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马来西亚号称史上最激烈的大选引起不小关注,很多媒体同仁前去观战观察,我没赶上这趟热闹,倒是在月末去了婆罗洲北部的沙巴。美国女作家安琪·凯斯的《风下之乡》,描绘的就是马来西亚沙巴洲的景象。沙巴是一块福地,虽然这里处于台风带,却从来没有遭遇过台风海啸的肆虐,“风下之乡”由此得名。我最早认识沙巴,是通过山打根这个位于婆罗洲北部的小城,沙巴洲曾经的首府。日本电影《忘乡》正是以山打根为背景,近年龙应台的畅销书《大江大海1949》里描述的山打根战俘营更是揭开了这个小城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过往,它们一起,构成我对山打根所有的想象。
有人说,喜欢一座城,多是因为这座城里有着喜欢的人。而我向往一座城,多是因为这座城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所以,纵然得知二战时的战俘营遗址如今只剩下了一座纪念碑,我还是一路风尘不惜耗费6个多小时车程从亚庇赶往凭吊。与首府亚庇的繁华热闹相比,山打根落寂冷清得多,这里没有可以潜水的各种海岛、没有名目繁多的时令海鲜,没有趋之若鹜的游人。有的,只是历史的尘埃。
龙应台在书中呈现过当时俘虏营的很多细节,她走访了很多幸存者,澳大利亚兵比尔、从南京送去的国军俘虏利瓦伊恂、台籍监视员柯景星和蔡新宗(两人战后被判十年)。战争中的“罪与罚”,是下命令的上级该负全责,或是执行的下级需要负其独立“人道”责任?这到现在都是一个复杂难解也尚无答案的伦理难题。台籍监视员听命于上司,他们接受的军训第一课就是互打耳光,揍俘虏甚至屠杀俘虏是他们的职责,当然其中有的也保护过国军战俘,比如台籍监视员蔡新宗,就暗暗帮助卓还来领事的夫人和孩子。书中特别提到民国驻山打根的年轻领事卓还来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巴黎大学政治学博士,日本人赏识敬重他,邀他往南京做官,被断然拒绝,1944年被日军秘密杀害,骸骨只剩几块,好像运回了南京,不知葬在哪里。
当天的司机向导是一个华人,听说要去看纪念碑还有些奇怪,因为那里根本算不上景点。纪念碑孤零零的,大概也少人凭吊,这段历史仿若尘埃。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就是一片片墓地了,不知是否植被丰富的缘故,一路被蚊虫侵扰包围。这片山坡大部分是典型的华人墓碑,偶尔在墓前能看到后人祭祀过的菊花,还有少量是日本人的,他们活着的时候或者是不共戴天的对手,往生后却在异国的土地上做了邻居,造化如斯,真难逆料。东南亚凡有华人的地方,墓地往往能读出很多信息。很多华人坟场整个山头都朝着祖国的方向,不知埋葬着多少辛酸悲惨的移民血泪。在马来西亚,华人是第二大族群,因为重视母语教育,大多华人都会讲中文。在沙巴,华人掌握着经济命脉,最有钱的是华人,而华人中最有钱的据说是福建人。这让我想起一个福建人黄乃裳,读他的历史就会知道早期华人的移民方式。黄乃裳是1895年公车上书的举人之一,后来参加康梁维新的各种活动,因为事败而流亡海外。到了新加坡,有机会结识了当时统治沙捞越的沙捞越王,沙捞越王当时有大片的丛林要开垦,黄乃裳回到福州,召集了1600个基督徒,从福州移民到丛林深处。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深处,这帮基督徒在拉旺江江边上岸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河边举行了一个祈祷会,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镜头,一定意义上是另一个版本的五月花,可惜没有人拍成电影。现在在街边问华人他们的历史,很多已经不知道了。
梁文道先生曾讲到,不同于中原中国的海洋中国,我们自居为华文世界的所谓主流,这个中心,是从北京、南京这个角度从北向南看。即使再往南,也看不到马来,看不到新加坡,而海洋中国却展示了中国的另一种可能。宏大的历史叙述永远包不进所有的细节,多少人物、故事被忽略掉了。然而,正是诸多细节让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生动起来,甚至让我们变得比自己所知道的更加复杂。
有人说,喜欢一座城,多是因为这座城里有着喜欢的人。而我向往一座城,多是因为这座城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所以,纵然得知二战时的战俘营遗址如今只剩下了一座纪念碑,我还是一路风尘不惜耗费6个多小时车程从亚庇赶往凭吊。与首府亚庇的繁华热闹相比,山打根落寂冷清得多,这里没有可以潜水的各种海岛、没有名目繁多的时令海鲜,没有趋之若鹜的游人。有的,只是历史的尘埃。
龙应台在书中呈现过当时俘虏营的很多细节,她走访了很多幸存者,澳大利亚兵比尔、从南京送去的国军俘虏利瓦伊恂、台籍监视员柯景星和蔡新宗(两人战后被判十年)。战争中的“罪与罚”,是下命令的上级该负全责,或是执行的下级需要负其独立“人道”责任?这到现在都是一个复杂难解也尚无答案的伦理难题。台籍监视员听命于上司,他们接受的军训第一课就是互打耳光,揍俘虏甚至屠杀俘虏是他们的职责,当然其中有的也保护过国军战俘,比如台籍监视员蔡新宗,就暗暗帮助卓还来领事的夫人和孩子。书中特别提到民国驻山打根的年轻领事卓还来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巴黎大学政治学博士,日本人赏识敬重他,邀他往南京做官,被断然拒绝,1944年被日军秘密杀害,骸骨只剩几块,好像运回了南京,不知葬在哪里。
当天的司机向导是一个华人,听说要去看纪念碑还有些奇怪,因为那里根本算不上景点。纪念碑孤零零的,大概也少人凭吊,这段历史仿若尘埃。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就是一片片墓地了,不知是否植被丰富的缘故,一路被蚊虫侵扰包围。这片山坡大部分是典型的华人墓碑,偶尔在墓前能看到后人祭祀过的菊花,还有少量是日本人的,他们活着的时候或者是不共戴天的对手,往生后却在异国的土地上做了邻居,造化如斯,真难逆料。东南亚凡有华人的地方,墓地往往能读出很多信息。很多华人坟场整个山头都朝着祖国的方向,不知埋葬着多少辛酸悲惨的移民血泪。在马来西亚,华人是第二大族群,因为重视母语教育,大多华人都会讲中文。在沙巴,华人掌握着经济命脉,最有钱的是华人,而华人中最有钱的据说是福建人。这让我想起一个福建人黄乃裳,读他的历史就会知道早期华人的移民方式。黄乃裳是1895年公车上书的举人之一,后来参加康梁维新的各种活动,因为事败而流亡海外。到了新加坡,有机会结识了当时统治沙捞越的沙捞越王,沙捞越王当时有大片的丛林要开垦,黄乃裳回到福州,召集了1600个基督徒,从福州移民到丛林深处。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深处,这帮基督徒在拉旺江江边上岸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河边举行了一个祈祷会,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镜头,一定意义上是另一个版本的五月花,可惜没有人拍成电影。现在在街边问华人他们的历史,很多已经不知道了。
梁文道先生曾讲到,不同于中原中国的海洋中国,我们自居为华文世界的所谓主流,这个中心,是从北京、南京这个角度从北向南看。即使再往南,也看不到马来,看不到新加坡,而海洋中国却展示了中国的另一种可能。宏大的历史叙述永远包不进所有的细节,多少人物、故事被忽略掉了。然而,正是诸多细节让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生动起来,甚至让我们变得比自己所知道的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