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十年,高校主要靠贷款支撑着扩招。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高校举债重,涉及面广,政府投入少,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如何还清贷款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高校贷款成因、贷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中央和地方政府帮助高校还贷的责任、加强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控制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高校贷款;还贷能力;政府帮助;多方筹资
高校因扩招贷款始于1999年,近年来高校贷款膨胀速度快、数量大、涉及范围广,高校扩招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当前高校贷款问题是教育界、经济学界、法学界和各级政府密切关注的热点。正确认识高校贷款是高校教职工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急切盼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贷款成因与数量分析
根据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从1999年起进行高校扩招。面对高校可容纳人数和扩招人数的巨大差异,各高校需要在人、财、物上扩大现有学校的规模;面对严重的资金不足,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投人无法满足的前提下,大多数高校采取了贷款方式以解决燃眉之急。
2007年7月,全国政协在对重庆、湖北等省高校贷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透露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左右。另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总额200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重庆23所公办高校贷款就有60亿元之多(不包括建筑方垫支的工程款和已经竣工尚拖欠的工程款)。巨额贷款多数用于扩张校园地盘,新建学生宿舍、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截至2006年,中国高校学校占地面积从1998年的112万亩增加到212万亩。教学用房从1.2亿平方米增加到2.7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617亿元增加到1424亿元。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其它原因,使得在整个高校扩招过程中,政府只是给予诸如允许高校扩招、允许适当地提高学费等政策,而并没有提供与高校扩招规模相适应的教育经费,甚至没有做到《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扩招后,我国对高校的投入大约增加了5000亿元,而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来说,政府的事业经费拔入连维持其正常运转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满足扩招带来的庞大的基建支出。在整个扩招过程中,无论是学费还是政府投入,对急剧扩大的高校规模来说都只是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迅速扩建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运动场所这些动辄上亿元基建的需要,高校便产生了严重的资金困难。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法》和《教育法》又明文规定,高校不得通过提高学费等盈利途径来解决资金上的困难,这就使得高校陷入了两难的困惑之中。于是,向银行贷款便成了解决资金问题的无奈选择。
二、高校贷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到2008年,高校招生人数从108万扩张到了599万,2008年是1998年的5.5倍,在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截至2008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的人才,使我国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一步。
扩招不仅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圆了几代人的大学梦。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使高校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同时,加快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可以说高校贷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的自生能力偿还贷款本金几乎不可能
随着还款期限的到来,每所学校都面临偿还本金的困难和尴尬。高校财务收入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财政按招生人数的事业经费拨款,一方面是学生学费和住宿费收入。以重庆某高校为例,贷款6亿余元,每年千方百计想法归还贷款利息(每年学费收入及利息支付如下表)。
地方财政拨款仅够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2006、2007年支付贷款利息已占学费收入的40%,加之校舍的维护,运转、设备的更新以及贷款利息的支付都只能靠学费收入来解决(住宿费收入要抽出部分用于补贴学生食堂),故此归还贷款本金无力支付。每年的5-7月是高校青黄不接的季节,全体教职工迫切盼望新学年的到来。每当早期贷款到期,学校就用新建的建筑作抵押,再向银行贷款。这就形成了扩招——贷款——再扩招——再贷款的恶性循环,导致高校无法偿还贷款本金。
四、各级政府拨款是归还高校贷款的主要渠道
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学费不能提高,在这种情況下,为了满足高校扩招的需要,向银行贷款便成了高校的唯一选择。2007年至2009年是偿债的高峰期,银行催还贷款使高校度日如年。同时,高校规模开始趋向稳定,学费收入增长的空间变小,再加上贷款利息的节节攀高,导致高校全额归还贷款利息都成了困难。可以说,所有这些因素中,最根本的还在于政府对高校投入不足。
