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华北沦陷区的反日文学——重读关永吉《牛》

来源 :宜宾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jjj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华北沦陷区文坛陷入日本控制之中。在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政治文化环境与中国作家的民族认同关系紧张。华北沦陷区“乡土文学”作家代表关永吉,其“乡土文学”作品和理论倡导具有抵抗色彩,不仅展示了作家不止于沉默的积极姿态、反日书写的可能及方式,还呈现了沦陷区文坛多样而复杂的面貌。
其他文献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四号祭祀坑出土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似同属一件铜器。K4yw:244人像呈跪坐姿态,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头发残断,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人像所穿衣物以浮雕形式展现,共有3件,上着外套,下着短裙,短裙上露出另一件服饰的下摆,腰间系带,结袢于腰前。人像身体重心在左肩与双手手掌之间卡槽的位置,表现出强烈的负重感。人像保存状况较好,四肢与身体一体铸造成型,形态逼真,细节丰富,展现出三星堆青铜铸造艺术的高超水
2016年,在成都市区的十一街、羊市街先后出土了一批南宋时期的铭文城砖,通过释读铭文内容可知,它们是在宋宁宗嘉定十年至十一年(1217—1218年),受四川制置使司具体办事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由修城所负责,摊派于成都府下辖的新繁县、郫县、广都县等地砖瓦窑场烧制,并交付成都府城使用的。其动因或与当时金军在西线边境发动的大规模军事入侵有关,是紧急形势下采取的城防措施之一。北宋初年以来,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对地方州县的城墙修筑多持消极态度,但自北宋中期开始,这一情况有了明显改观。文献记录宋代成都的筑城活动共有六
论文对3084位高校学生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效果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线学习自主性差,大学生对线上学习状态满意度低,不同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不佳,不同高校差异不大;大学生的就业担心心理明显,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社会活动参与程度不高;延迟返校对学习效率等方面造成了影响。根据调查结果,论文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对策: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
目的:建立龙生蛭胶囊在血浆中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各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使用Agilent Rapid Resolution HD C18色谱柱(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分别选择正或负离子模式进行多反应监检测扫描(MRM),分析时间正离子模式下6 min,负离子模式下3 min。结果:经方法学验证,各成分
高校为高流量重要场所之一,大流量业务区主要集中在宿舍、教学区、食堂等。对于高校无线网络覆盖,前期形成宏微15M+20M结合的室内外多频组网策略已不能满足当前业务量的增长,特别是学生宿舍等高业务场景负荷居高不下。结合目前高校无线网络现状,探索2.1G 20M+20M融合组网策略,通过频移方式避开RS及RE干扰,验证总结出一套适用于20M+20M的2.1G融合组网方案。
在电子政务加快建设的过程中,"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共享共用等以大数据驱动的政务信息化服务新模式不断形成,电子政务从门户网站到OA系统办公再到移动办公等各种业务支撑系统的应用实现,对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成了电子政务服务的基础保障。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网络信息的安全,本文针对电子政务网络遭受的安全威胁,从恶意程序、安全漏洞以及管理人员安全技
《四川文物》(双月刊)是四川省文物局主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四川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四川文物》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坚持学术性为主,知识性和资料性兼顾的办刊宗旨。自1984年创刊以来,已出版217期,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择一室而居,得闲情逸趣,是很多文人雅士固有的情结。就像诗中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当然更重要的是后面两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很多时候,你择物的标准,即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乡村旅游与乡村转型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贵州省在2009-2018年的10年间,其乡村旅游水平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总体均处于上升状态,但两者间的发展态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009-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乡村转型发展相对滞后;在乡村旅游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上,表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2009-2010年为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011-2015年为高度耦合协调阶段;2016-2018年为极度耦合协调阶段。
目前已有学者借鉴社会学、生态学等理论对绿洲文化进行解读,成果以论文居多。有从生态文明角度聚焦绿洲文化的研究,如范明明、崔延虎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绿洲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漫谈》(三峡论坛,2020年);有基于空间视角对绿洲建筑的研究,如范峻玮的《逐舒适空间而居--新疆南部绿洲民居的周期性转移住居模式研究》(南方建筑,2020);有阐述绿洲走廊历史意义的研究著述,如罗意的《天山北路的农牧交错带及其走廊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