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医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患关系直接涉及百姓生命健康,因此它成为了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关系之一。医务工作是高尚的职业,医务工作者其实肩负着比其他职业更加沉重的社会责任。因此,医德建设也应该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现在的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患者,特别是大医院,更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患者从背景到性格千差万别,怎样做到个个都似亲人?这需要多么大的慈爱和耐心?
中国医圣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
此语发愿之深,寄望之切,确实应成为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许多医学专业院校在新生入学时都要举行入行宣誓仪式,并把医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辛苦与劳累;选择了协和,就选择了奉献和牺牲。”这是协和人饱含多少“艰难和辛苦”而又多少“欣慰和甜蜜”的坚定回答。下文记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点滴故事,冀望读者更直观了解“协和精神”,并促使这种精神在社会发扬光大。
通过几代协和人的不懈努力,“协和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至今仍激励着每一位协和人。北京协和医院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同时在这里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德高望重的医学人才,如医学泰斗张孝骞、“妇女保护神”林巧稚、外科专家曾宪九、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方圻等,都成为了毕生奉献医学事业,用自己不择夙夜为患者服务的实际行动,努力开创和践行“协和精神”的典范。今天的协和人,继承了医学前辈的光荣品质,为“协和精神”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协和的医生每天要面对那么多患者,对患者个个动情,例例悲悯,能做到吗?协和人把“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患者得离苦”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这种奉献精神不仅是“协和精神”的闪光内核,也是“协和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不竭源泉。协和的医护人员多年来就是用自己对患者春风般的温暖,春雨般关爱,点点滴滴的情谊,践行了他们不朽的誓言。
常常梦里惊醒
在患者拥挤的协和医院,医生就像永不停步的运动员,在病案和患者中间朝夕奔忙。在接诊时,医生们闹中取静,安神定志,一丝不苟地为每一名患者珍问病情,从不放过半点疑问。一名医生每天要接诊或寻访数十名患者,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消耗,一天下来,已是疲惫不堪。但医生往往正在吃饭,一声呼叫就得放下筷子,立即跑到病房患者身边查看病情或参加抢救,直到病人转危为安。
外科一台手术也许从早晨做到下午,甚至到夜晚,哪一顿饭是午饭,哪一顿是晚饭,无法说清楚。然而,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协和医生最大的累还是心理压力。患者的病情不稳,医生就坐不稳。有一位外科医生说,他常常在梦里惊醒,担心患者有什么事情。于是,电话打到医院向值班医生询问:手术后的病人怎么样?只有得到肯定的回答,他才能安睡。这种“不踏实感”是许多协和医生共同的体验。
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
协和前辈林巧稚曾说:“患者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看病人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不要凭医学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而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病人。”一名年轻的实习医生为住院病人做检查,一下子就把盖在病人身上的单子掀开。协和的老师马上批评说:“这样做暴露太多,你应该一点一点地打开,别让病人感到难堪。”
一位女青年讲述了她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做剖腹产手术的经历。她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时,心里特别紧张,但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努力寻找话题转移我的注意力,缓解我的紧张情绪。当一名医生知道我喜欢京剧时,便在一旁轻声哼起了京剧唱段。我的紧张感和恐惧感顿时烟消云散了。”的确,在协和医生的眼里,没有单纯的疾病,只有充满痛痒冷暖和喜怒哀乐的病人。
在协和医院奉行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护士们在做好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之外,更注重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从心理上关爱患者。
住在重症监护室的一些病人,由于语言障碍,不能自由表达。协和的护士们就发明了一个办法:制作生动形象的小卡片,上面写着“疼”“痒”“冷”“热”“渴”等字,拿给病人看。从病人的表情、手势中,护士们就可以做出判断,为病人提供周到服务。
还有很多昏迷不醒的重病人,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护士们仍像对待正常人那样,每天柔声细语地跟他们说上几句。她们坚信:这种沟通也许会创造奇迹。
一位患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每天需要做8次吸痰护理,否则极易发生肺部感染。为此,护士们每隔3小时就为病人拍一次背,每次200下,拍完背才能吸痰。一天下来,光为他拍背就是1600次。就是这样的高强度护理,护士们坚持了近两年。这位患者,在没有应用任何抗菌素的情况下,从未发生过一次肺部感染和褥疮。可以想见,年轻的护士用柔嫩的双手,两年时间为一位病人拍背达上百万下,这需要怎样的献身精神?
