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注意到,这些年来,在众多思想者和艺术家对山地的关注与行动中,世界上诞生了大量以山地为讲述对象、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纪录片,它们如同山地的自然、文化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在当代世界纪录片之林,以其枝繁叶茂而占有一片显要的位置。然而据我们了解,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较大规模的针对这一主题而搭建的国际性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那么,地处世界屋脊、群山之巅的中国青海,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自信的理由,承担起这一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重托。
这就是我们决定举办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初衷。
这个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目的是要借助并且充分发挥青海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存在,人文积淀和人类生活延续的资源优势,以众人之手树起一面具有号召意义的旗帜,进一步增进当今世界对山地自然和山地文明的关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和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以影视的形式、艺术的视角、人文的思考,致力于探索在一种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万物生存的故事,并以此反省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得失。所以,我们把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主题定为“山地世界、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
那么,山地给了我们什么,以致让我们不得不对它投以格外关注的目光?换句话说,在当代以都市、工业和信息为主导的文明背景中,山地之于我们的生存、生活和思想还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与意义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我出生在大山之中,生长于群山的怀抱,这使我对山地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和至深的敬意。实际上,即使生长于都市、祖祖辈辈生活在平原的人,谁又不曾对遥远而神秘的群山魂牵梦萦呢?谁又不曾面对崇山峻岭在敬畏中沉思默想或者在惊奇中欣喜若狂呢?说到底,我们明白,在这个地球上,山地既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明载体,也是一种心灵寄托。也就是说,从自然的角度看,山地是这个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物质丰富性的资源宝库;从文化角度看,山地是人类多元化、多元生活的诞生地和传播地;从精神的角度看,山地是生命的肇始、记忆的故乡和灵魂的神秘归宿。
山地是万物的乐园。因为它是一个多姿多彩、张扬着生命的欢乐和自由的世界,这是其它地域环境所不能相比的。群山之中,茂盛的植物、美丽的动物按照造物主的意愿生长繁衍,连岩石、流水和风雪云雾都充满灵性,它们形成一个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秩序,堪称和谐存在的典范。没有山地,我们不能想像大自然的奇妙。
山地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学和考古学家目前普遍相信,东非高原的山岭峡谷是人类始祖的诞生地;中国的巫山猿人、元谋猿人以及北京山顶洞人,都是山的儿女;世界上还有许多学者相信曾经存在这样一段往事:数百万年前的青藏高原,群山连绵,气候温和温润,动植物的生长一派兴旺,人类的祖先古猿是其中的智者;随着高原持续隆起、气候变迁,古猿开始走出大山、走下高原,走向世界各地,从而诞生了今天的人类。学者们相信,有朝一日,青藏古猿会从万年冰雪和岩石中现身,向我们讲述那个伟大时空中的故事。也许往事过于苍茫,而今天生活在世界各地山地高原上的民族,不是依然如此鲜活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生、爱与死的意义吗?没有山地,我们不能想象人类生命的尊严。
山地是我们的灵魂的故土,茫茫昆仑,雄伟的阿尔卑斯、绵延的安第斯、高耸的乞力马扎罗以及冰雪下的喜玛拉雅,我们看到,山地之于我们生存的意义不仅仅是衣食和呼吸,它还是诸神的领地、人类精神的象征和我们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殿堂。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创世史诗到歌舞、绘画,直到我们今天的纪录片,都与山地血脉相连,密不可分。因为山的呵护、山的包容、山的启示,我们懂得创造艺术,从而人类不仅仅拥有了充满活力的血肉之躯,更拥有了高贵的灵魂以及灵魂存在的方式。没有山地,我们不能想象艺术的永恒。
然而,不能让我们乐观的是,在当今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的大趋势中,山地的自然和谐正在被打破,山地的文化传承正在流失,山地的文化共性和文化个性开始变得模糊而抽象。山地民族、山地居住者作为山地自然文化的保持者、继承者,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和孤单。但是,山地的自然构成,山地民族的艺术、思维、宗教、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不能失去和不可取代的。这是自然的悲剧、文化的悲哀和人类的悲伤。一个由山地高原为我们保存的物质生活和心灵的家园正在哭泣,就像山脚下身穿染花布衣裳的美丽的少女,因为迷路而愈显孤独无助。所以,它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倾情关注。
我知道,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并不懂得纪录片的创作,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纪录片的热爱甚至迷恋。因为影视艺术家们并不是在向我们炫耀技术或者技巧,而是向我们呈现事实、讲述故事、传达思想,让我们产生共鸣。从中国到全世界,我们无法知道每年有多少纪录片诞生,它们涉及各个领域、地域、不同题材和风格。这些故事和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喜悦、让我们平静,或者让我们沉思,有时它们甚至毫不怜悯地让我们震惊、畏惧、愤怒或者羞愧。这就是纪录片的伟大。这是艺术家用心灵、思想和智慧在我们对生活和文化的关注之间架设的桥梁。我们的共鸣证明我们每个人都与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层面息息相关。
