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习语在结构、语义、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翻译出特定语境下习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重视语义翻译以求达到语义等值,更要重视语用翻译使译文在译语读者心中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效果,以达到语用等值。
关键词: 习语翻译 语用等值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是习语。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元性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习语作为语言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吸引了很多汉英翻译者的兴趣。由于习语自身在结构、意思、修辞、内涵等方面的特点,习语的翻译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描述英语习语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二、习语的定义及其特点
1.定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汉语当中的习语,就其广义而论,包括成语(Phrases)、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歇后语(Literary quotation)、俚语(Slangs)等。英语的习语在广义上不但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和谚语(Proverbs),并且也包括一部分俚语(Slangs)(张培基,1979:1-2)。
2.习语特点
(1)结构。习语通常有比较固定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rain cats and dogs不能变为rain dogs and cats。而且,习语的结构往往并不符合语法规范,比如by and large,the world and his friend,put paid to等(Mona Baker,2000:65)。
(2)语义。习语的意思并不是每个组成部分的相加,换言之,习语往往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Chitra Fernando,1996:3)。a green thumb与“绿色”和“拇指”毫无关系,而是表示某人在种花、种菜方面很有能力。All thumbs也不是“所有拇指”的意思,而是形容某人笨手笨脚的。
(3)修辞。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大部分的习语都是利用恰当比喻的形象化语言(张培基,1979:20)。Crocodile tears用鳄鱼的眼泪来比喻假慈悲。除了运用比喻,习语还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生动有力的效果(张培基,1979:20),比方,as blind as a bat,neck and neck等。
(4)文化内涵。习语中蕴涵着风俗民情,有一定的典故。英文当中的“Don’t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总是使人想起19世纪美国内战期间担任总统的林肯,林肯在竞选连任的时候遇到了重重困难,当时,他对选民说:“Don’t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也就是说,不要在过河过到一半的时候换你骑的马。对美国选举来说就是:即使你们对我不满意,但是目前美国问题很多,不是换总统的时候(吴雨农,2004:156)。
三、习语翻译的语用等值
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文本信息的内容,即翻译原文的意思(潭载喜,1984:11)。那么意义的传达对于翻译来说无疑至关重要。伦敦学派的奠基人弗斯曾说:“We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我们必须根据一个词所处的环境决定它的意义。)”(转戴炜栋等,1984:72),弗斯之后布龙菲尔德则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布龙菲尔德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把语义定义为“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and the response which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说话者说出的和在听者心中引起的反应)”(转戴炜栋等,1984:73)。如果要准确翻译出弗斯和布龙菲尔德所定义的语义的话,我们就必须考虑语言的语境,也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考虑语义的翻译即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何自然,1997:186),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因而语用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谭维,2005:63)。情景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也就是语言产生的上下文。文化语境是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各民族或语言使用团体都因地理、社会历史、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语义的转换乃是其核心,而语境分析则是获得正确的语义转换的重要手段之一(曾绪,2004:22)。习语的翻译语境尤为重要,只有准确传达出习语在不同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才能达到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值。
1.情景语境下习语的翻译
由于习语在结构、意思、修辞、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可以直接按照语义学中的概念意义来翻译的习语少之又少,比方to throw cold water on something译成“泼冷水”,当不能通过概念意义来翻译习语时,绝不能望文生义,而应该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翻译习语,从而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
(1)习语的语义特点决定了习语的意思并不是每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长期使用后约定俗成的。如:
I know you are going to be great in the play tonight.Break a leg!
“Break a leg”不是“摔断一条腿”的意思,根据上文“我知道你在今晚的演出中会表现得很出色”,这里译为“祝你成功”。
(2)有些短语本来不是习语,在翻译中,为了忠实于上下文的内容和风格,可以将这些非习语译为习语,使译文形象生动。如:
Dulles greeted me with a bemused look.
“a bemused look”译为“满脸是呆若木鸡的表情”比“发呆的表情”更为传神。
(3)对于习语的翻译还要考虑到习语的多义现象,同一习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如:
Her boss is hell on wheels,he always finds fault with her work.
