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效果。方法: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康复中是否应用针灸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未应用针灸治疗)与实验组(27例:应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以及简化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
关键词:针灸;中风后遗症;偏瘫
偏瘫属于中风常见后遗症,本病的发生与个体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致脑神经、脑细胞变形死亡,神经功能的损伤极大程度影响了肢体运动能力[1]。本次研究为论证针灸治疗对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27例未应用针灸治疗患者与27例应用针灸治疗患者预后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康复中是否应用针灸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27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15例,女12例,年龄最小为58岁,年龄最大为82岁,中位年龄为(73.22±1.12)岁。对照组27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16例,女11例,年龄最小为57岁,年龄最大为80岁,中位年龄为(73.15±1.11)岁。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验证,P值大于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既往有脑中风病史,且经临床急救诊疗,脱离生命危险。(2)患者半身肢体感觉异常、半身肢体活动受限,Fugl-Meyer量表评分低于50分。排除标准:(1)排除抗拒康复诊疗干预患者。(2)排除不耐受针灸治疗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偏瘫长期卧床产生的弊端,鼓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康复锻炼,以防止局部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护理人员可一侧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具体内容如下: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上下肢大关节、小关节进行被动运动,从而提升大、小关节活动度与灵活性。而后鼓励患者通过牵手、拧绳、脚点地等运动逐渐提升上、下肢肌力,并借助行步工具下地行走,逐渐恢复偏瘫一侧运动能力。
1.4.2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康复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上肢选取肩贞、合谷、外关等穴位,下肢选取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等穴位。先对上述穴位消毒,彻底消毒后毫针针刺,针刺得气后置针20min,隔日针灸一次。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情况,本次研究参考CCS量表判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31分-45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16分-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0分至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参考Fugl-Meyer量表判断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低于50分为严重肢体运动障碍,50-80分重度运动障碍,81分至95分中度运动障碍,95分至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愈好。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软件系统处理相关数据,()表示的数据用t 检验,P值低于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CCS量表明显低于对照组,且Fugl-Meyer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常规治疗方式为康复训练,康复锻炼主要是通过不断刺激躯体感觉感受器或躯体运动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不断刺激神经中枢处于休眠期的细胞,逐渐重建中枢神经功能,单纯依靠康复锻炼患者恢复时间较长[2]。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针刺治疗基于中医经络学说,腧穴为经脉气血汇聚之所,针灸治疗通过对体表腧穴进行刺激,以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与神经系统功能[3]。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CCS量表得分明显降低,Fugl-Meyer量表得分明显升高,由此可见,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选取肩贞、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等手足阳明经腧穴实施针灸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针灸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战玉田.探究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8):82-83.
[2]杨新民.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5):144.
[3]崇菲菲,楊硕,赵开鹏, 等.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8,10(2):67-70.
关键词:针灸;中风后遗症;偏瘫
偏瘫属于中风常见后遗症,本病的发生与个体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致脑神经、脑细胞变形死亡,神经功能的损伤极大程度影响了肢体运动能力[1]。本次研究为论证针灸治疗对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27例未应用针灸治疗患者与27例应用针灸治疗患者预后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康复中是否应用针灸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27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15例,女12例,年龄最小为58岁,年龄最大为82岁,中位年龄为(73.22±1.12)岁。对照组27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16例,女11例,年龄最小为57岁,年龄最大为80岁,中位年龄为(73.15±1.11)岁。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验证,P值大于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既往有脑中风病史,且经临床急救诊疗,脱离生命危险。(2)患者半身肢体感觉异常、半身肢体活动受限,Fugl-Meyer量表评分低于50分。排除标准:(1)排除抗拒康复诊疗干预患者。(2)排除不耐受针灸治疗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偏瘫长期卧床产生的弊端,鼓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康复锻炼,以防止局部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护理人员可一侧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具体内容如下: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上下肢大关节、小关节进行被动运动,从而提升大、小关节活动度与灵活性。而后鼓励患者通过牵手、拧绳、脚点地等运动逐渐提升上、下肢肌力,并借助行步工具下地行走,逐渐恢复偏瘫一侧运动能力。
1.4.2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康复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上肢选取肩贞、合谷、外关等穴位,下肢选取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等穴位。先对上述穴位消毒,彻底消毒后毫针针刺,针刺得气后置针20min,隔日针灸一次。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情况,本次研究参考CCS量表判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31分-45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16分-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0分至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参考Fugl-Meyer量表判断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低于50分为严重肢体运动障碍,50-80分重度运动障碍,81分至95分中度运动障碍,95分至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愈好。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软件系统处理相关数据,()表示的数据用t 检验,P值低于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CCS量表明显低于对照组,且Fugl-Meyer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常规治疗方式为康复训练,康复锻炼主要是通过不断刺激躯体感觉感受器或躯体运动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不断刺激神经中枢处于休眠期的细胞,逐渐重建中枢神经功能,单纯依靠康复锻炼患者恢复时间较长[2]。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针刺治疗基于中医经络学说,腧穴为经脉气血汇聚之所,针灸治疗通过对体表腧穴进行刺激,以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与神经系统功能[3]。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CCS量表得分明显降低,Fugl-Meyer量表得分明显升高,由此可见,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选取肩贞、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等手足阳明经腧穴实施针灸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针灸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战玉田.探究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8):82-83.
[2]杨新民.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5):144.
[3]崇菲菲,楊硕,赵开鹏, 等.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8,10(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