病人不幸在医院去世是常有的事。协和人提出:对死者的尊重,不仅是对死者怀念,更是对生者的慰藉。因此,每一位死者在病房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处理。护士们会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认真、细致地擦拭身体、填塞伤口、堵口鼻、堵肛门等。一位护士长从自己母亲去世时某医院用“旧绷带”包裹伤口的心理刺激中悟出:这是死者的最后一点尊严,为什么我们还要吝啬一点点纱布呢?从此,协和医院规定,为死者裹伤全部用崭新的绷带。
无形的鞭子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协和前辈张孝骞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也深深地烙在一代又一代协和人的心里。协和医院的院训是“严谨、求精、勤奋、奉献”,“严”字当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教育也是“严”字贯穿,“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严肃的态度”。
严谨的精神源于协和人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在协和人看来,医学是事关生命的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次接诊、每一台手术都是科学链条的一环,都认真对待,严格诊治。来协和学习的医护人员常被该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感染,深入浅出的学术讲座、严肃认真的会诊讨论、近乎苛刻的科研成果评审,几乎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像海绵吸水那样汲取知识。丰厚的积累造就了协和人的超前意识和国际眼光,他们时刻关注着世界医学的前沿阵地,敏锐地捕捉着最新医学动态,学习,吸收,研究,创新。一位医生说:在协和,总感觉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催促自己前进。
协和医院的“严”,从书写病历中也略见一斑。医院要求住院病历必须字迹工整,用词准确,言之有物,记载翔实,叙述清楚,分析恰当,这既是病史的记录,又是鲜活的教材。据了解,从1921年至今,协和病案室里完好保存数百万份病历,被誉为“协和三宝”之一。其质量之高、内容之精、收藏年代之久,在国内外堪称典范。
孜孜不倦的追求结出了累累硕果,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开拓出不计其数的创新成果,许多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级成果奖的数量一直居于全国医院前列。
协和不是孤岛
协和不是封闭的孤岛,社会上拜金思想,不可能没有熏染这里。医护人员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学从事安适、高薪职业,协和人并非没有羡慕,协和医院也不是人人都能保持操守。但是,在“协和精神”这种强大正能量的熏陶激励下,绝大多数协和人都保持着对医学事业的高度忠诚,对为广大患者解除疾苦高度热忱,使“协和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正如协和医院原副院长李学旺的坚定回答:“绝大多数协和人把医学当作自己终身的唯一的事业。他们知道,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辛苦与劳累;选择了协和,就选择了奉献和牺牲!”
辛苦和劳累,换来的是无数患者的病痛解除与生活幸福;奉献和牺牲,换来的是多少家庭的欢天喜地与感激之情。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协和人内心深处的峻洁崇高与无比甜蜜!
中国医圣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
此语发愿之深,寄望之切,确实应成为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许多医学专业院校在新生入学时都要举行入行宣誓仪式,并把医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辛苦与劳累;选择了协和,就选择了奉献和牺牲。”这是协和人饱含多少“艰难和辛苦”而又多少“欣慰和甜蜜”的坚定回答。下文记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点滴故事,冀望读者更直观了解“协和精神”,并促使这种精神在社会发扬光大。
通过几代协和人的不懈努力,“协和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至今仍激励着每一位协和人。北京协和医院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同时在这里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德高望重的医学人才,如医学泰斗张孝骞、“妇女保护神”林巧稚、外科专家曾宪九、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方圻等,都成为了毕生奉献医学事业,用自己不择夙夜为患者服务的实际行动,努力开创和践行“协和精神”的典范。今天的协和人,继承了医学前辈的光荣品质,为“协和精神”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协和的医生每天要面对那么多患者,对患者个个动情,例例悲悯,能做到吗?协和人把“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患者得离苦”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这种奉献精神不仅是“协和精神”的闪光内核,也是“协和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不竭源泉。协和的医护人员多年来就是用自己对患者春风般的温暖,春雨般关爱,点点滴滴的情谊,践行了他们不朽的誓言。
常常梦里惊醒
在患者拥挤的协和医院,医生就像永不停步的运动员,在病案和患者中间朝夕奔忙。在接诊时,医生们闹中取静,安神定志,一丝不苟地为每一名患者珍问病情,从不放过半点疑问。一名医生每天要接诊或寻访数十名患者,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消耗,一天下来,已是疲惫不堪。但医生往往正在吃饭,一声呼叫就得放下筷子,立即跑到病房患者身边查看病情或参加抢救,直到病人转危为安。
外科一台手术也许从早晨做到下午,甚至到夜晚,哪一顿饭是午饭,哪一顿是晚饭,无法说清楚。然而,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协和医生最大的累还是心理压力。患者的病情不稳,医生就坐不稳。有一位外科医生说,他常常在梦里惊醒,担心患者有什么事情。于是,电话打到医院向值班医生询问:手术后的病人怎么样?只有得到肯定的回答,他才能安睡。这种“不踏实感”是许多协和医生共同的体验。