她的老板非常苛刻,总是挑她工作中的毛病。
She is hell on wheel with her study.
她学习很勤奋。
“hell on wheels”在以上不同的语境中分别译为“非常苛刻”和“勤奋”。
语言的使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这样的场景就是情景语境。离开具体的情景语境去理解语言的含义或是运用语言就会发生理解错误和语用失误等现象。由于习语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反复使用形成的,所以习语的翻译离不开对情景语境的理解和对等转换,否则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是不能实现的。
2.文化语境中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而成的,许多习语都是来自于民间,有特定的文化语境,翻译的过程是将一种文化语境中语码转换到另一种文化语境的过程,因而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不仅必须考虑源语的文化语境,同时也必须考虑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包惠南在他的《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说:“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保证源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同时保证源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是习语翻译的关键。”(包惠南,2001:148)这与奈达在功能对等中提到的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如出一辄,两者都强调不同文化中形象传达的重要性,这也是习语翻译中关注的重要方面。以下我们从三方面考察文化语境的形象如何被传达出来。
(1)源语和目标语中的习语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英语中大部分习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段,其中的一些所运用的比喻形象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形象,可以采用直译或套译法。形象相同的可以采用直译,例如:
play the harp to a bull对牛弹琴
sour grape酸葡萄
以上的翻译不仅保留了源语的形象,也使得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
形象相似的可以采取套译法,套译就是借用汉语成语来翻译。
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班门弄斧
to work hand in glove狼狈为奸
还有一部分习语虽然源语和译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象,我们也可以直译出来,而且这部分习语大多已为中国人所接受。
to meet one’s Waterloo译作“遭遇滑铁卢”虽然与汉语中的“败走麦城”相对应,但是通常并不译作“败走麦城”,一方面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遭遇滑铁卢”也能为中国读者理解,渐渐变成一种近乎约定俗成的说法。
(2)源语和目标语的习语中同一形象的内涵相反。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形象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大多带有褒义。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等。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磷,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英语中,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She’s a bit a dragon around place.”意思是“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在许多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有的词典为了区别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把中国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以区别于英语中的dragon。另外一个例子是dog,在汉语里狗多带贬义,如“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而英语中则多是中性或是褒义,如“Every dog has his day.”;“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3)源语中习语特有的形象。有些带有独特民族形象的英语习语,汉语言中没有的,翻译过程中在保留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同时,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齐岩,2006:220)。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下面我们以英国地名形成的习语为例。如:Don’t talk billingsgate in public.译为“不要当众说粗话”也必定让人费解,而必须加注说明“比灵门”位于英国伦敦,它是一个很大的鱼市场,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人们多半以贩鱼为生,他们在贩鱼时,时常说粗话,比灵门因语言粗俗而闻名。又如:The bicycle made in the factory are true as Ripon steel.译为“那家工厂生产的自行车货真价实”也不够清楚,而必须说明Ripon是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城市,曾经以盛产质量优良的钢铁制品而闻名于世。
文化既是一个被创造者,也是一个创造者。习语作为一种语用现象,不可避免地蕴涵了文化的特殊性。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中的投射就是文化语境。要在翻译中实现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就必须考虑文化语境的等值转换,实现文化语境层次的映射。
四、结语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习语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特定的语言现象,保留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如何在翻译中真实准确地传达和反映出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的差异和特定语境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语用学是一门新的学科,研究语言的使用,上个世纪研究者把语用学的研究引入翻译领域,提出语用等值翻译的概念。习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现象,是在特定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所以习语的等值翻译要点就在于如何实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对等转换。本文考察了一些典型的习语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关联的现象,既说明了习语等值翻译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实现习语的等值翻译的着力点。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是一个复杂而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最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有赖文化比较学、翻译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Mona,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Chitra Fernando.Idioms and Idiomaticit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对外翻译出[M].北京:中国版公司,2001.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吴雨农.美国之音.美国习惯用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戴炜栋.何兆熊,华钧.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9]曾绪.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5,(2):22-25.
[10]齐岩.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差异[J].大学英语,2006,(3):218-220.
