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采取的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阐述其采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实践应用得到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 分流模块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19-02
生物科学专业基本定位属于教学研究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正是秉承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充分利用教学与地方资源结合,得到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分流原指河流分道而流,用在人才培养概念里,主要是指同专业不同的培养方向。模块是指为培养人才设置的载体。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是利用不同载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后,选择不同培养方向进行分流培养。生物科学专业的模块是根据其专业特色而设置的,以科技活动小组的形式而呈现,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的,选择考研和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而形成的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生物科学专业以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学科为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长白山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展开研究,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注重理论教学与科研开发并重,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推动生命科学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内涵的有效方式。以生为本是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信条,而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
因此,建设生物科学专业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是因材施教的载体,是本专业积极探索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基地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利用基地采用分流模块式的培养方法,依照学生的禀赋、潜能和兴趣分流到实践人才培养模块进行分流培养。实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学生发展模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不同模块基地进行实训,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和潜力。
三、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运作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就业需要,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生物科学专业长期致力于培养中等教育生物师资,具有成熟的教育经验。利用生物科学专业的优势,依托长白山资源特色,为学生配备导师给予技术和技能指导,设置从教技能培养、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组培与快繁、药用植物栽培与繁育、经济动物饲养、花卉培育与欣赏、食用菌栽培六个模块。
1.从教技能培养模块
针对生物科學专业学生,采取常规训练(大一、大二学生)与重点培训(大三学生)相结合、分组训练和教师阶段性点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试讲、观摩、点评、比赛等手段来提高学生从教技能。在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三尺讲台不是梦”从教技能大赛、生物绘图比赛、演讲比赛、三笔字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的从教能力得到了展示和锻炼。通过训练,学生无论在讲课技巧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为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奠定了基础。
2.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组培和快繁模块
充分发挥学校坐落在长白山区的地域优势,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实践基地和组织培养实验室,进行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红豆杉、朝鲜崖柏、牛皮杜鹃、短梗杜鹃等植物的组培和快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长白山濒危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和生长习性。
3.药用植物栽培与繁育模块
通化市是著名的医药城,诸多药厂尤其重视从事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药用植物的栽培与繁育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方向的优势。特开设了长白山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特色课程,学生以此课程学习为基础,建立桔梗、刺五加、大株红景天、苦碟子等药用植物的育苗基地,开展辽藳本的无性繁殖实验、苦碟子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穿龙薯蓣物候期调查、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品种特性研究等,不仅培养学生从事田间调查、田间管理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未来就业开辟了新路径。
4.经济动物饲养模块
经济动物饲养是以动物学课程体系为基础,培养学生养殖的实训技能。开展蟾蜍、生态鸡等经济动物养殖,研究人工养殖技术,便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重要经济动物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本地区特种经济动物的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同时蟾蜍、生态鸡等用于学生实验课的教学,节省了实验经费。
5.花卉培育与欣赏模块
充分利用实践基地智能日光温室中已经栽培了凤梨科、红掌、一品红和蝴蝶兰等观赏花卉,并陆续引进新品种,利用组培技术来摸索一些珍稀花卉品种的繁殖方法,并且掌握一些名花的栽培技术。以植物学和花卉园艺栽培学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培育花卉、鉴赏花卉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在花卉的生产、管理、科研和鉴赏等方面打下基础。
6.食用菌栽培模块
把已有食用菌实验室作为食用菌科研中心,在此基础上,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作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以微生物和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为基础,培育的主要品种有香菇、蘑菇、双孢菇、木耳等常用食用菌,培养学生在实践培育过程中掌握每种食用菌的形态、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用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分流考研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发展类型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和科研管理,考研继续深造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模块式培养奠定了学生的科研工作基础,鼓励学生考研,重视思想动员工作,将有意向考研的同学,分流到考研培养班。生物学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很难选择将来的研究方向。作为意义重大、极富发展潜力的生物学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包括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主要的传统学科,同时,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又新兴起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分流考研班级的培养内容包括报考指导、专业课辅导、复试专业课准备以及调剂帮助等。
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及基础条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并为其制定学习计划,开展考研专业课设置,配备指导教师进行理论课辅导。尤其是在复试前根据考取的专业为学生制定教师指导相关课程的实验技能及面试的答题技巧,使学生能顺利通过复试。对于达到国家录取分数但却没被录取的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调剂,帮助搜集一切可用信息,为学生联系可调剂学校,使学生能如愿继续深造。
五、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效果
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采取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升了生物科学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初见成效。模块式人才培养,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近三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余项,且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实验技能、创新创业技能、教师教育技能等比赛,参赛学生近百人,参赛作品百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奖励40余项。每年平均有20%以上的学生考取碩士研究生,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做毕业生质量回访调查的过程中,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满意度非常高,成功就业的毕业生所在教学单位、企事业部门认为本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成绩显著;而考研的毕业生所在学校认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总之,准确的专业定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使生物科学专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但是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继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应该实行更灵活的学分制,修订不同符合分流培养、模块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兴趣及学生特点,组织小班授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既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更要突出优秀人才的个性特点,真正实现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为实现实践性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分流模块式培养方式入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就业考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娘辉,周云龙,张松等. 生物科学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4):8-11.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 分流模块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19-02
