家纷至沓来,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被挖掘出来,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来了,利用传统手艺成为文创项目员工也发家致富……2016年,明月村迎来游客15万人次,实现从市级贫困村到農民人均纯收入超1.8万元的跨越。
在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矮寨村,壮、瑶等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当地按照“宜居宜业宜游”思路,以“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吊脚楼、木格窗”等瑶族建筑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了乡土建筑工艺,留住了乡愁,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7个集镇和500个村屯的规划建设,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江碧水映山秀、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溪边浣洗土家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人家”景区,有一片美若世外桃源的秀丽山水,这里既有两千多年来巴风楚韵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有秀丽的原始风貌。这里原来山高谷深,闭塞落后,是集中连片贫困区,经过这些年的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景区与自然环境、当地百姓之间形成一种共融共生的和谐关系。为了保护绿水青山,当地农民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0%,64%的家庭建有沼气池,家乡富裕了,变美了,那些曾经为生活所迫四处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就业。绿水青山依旧在,当地农民也脱贫致富,如今人均收入是开发前的近30倍。
整个三峡库区以往山高坡陡、人口众多,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近年来三峡库区将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环境修复和治理步伐,立足“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已成为三峡库区各地的发展路径选择。三峡库区的重点区县都被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强化生态保护,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不再考核GDP和工业增加值……一系列举措有效保护了三峡生态环境。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原来是个库区的贫困县,经济总量甚至不如湖北发达县市的一个镇。近年来,巴东县以5A景区神农溪为依托,以良好的生态搞旅游,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让乡村不再脏乱差
曾几何时,中国乡村留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脏乱差”,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废弃物排放日益增多,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未被纳入建设规划之中,村庄环境差,成为影响农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总体部署的一部分应运而生。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提质和升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势在必行,搞好洁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
远处的覆卮山脉郁郁葱葱,绿树掩映整洁村道贯穿全村,古朴别致的民宿错落有致,收拾干净的农家小院格外敞亮……在2017年12月17日举行的2017“中国最美村镇”评选颁奖盛典上,浙江绍兴岭南乡东澄村脱颖而出,荣获2017“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这里处处都能看到一派美丽乡村的景致,大批沪杭甬等长三角城市的游客纷至沓来。
以前的东澄村是个“三无村”、“光棍村”,环境更是不堪入目。当地近年来把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做优、做细、做实环境整治,走出了一条依托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的“岭南路径”。
有没有专职的卫生保洁队伍?有没有布局合理的垃圾中转站?有没有完善的垃圾清运设施?当地对照这些标准,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提升整治行动,投入380余万元重点开展农户门前屋后环境整治,投入120余万元配齐设施设备,并落实专人管理,完善集镇环境卫生保洁和村级垃圾清运等市场化运行机制,采取日督查、周考核、月排名的方式,推进工作进程。
环境督查已成为当地一项长效机制,当地村民对自己的家园倍加呵护,每天都要拨打几十个督改电话,发现一处卫生死角整改一处,2017年已上报整改四百余处卫生死角。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秀丽。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岭南乡的山水资源不断增值,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环境整治,最根本目的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乡镇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 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当地将继续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推动美丽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传递乡贤正能量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乡贤是一个广受尊敬的群体,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群体。2015年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村振兴,要培育“新乡贤”和“乡贤文化”,引导乡村社会见贤思齐、见德思义,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正能量,通过乡贤文化这个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村文明。
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一个小村庄的柳献军,自幼家境贫寒,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经过一番艰苦创业,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电气工程安装公司。在外拼搏多年的他,乡愁始终在心头萦绕,公司业务进入正轨后,他回到家乡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家乡的文教事业。
热爱传统文化的柳献军创办了公益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书院“和圣书院”。和圣书院得名就来自柳氏始祖柳下惠。柳献军向记者介绍说,柳下惠是春秋前期鲁国的大夫。他是品德圣潔的仁人君子,为人耿直、诚信,熟知历代典章制度和治国之道,在处理小国与大国的关系上,从容明智。孔子、孟子对柳下惠给予了高度评价,孟子曾赞“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柳下惠有“和圣”之称。孟子又说他是“百世之师”。柳下惠也被称为官员的楷模,在今天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因此用“和圣”命名了书院。和圣书院定期请大学讲师来讲授国学,举办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不收取任何费用,并长期义务免费发放传统文化教育光盘、书籍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组织爱心人士积极参加各种公益献爱心活动。
“怎么会想到推广国学?”面对这个提问,柳献军对本刊记者说,邯郸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土地,老乡们都是遵循着千古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做人做事,但近些年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文化出现了断层,风气也逐渐变得不好。他觉着要将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推广出去,发扬光大。国学经典在柳献军看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献读物,是切实可用于人生的工具书。从国学经典之中,柳献军更深切明白真正的厚德载物在于为人民服务,回报于社会。
2017年年初,柳献军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几乎倾其所有投资建设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广平县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广平县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55.8亩,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建设有艺术中心、和圣书院、水陆画院、文化创意大楼等子项目,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的一处地标性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具有广平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中心、才艺展示中心、社会文化指导培训中心、以“和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以水陆画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这在全国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柳献军对记者说,自己初中都没有上完,自小喜爱的文化艺术更曾是遥不可及,如今家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文化艺术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广平县文化艺术中心圆了自小的一个梦想。他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他备受振奋,他认为,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他感觉自己的新事业有了指路明灯,今后会更有干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