[11]谭维.词语翻译与文化语境[J].教学与管理,2005,(15):63-64.
关键词: 习语翻译 语用等值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是习语。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元性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习语作为语言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吸引了很多汉英翻译者的兴趣。由于习语自身在结构、意思、修辞、内涵等方面的特点,习语的翻译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描述英语习语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二、习语的定义及其特点
1.定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汉语当中的习语,就其广义而论,包括成语(Phrases)、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歇后语(Literary quotation)、俚语(Slangs)等。英语的习语在广义上不但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和谚语(Proverbs),并且也包括一部分俚语(Slangs)(张培基,1979:1-2)。
2.习语特点
(1)结构。习语通常有比较固定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rain cats and dogs不能变为rain dogs and cats。而且,习语的结构往往并不符合语法规范,比如by and large,the world and his friend,put paid to等(Mona Baker,2000:65)。
(2)语义。习语的意思并不是每个组成部分的相加,换言之,习语往往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Chitra Fernando,1996:3)。a green thumb与“绿色”和“拇指”毫无关系,而是表示某人在种花、种菜方面很有能力。All thumbs也不是“所有拇指”的意思,而是形容某人笨手笨脚的。
(3)修辞。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大部分的习语都是利用恰当比喻的形象化语言(张培基,1979:20)。Crocodile tears用鳄鱼的眼泪来比喻假慈悲。除了运用比喻,习语还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生动有力的效果(张培基,1979:20),比方,as blind as a bat,neck and neck等。
(4)文化内涵。习语中蕴涵着风俗民情,有一定的典故。英文当中的“Don’t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总是使人想起19世纪美国内战期间担任总统的林肯,林肯在竞选连任的时候遇到了重重困难,当时,他对选民说:“Don’t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也就是说,不要在过河过到一半的时候换你骑的马。对美国选举来说就是:即使你们对我不满意,但是目前美国问题很多,不是换总统的时候(吴雨农,2004:156)。
三、习语翻译的语用等值
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文本信息的内容,即翻译原文的意思(潭载喜,1984:11)。那么意义的传达对于翻译来说无疑至关重要。伦敦学派的奠基人弗斯曾说:“We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我们必须根据一个词所处的环境决定它的意义。)”(转戴炜栋等,1984:72),弗斯之后布龙菲尔德则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布龙菲尔德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把语义定义为“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and the response which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说话者说出的和在听者心中引起的反应)”(转戴炜栋等,1984:73)。如果要准确翻译出弗斯和布龙菲尔德所定义的语义的话,我们就必须考虑语言的语境,也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考虑语义的翻译即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何自然,1997:186),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因而语用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谭维,2005:63)。情景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也就是语言产生的上下文。文化语境是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各民族或语言使用团体都因地理、社会历史、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语义的转换乃是其核心,而语境分析则是获得正确的语义转换的重要手段之一(曾绪,2004:22)。习语的翻译语境尤为重要,只有准确传达出习语在不同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才能达到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值。
1.情景语境下习语的翻译
由于习语在结构、意思、修辞、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可以直接按照语义学中的概念意义来翻译的习语少之又少,比方to throw cold water on something译成“泼冷水”,当不能通过概念意义来翻译习语时,绝不能望文生义,而应该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翻译习语,从而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
(1)习语的语义特点决定了习语的意思并不是每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长期使用后约定俗成的。如:
I know you are going to be great in the play tonight.Break a leg!
“Break a leg”不是“摔断一条腿”的意思,根据上文“我知道你在今晚的演出中会表现得很出色”,这里译为“祝你成功”。
(2)有些短语本来不是习语,在翻译中,为了忠实于上下文的内容和风格,可以将这些非习语译为习语,使译文形象生动。如:
Dulles greeted me with a bemused look.
“a bemused look”译为“满脸是呆若木鸡的表情”比“发呆的表情”更为传神。
(3)对于习语的翻译还要考虑到习语的多义现象,同一习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如:
Her boss is hell on wheels,he always finds fault with her work.
她的老板非常苛刻,总是挑她工作中的毛病。
She is hell on wheel with her study.