我们欣喜地看到:纪录片正在走向国际重大影视节的领奖台。一部纪录片可以引起万人空巷影院爆满,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故事能够改变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态度,能够对社会的纵深层面产生影响。我相信,人类文化中一个纪录片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而纪录片的繁荣,标志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期,标志着人类的目光开始从关注生活的物质表象向关注生存的价值取向转变。纪录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文化品位、人口素质的新型标准之一。
我认为,纪录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首先在于它以目前人类最为先进的手段生动直观地记录了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不可忽视的瞬间。然而它的价值远不仅限于此。因为这个记录迫使我们回望那转眼成为过去的事物,迫使我们停下喧嚣的思绪审视我们曾经的话语和行为,迫使我们调整当前的身姿和步履面对前方的路程。纪录片纪录的是过去,警示的是现在,它指向未来。纪录片作为人类的记忆库而拓展着我们思考与生存的空间。
关于这个话题,我相信影视专家和大师们能够给我们奉献许多精彩的见解和智慧的结晶,这也正是我和大家共同期待的。
对于山地的概念,我知道从地理或者地质学的角度有着规范准确的界定。但是我更愿意把山地和高原視为同事物的不同层面。我觉得,如果高耸的山脉是手臂或者头颅,高原更像是宏伟的胸膛。我们的地球只有三分之一为陆地,而陆地的主体构成又是山地高原。中国地形图显示,占国土面积近四分之三的第二和第三阶梯几乎都处在山地高原的范畴之内。如果没有山地高原承载万物和人类生活,我们无法想像有限的平原和江南水乡会是怎样的境况。当然这不是事实,也不可能成为事实。
我想说的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苗岭、十万大山、天山或者巴山秦岭等等,它们与黄河、长江、珠江、松嫩平原一样,创造并见证了不朽的中华文明, 并且它们对这个文明有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贡献。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作为当前公认的世界四大超洁净地区之一,它的物种的原生态价值可想而知;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著名江河的发源地,它对亿万人生存环境和对东方文明诞生与发展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它对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生活多样性的意义可想而知。那么这样一片充满神性的山水、这样一些深受神灵保佑的生灵、这样一种在神奇中延续的生活,对山地纪录片创作的价值和诱惑当然也可想而知。
青海的山水环境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特有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秩序;而在这个秩序中,人类创造了被自然接纳的历史、宗教、艺术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深邃广阔的秘境。而我们对它的认识、记录和讲述远远不是万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青海就是一座在大美中沉默的宝库,它期待艺术家们说出犹如“芝麻开门”一样的咒语,来开启这宝藏之门。
(本文为作者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本刊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吉狄马加荣获“胜象奖”
9月24日,2008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活动以“山地世界、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为主题,旨在探索人类与山地自然界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纪录片这一独特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增进当今世界对山地高原的自然生态、历史文明和民俗生活的关注,推动文化合作交流,促进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使之成为在世界屋脊展示美丽与神奇、缔结友谊与和谐、交流文化与信息的国际舞台。
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如期举办,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国内国际有关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协作与帮助。为表彰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这一特别创意以及它对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积极作用,国际自然电影电视节组织主席M.A.帕萨·萨拉斯爵士授予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胜象奖”。
“胜象奖”是总部设在印度,有着35年历史的国际自然电影电视节,为表彰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在积极推动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而特别设立的,在纪录片界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南非等多个国家颁发,吉狄马加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政府官员。
M.A.帕萨·萨拉斯爵士在颁奖时表示,大象在印度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胜象奖”意味着智慧、创造和幽默。青海有着世界上最为壮美的高山景观和最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将这个奖项颁发给吉狄马加先生既是对他个人充满艺术敏感性和创造性的褒奖,更是对他在对推动纪录片在国际化交流中所做的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这就是我们决定举办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初衷。