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
协和前辈林巧稚曾说:“患者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看病人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不要凭医学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而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病人。”一名年轻的实习医生为住院病人做检查,一下子就把盖在病人身上的单子掀开。协和的老师马上批评说:“这样做暴露太多,你应该一点一点地打开,别让病人感到难堪。”
一位女青年讲述了她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做剖腹产手术的经历。她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时,心里特别紧张,但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努力寻找话题转移我的注意力,缓解我的紧张情绪。当一名医生知道我喜欢京剧时,便在一旁轻声哼起了京剧唱段。我的紧张感和恐惧感顿时烟消云散了。”的确,在协和医生的眼里,没有单纯的疾病,只有充满痛痒冷暖和喜怒哀乐的病人。
在协和医院奉行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护士们在做好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之外,更注重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从心理上关爱患者。
住在重症监护室的一些病人,由于语言障碍,不能自由表达。协和的护士们就发明了一个办法:制作生动形象的小卡片,上面写着“疼”“痒”“冷”“热”“渴”等字,拿给病人看。从病人的表情、手势中,护士们就可以做出判断,为病人提供周到服务。
还有很多昏迷不醒的重病人,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护士们仍像对待正常人那样,每天柔声细语地跟他们说上几句。她们坚信:这种沟通也许会创造奇迹。
一位患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每天需要做8次吸痰护理,否则极易发生肺部感染。为此,护士们每隔3小时就为病人拍一次背,每次200下,拍完背才能吸痰。一天下来,光为他拍背就是1600次。就是这样的高强度护理,护士们坚持了近两年。这位患者,在没有应用任何抗菌素的情况下,从未发生过一次肺部感染和褥疮。可以想见,年轻的护士用柔嫩的双手,两年时间为一位病人拍背达上百万下,这需要怎样的献身精神?
病人不幸在医院去世是常有的事。协和人提出:对死者的尊重,不仅是对死者怀念,更是对生者的慰藉。因此,每一位死者在病房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处理。护士们会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认真、细致地擦拭身体、填塞伤口、堵口鼻、堵肛门等。一位护士长从自己母亲去世时某医院用“旧绷带”包裹伤口的心理刺激中悟出:这是死者的最后一点尊严,为什么我们还要吝啬一点点纱布呢?从此,协和医院规定,为死者裹伤全部用崭新的绷带。
无形的鞭子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协和前辈张孝骞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也深深地烙在一代又一代协和人的心里。协和医院的院训是“严谨、求精、勤奋、奉献”,“严”字当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教育也是“严”字贯穿,“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严肃的态度”。
严谨的精神源于协和人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在协和人看来,医学是事关生命的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次接诊、每一台手术都是科学链条的一环,都认真对待,严格诊治。来协和学习的医护人员常被该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感染,深入浅出的学术讲座、严肃认真的会诊讨论、近乎苛刻的科研成果评审,几乎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像海绵吸水那样汲取知识。丰厚的积累造就了协和人的超前意识和国际眼光,他们时刻关注着世界医学的前沿阵地,敏锐地捕捉着最新医学动态,学习,吸收,研究,创新。一位医生说:在协和,总感觉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催促自己前进。
协和医院的“严”,从书写病历中也略见一斑。医院要求住院病历必须字迹工整,用词准确,言之有物,记载翔实,叙述清楚,分析恰当,这既是病史的记录,又是鲜活的教材。据了解,从1921年至今,协和病案室里完好保存数百万份病历,被誉为“协和三宝”之一。其质量之高、内容之精、收藏年代之久,在国内外堪称典范。
孜孜不倦的追求结出了累累硕果,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开拓出不计其数的创新成果,许多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级成果奖的数量一直居于全国医院前列。
协和不是孤岛
协和不是封闭的孤岛,社会上拜金思想,不可能没有熏染这里。医护人员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学从事安适、高薪职业,协和人并非没有羡慕,协和医院也不是人人都能保持操守。但是,在“协和精神”这种强大正能量的熏陶激励下,绝大多数协和人都保持着对医学事业的高度忠诚,对为广大患者解除疾苦高度热忱,使“协和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正如协和医院原副院长李学旺的坚定回答:“绝大多数协和人把医学当作自己终身的唯一的事业。他们知道,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辛苦与劳累;选择了协和,就选择了奉献和牺牲!”
辛苦和劳累,换来的是无数患者的病痛解除与生活幸福;奉献和牺牲,换来的是多少家庭的欢天喜地与感激之情。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协和人内心深处的峻洁崇高与无比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