她学习很勤奋。
“hell on wheels”在以上不同的语境中分别译为“非常苛刻”和“勤奋”。
语言的使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这样的场景就是情景语境。离开具体的情景语境去理解语言的含义或是运用语言就会发生理解错误和语用失误等现象。由于习语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反复使用形成的,所以习语的翻译离不开对情景语境的理解和对等转换,否则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是不能实现的。
2.文化语境中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而成的,许多习语都是来自于民间,有特定的文化语境,翻译的过程是将一种文化语境中语码转换到另一种文化语境的过程,因而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不仅必须考虑源语的文化语境,同时也必须考虑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包惠南在他的《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说:“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保证源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同时保证源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是习语翻译的关键。”(包惠南,2001:148)这与奈达在功能对等中提到的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如出一辄,两者都强调不同文化中形象传达的重要性,这也是习语翻译中关注的重要方面。以下我们从三方面考察文化语境的形象如何被传达出来。
(1)源语和目标语中的习语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英语中大部分习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段,其中的一些所运用的比喻形象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形象,可以采用直译或套译法。形象相同的可以采用直译,例如:
play the harp to a bull对牛弹琴
sour grape酸葡萄
以上的翻译不仅保留了源语的形象,也使得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
形象相似的可以采取套译法,套译就是借用汉语成语来翻译。
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班门弄斧
to work hand in glove狼狈为奸
还有一部分习语虽然源语和译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象,我们也可以直译出来,而且这部分习语大多已为中国人所接受。
to meet one’s Waterloo译作“遭遇滑铁卢”虽然与汉语中的“败走麦城”相对应,但是通常并不译作“败走麦城”,一方面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遭遇滑铁卢”也能为中国读者理解,渐渐变成一种近乎约定俗成的说法。
(2)源语和目标语的习语中同一形象的内涵相反。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形象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大多带有褒义。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等。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磷,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英语中,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She’s a bit a dragon around place.”意思是“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在许多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有的词典为了区别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把中国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以区别于英语中的dragon。另外一个例子是dog,在汉语里狗多带贬义,如“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而英语中则多是中性或是褒义,如“Every dog has his day.”;“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3)源语中习语特有的形象。有些带有独特民族形象的英语习语,汉语言中没有的,翻译过程中在保留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同时,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齐岩,2006:220)。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下面我们以英国地名形成的习语为例。如:Don’t talk billingsgate in public.译为“不要当众说粗话”也必定让人费解,而必须加注说明“比灵门”位于英国伦敦,它是一个很大的鱼市场,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人们多半以贩鱼为生,他们在贩鱼时,时常说粗话,比灵门因语言粗俗而闻名。又如:The bicycle made in the factory are true as Ripon steel.译为“那家工厂生产的自行车货真价实”也不够清楚,而必须说明Ripon是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城市,曾经以盛产质量优良的钢铁制品而闻名于世。
文化既是一个被创造者,也是一个创造者。习语作为一种语用现象,不可避免地蕴涵了文化的特殊性。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中的投射就是文化语境。要在翻译中实现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就必须考虑文化语境的等值转换,实现文化语境层次的映射。
四、结语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习语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特定的语言现象,保留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如何在翻译中真实准确地传达和反映出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的差异和特定语境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语用学是一门新的学科,研究语言的使用,上个世纪研究者把语用学的研究引入翻译领域,提出语用等值翻译的概念。习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现象,是在特定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所以习语的等值翻译要点就在于如何实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对等转换。本文考察了一些典型的习语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关联的现象,既说明了习语等值翻译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实现习语的等值翻译的着力点。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是一个复杂而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最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有赖文化比较学、翻译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Mona,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Chitra Fernando.Idioms and Idiomaticit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对外翻译出[M].北京:中国版公司,2001.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吴雨农.美国之音.美国习惯用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戴炜栋.何兆熊,华钧.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9]曾绪.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5,(2):22-25.
[10]齐岩.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差异[J].大学英语,2006,(3):218-220.
[11]谭维.词语翻译与文化语境[J].教学与管理,2005,(1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