生物科学专业基本定位属于教学研究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正是秉承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充分利用教学与地方资源结合,得到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分流原指河流分道而流,用在人才培养概念里,主要是指同专业不同的培养方向。模块是指为培养人才设置的载体。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是利用不同载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后,选择不同培养方向进行分流培养。生物科学专业的模块是根据其专业特色而设置的,以科技活动小组的形式而呈现,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的,选择考研和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而形成的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生物科学专业以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学科为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长白山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展开研究,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注重理论教学与科研开发并重,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推动生命科学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内涵的有效方式。以生为本是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信条,而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
因此,建设生物科学专业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是因材施教的载体,是本专业积极探索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基地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利用基地采用分流模块式的培养方法,依照学生的禀赋、潜能和兴趣分流到实践人才培养模块进行分流培养。实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学生发展模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不同模块基地进行实训,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和潜力。
三、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运作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就业需要,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生物科学专业长期致力于培养中等教育生物师资,具有成熟的教育经验。利用生物科学专业的优势,依托长白山资源特色,为学生配备导师给予技术和技能指导,设置从教技能培养、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组培与快繁、药用植物栽培与繁育、经济动物饲养、花卉培育与欣赏、食用菌栽培六个模块。
1.从教技能培养模块
针对生物科學专业学生,采取常规训练(大一、大二学生)与重点培训(大三学生)相结合、分组训练和教师阶段性点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试讲、观摩、点评、比赛等手段来提高学生从教技能。在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三尺讲台不是梦”从教技能大赛、生物绘图比赛、演讲比赛、三笔字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的从教能力得到了展示和锻炼。通过训练,学生无论在讲课技巧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为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奠定了基础。
2.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组培和快繁模块
充分发挥学校坐落在长白山区的地域优势,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实践基地和组织培养实验室,进行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红豆杉、朝鲜崖柏、牛皮杜鹃、短梗杜鹃等植物的组培和快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长白山濒危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和生长习性。
3.药用植物栽培与繁育模块
通化市是著名的医药城,诸多药厂尤其重视从事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药用植物的栽培与繁育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方向的优势。特开设了长白山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特色课程,学生以此课程学习为基础,建立桔梗、刺五加、大株红景天、苦碟子等药用植物的育苗基地,开展辽藳本的无性繁殖实验、苦碟子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穿龙薯蓣物候期调查、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品种特性研究等,不仅培养学生从事田间调查、田间管理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未来就业开辟了新路径。
4.经济动物饲养模块
经济动物饲养是以动物学课程体系为基础,培养学生养殖的实训技能。开展蟾蜍、生态鸡等经济动物养殖,研究人工养殖技术,便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重要经济动物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本地区特种经济动物的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同时蟾蜍、生态鸡等用于学生实验课的教学,节省了实验经费。
5.花卉培育与欣赏模块
充分利用实践基地智能日光温室中已经栽培了凤梨科、红掌、一品红和蝴蝶兰等观赏花卉,并陆续引进新品种,利用组培技术来摸索一些珍稀花卉品种的繁殖方法,并且掌握一些名花的栽培技术。以植物学和花卉园艺栽培学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培育花卉、鉴赏花卉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在花卉的生产、管理、科研和鉴赏等方面打下基础。
6.食用菌栽培模块
把已有食用菌实验室作为食用菌科研中心,在此基础上,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作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以微生物和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为基础,培育的主要品种有香菇、蘑菇、双孢菇、木耳等常用食用菌,培养学生在实践培育过程中掌握每种食用菌的形态、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用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分流考研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发展类型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和科研管理,考研继续深造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模块式培养奠定了学生的科研工作基础,鼓励学生考研,重视思想动员工作,将有意向考研的同学,分流到考研培养班。生物学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很难选择将来的研究方向。作为意义重大、极富发展潜力的生物学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包括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主要的传统学科,同时,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又新兴起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分流考研班级的培养内容包括报考指导、专业课辅导、复试专业课准备以及调剂帮助等。
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及基础条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并为其制定学习计划,开展考研专业课设置,配备指导教师进行理论课辅导。尤其是在复试前根据考取的专业为学生制定教师指导相关课程的实验技能及面试的答题技巧,使学生能顺利通过复试。对于达到国家录取分数但却没被录取的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调剂,帮助搜集一切可用信息,为学生联系可调剂学校,使学生能如愿继续深造。
五、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效果
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采取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升了生物科学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初见成效。模块式人才培养,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近三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余项,且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实验技能、创新创业技能、教师教育技能等比赛,参赛学生近百人,参赛作品百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奖励40余项。每年平均有20%以上的学生考取碩士研究生,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做毕业生质量回访调查的过程中,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满意度非常高,成功就业的毕业生所在教学单位、企事业部门认为本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成绩显著;而考研的毕业生所在学校认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总之,准确的专业定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使生物科学专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但是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继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应该实行更灵活的学分制,修订不同符合分流培养、模块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兴趣及学生特点,组织小班授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既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更要突出优秀人才的个性特点,真正实现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为实现实践性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分流模块式培养方式入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就业考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娘辉,周云龙,张松等. 生物科学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