1.西部地方财政应严格按国家规定,按财政收入比例提高对高校教育投入,帮助高校偿贷。特别是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管理以来,原隶属各部委的直属高校,其经费拨入经费数量明显减少。如重庆某高校,从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的前五年,所属部委每年拨付基本建设专项款450万元,隶属重庆市拨款后,无基本建设专项款。原因是:隶属地方财政管理的学校多,地方财力增长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地方财政管理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增加的速度,加之地方财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高校事业经费的投入,西部地区财政多数是吃饭财政,对高校投入普遍有限。但是随着地方财力的逐步增强,高校教育投入的比例也应随着财力的增长而提高,各级政府应尽量帮助高校减轻还贷负担。
2.正确对待高校贷款。高校贷款是因扩招而产生,中央财政应帮助下放到地方的高校还贷。每年中央财政应追加高校基本建设拨款,减轻贷款学校的沉重负担。从全国2500亿元贷款与高校总资产增长到5000亿元相比较,扣除政府投资500亿元,还有2000亿元源于高校自筹和社会募集。从大局看国家即便是归还了2500亿元,有2000亿元是不需要国家归还的款项。况且以社会效益为首要任务的教育事业信贷资金,不能以眼前直接受益为目标。高校贷款投资回收期长,是高校贷款的主要特征,发展高等教育是使我国成为教育强国的长远战略。因此,国家财力应该向教育倾斜,政府应提高学生生均拨款额度,使大学尽早摆脱贷款的困扰,专心办学。
3.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严密监控高校贷款的使用和偿还。高校基本建设在投入、产出上不计算成本和投资回收期,不计较使用率的高低,这是高校的通病。有的建筑物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显示排场而已。加之在征地、施工、设备配置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使高校贷款资金在监管方面,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对的真空地带。特别是那些由部属院校转为地方院校的高校,在贷款资金监管上的脱节现象尤为突出。人们普遍认为,高校贷款是学校的自身行为而与政府无关,其实不然。高校归还贷款的能力只有靠中央和地方政府,否则公有高校将面临破产的危险。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强高校贷款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审查制度,严格审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第二,坚持贷款使用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减少跑冒滴漏。第三,严格监督学校收支情况,监督学校挤出经费按时归还贷款利息。在学校收入允许的条件下作出归还贷款本金的计划。
五、以土地置换、政府贴息方式偿还贷款及贷款利息
重庆高校在解决资金瓶颈时采取了多种方式筹集资金:(1)整合资源。扩招过程中采取了优化整合资源的方式,解决土地、资金来源。将办学能力薄弱的职业专科学校整合于教学、科研能力强大的高校,使闲置资产盘活,减少高校贷款。重庆交通大学兼并重庆交通技工学校、重庆河运学校,就是用该种方式解决了资金难题的范例。(2)土地置换。重庆钢铁专科学校与重庆石油专科学校合并成立重庆科技学院后,利用原钢专和油专两校校舍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土地置换方式满足了新建校区建设资金需要。(3)减免部分税费。重庆市政府采取减免高校土地使用费、城建配套费等政策优惠措施降低了高校税费支出。(4)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校贷款采取贴息和低息的办法降低高校负债。
另外,各知名高校通过校友的捐助、企业的赞助、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开发新技术以及科技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募集资金,以解决部分校合建设和设备添置资金,是解决目前资金困难的好方法。
关键词:高校贷款;还贷能力;政府帮助;多方筹资
高校因扩招贷款始于1999年,近年来高校贷款膨胀速度快、数量大、涉及范围广,高校扩招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当前高校贷款问题是教育界、经济学界、法学界和各级政府密切关注的热点。正确认识高校贷款是高校教职工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急切盼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贷款成因与数量分析
根据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从1999年起进行高校扩招。面对高校可容纳人数和扩招人数的巨大差异,各高校需要在人、财、物上扩大现有学校的规模;面对严重的资金不足,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投人无法满足的前提下,大多数高校采取了贷款方式以解决燃眉之急。
2007年7月,全国政协在对重庆、湖北等省高校贷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透露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左右。另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总额200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重庆23所公办高校贷款就有60亿元之多(不包括建筑方垫支的工程款和已经竣工尚拖欠的工程款)。巨额贷款多数用于扩张校园地盘,新建学生宿舍、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截至2006年,中国高校学校占地面积从1998年的112万亩增加到212万亩。教学用房从1.2亿平方米增加到2.7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617亿元增加到1424亿元。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其它原因,使得在整个高校扩招过程中,政府只是给予诸如允许高校扩招、允许适当地提高学费等政策,而并没有提供与高校扩招规模相适应的教育经费,甚至没有做到《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扩招后,我国对高校的投入大约增加了5000亿元,而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来说,政府的事业经费拔入连维持其正常运转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满足扩招带来的庞大的基建支出。在整个扩招过程中,无论是学费还是政府投入,对急剧扩大的高校规模来说都只是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迅速扩建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运动场所这些动辄上亿元基建的需要,高校便产生了严重的资金困难。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法》和《教育法》又明文规定,高校不得通过提高学费等盈利途径来解决资金上的困难,这就使得高校陷入了两难的困惑之中。于是,向银行贷款便成了解决资金问题的无奈选择。
二、高校贷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到2008年,高校招生人数从108万扩张到了599万,2008年是1998年的5.5倍,在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截至2008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的人才,使我国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一步。
扩招不仅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圆了几代人的大学梦。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使高校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同时,加快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可以说高校贷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的自生能力偿还贷款本金几乎不可能
随着还款期限的到来,每所学校都面临偿还本金的困难和尴尬。高校财务收入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财政按招生人数的事业经费拨款,一方面是学生学费和住宿费收入。以重庆某高校为例,贷款6亿余元,每年千方百计想法归还贷款利息(每年学费收入及利息支付如下表)。
地方财政拨款仅够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2006、2007年支付贷款利息已占学费收入的40%,加之校舍的维护,运转、设备的更新以及贷款利息的支付都只能靠学费收入来解决(住宿费收入要抽出部分用于补贴学生食堂),故此归还贷款本金无力支付。每年的5-7月是高校青黄不接的季节,全体教职工迫切盼望新学年的到来。每当早期贷款到期,学校就用新建的建筑作抵押,再向银行贷款。这就形成了扩招——贷款——再扩招——再贷款的恶性循环,导致高校无法偿还贷款本金。
四、各级政府拨款是归还高校贷款的主要渠道
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学费不能提高,在这种情況下,为了满足高校扩招的需要,向银行贷款便成了高校的唯一选择。2007年至2009年是偿债的高峰期,银行催还贷款使高校度日如年。同时,高校规模开始趋向稳定,学费收入增长的空间变小,再加上贷款利息的节节攀高,导致高校全额归还贷款利息都成了困难。可以说,所有这些因素中,最根本的还在于政府对高校投入不足。
1.西部地方财政应严格按国家规定,按财政收入比例提高对高校教育投入,帮助高校偿贷。特别是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管理以来,原隶属各部委的直属高校,其经费拨入经费数量明显减少。如重庆某高校,从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的前五年,所属部委每年拨付基本建设专项款450万元,隶属重庆市拨款后,无基本建设专项款。原因是:隶属地方财政管理的学校多,地方财力增长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地方财政管理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增加的速度,加之地方财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高校事业经费的投入,西部地区财政多数是吃饭财政,对高校投入普遍有限。但是随着地方财力的逐步增强,高校教育投入的比例也应随着财力的增长而提高,各级政府应尽量帮助高校减轻还贷负担。
2.正确对待高校贷款。高校贷款是因扩招而产生,中央财政应帮助下放到地方的高校还贷。每年中央财政应追加高校基本建设拨款,减轻贷款学校的沉重负担。从全国2500亿元贷款与高校总资产增长到5000亿元相比较,扣除政府投资500亿元,还有2000亿元源于高校自筹和社会募集。从大局看国家即便是归还了2500亿元,有2000亿元是不需要国家归还的款项。况且以社会效益为首要任务的教育事业信贷资金,不能以眼前直接受益为目标。高校贷款投资回收期长,是高校贷款的主要特征,发展高等教育是使我国成为教育强国的长远战略。因此,国家财力应该向教育倾斜,政府应提高学生生均拨款额度,使大学尽早摆脱贷款的困扰,专心办学。
3.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严密监控高校贷款的使用和偿还。高校基本建设在投入、产出上不计算成本和投资回收期,不计较使用率的高低,这是高校的通病。有的建筑物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显示排场而已。加之在征地、施工、设备配置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使高校贷款资金在监管方面,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对的真空地带。特别是那些由部属院校转为地方院校的高校,在贷款资金监管上的脱节现象尤为突出。人们普遍认为,高校贷款是学校的自身行为而与政府无关,其实不然。高校归还贷款的能力只有靠中央和地方政府,否则公有高校将面临破产的危险。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强高校贷款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审查制度,严格审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第二,坚持贷款使用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减少跑冒滴漏。第三,严格监督学校收支情况,监督学校挤出经费按时归还贷款利息。在学校收入允许的条件下作出归还贷款本金的计划。
五、以土地置换、政府贴息方式偿还贷款及贷款利息
重庆高校在解决资金瓶颈时采取了多种方式筹集资金:(1)整合资源。扩招过程中采取了优化整合资源的方式,解决土地、资金来源。将办学能力薄弱的职业专科学校整合于教学、科研能力强大的高校,使闲置资产盘活,减少高校贷款。重庆交通大学兼并重庆交通技工学校、重庆河运学校,就是用该种方式解决了资金难题的范例。(2)土地置换。重庆钢铁专科学校与重庆石油专科学校合并成立重庆科技学院后,利用原钢专和油专两校校舍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土地置换方式满足了新建校区建设资金需要。(3)减免部分税费。重庆市政府采取减免高校土地使用费、城建配套费等政策优惠措施降低了高校税费支出。(4)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校贷款采取贴息和低息的办法降低高校负债。
另外,各知名高校通过校友的捐助、企业的赞助、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开发新技术以及科技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募集资金,以解决部分校合建设和设备添置资金,是解决目前资金困难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