这个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目的是要借助并且充分发挥青海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存在,人文积淀和人类生活延续的资源优势,以众人之手树起一面具有号召意义的旗帜,进一步增进当今世界对山地自然和山地文明的关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和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以影视的形式、艺术的视角、人文的思考,致力于探索在一种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万物生存的故事,并以此反省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得失。所以,我们把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主题定为“山地世界、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
那么,山地给了我们什么,以致让我们不得不对它投以格外关注的目光?换句话说,在当代以都市、工业和信息为主导的文明背景中,山地之于我们的生存、生活和思想还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与意义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我出生在大山之中,生长于群山的怀抱,这使我对山地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和至深的敬意。实际上,即使生长于都市、祖祖辈辈生活在平原的人,谁又不曾对遥远而神秘的群山魂牵梦萦呢?谁又不曾面对崇山峻岭在敬畏中沉思默想或者在惊奇中欣喜若狂呢?说到底,我们明白,在这个地球上,山地既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明载体,也是一种心灵寄托。也就是说,从自然的角度看,山地是这个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物质丰富性的资源宝库;从文化角度看,山地是人类多元化、多元生活的诞生地和传播地;从精神的角度看,山地是生命的肇始、记忆的故乡和灵魂的神秘归宿。
山地是万物的乐园。因为它是一个多姿多彩、张扬着生命的欢乐和自由的世界,这是其它地域环境所不能相比的。群山之中,茂盛的植物、美丽的动物按照造物主的意愿生长繁衍,连岩石、流水和风雪云雾都充满灵性,它们形成一个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秩序,堪称和谐存在的典范。没有山地,我们不能想像大自然的奇妙。
山地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学和考古学家目前普遍相信,东非高原的山岭峡谷是人类始祖的诞生地;中国的巫山猿人、元谋猿人以及北京山顶洞人,都是山的儿女;世界上还有许多学者相信曾经存在这样一段往事:数百万年前的青藏高原,群山连绵,气候温和温润,动植物的生长一派兴旺,人类的祖先古猿是其中的智者;随着高原持续隆起、气候变迁,古猿开始走出大山、走下高原,走向世界各地,从而诞生了今天的人类。学者们相信,有朝一日,青藏古猿会从万年冰雪和岩石中现身,向我们讲述那个伟大时空中的故事。也许往事过于苍茫,而今天生活在世界各地山地高原上的民族,不是依然如此鲜活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生、爱与死的意义吗?没有山地,我们不能想象人类生命的尊严。
山地是我们的灵魂的故土,茫茫昆仑,雄伟的阿尔卑斯、绵延的安第斯、高耸的乞力马扎罗以及冰雪下的喜玛拉雅,我们看到,山地之于我们生存的意义不仅仅是衣食和呼吸,它还是诸神的领地、人类精神的象征和我们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殿堂。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创世史诗到歌舞、绘画,直到我们今天的纪录片,都与山地血脉相连,密不可分。因为山的呵护、山的包容、山的启示,我们懂得创造艺术,从而人类不仅仅拥有了充满活力的血肉之躯,更拥有了高贵的灵魂以及灵魂存在的方式。没有山地,我们不能想象艺术的永恒。
然而,不能让我们乐观的是,在当今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的大趋势中,山地的自然和谐正在被打破,山地的文化传承正在流失,山地的文化共性和文化个性开始变得模糊而抽象。山地民族、山地居住者作为山地自然文化的保持者、继承者,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和孤单。但是,山地的自然构成,山地民族的艺术、思维、宗教、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不能失去和不可取代的。这是自然的悲剧、文化的悲哀和人类的悲伤。一个由山地高原为我们保存的物质生活和心灵的家园正在哭泣,就像山脚下身穿染花布衣裳的美丽的少女,因为迷路而愈显孤独无助。所以,它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倾情关注。
我知道,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并不懂得纪录片的创作,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纪录片的热爱甚至迷恋。因为影视艺术家们并不是在向我们炫耀技术或者技巧,而是向我们呈现事实、讲述故事、传达思想,让我们产生共鸣。从中国到全世界,我们无法知道每年有多少纪录片诞生,它们涉及各个领域、地域、不同题材和风格。这些故事和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喜悦、让我们平静,或者让我们沉思,有时它们甚至毫不怜悯地让我们震惊、畏惧、愤怒或者羞愧。这就是纪录片的伟大。这是艺术家用心灵、思想和智慧在我们对生活和文化的关注之间架设的桥梁。我们的共鸣证明我们每个人都与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层面息息相关。
我们欣喜地看到:纪录片正在走向国际重大影视节的领奖台。一部纪录片可以引起万人空巷影院爆满,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故事能够改变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态度,能够对社会的纵深层面产生影响。我相信,人类文化中一个纪录片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而纪录片的繁荣,标志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期,标志着人类的目光开始从关注生活的物质表象向关注生存的价值取向转变。纪录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文化品位、人口素质的新型标准之一。
我认为,纪录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首先在于它以目前人类最为先进的手段生动直观地记录了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不可忽视的瞬间。然而它的价值远不仅限于此。因为这个记录迫使我们回望那转眼成为过去的事物,迫使我们停下喧嚣的思绪审视我们曾经的话语和行为,迫使我们调整当前的身姿和步履面对前方的路程。纪录片纪录的是过去,警示的是现在,它指向未来。纪录片作为人类的记忆库而拓展着我们思考与生存的空间。
关于这个话题,我相信影视专家和大师们能够给我们奉献许多精彩的见解和智慧的结晶,这也正是我和大家共同期待的。
对于山地的概念,我知道从地理或者地质学的角度有着规范准确的界定。但是我更愿意把山地和高原視为同事物的不同层面。我觉得,如果高耸的山脉是手臂或者头颅,高原更像是宏伟的胸膛。我们的地球只有三分之一为陆地,而陆地的主体构成又是山地高原。中国地形图显示,占国土面积近四分之三的第二和第三阶梯几乎都处在山地高原的范畴之内。如果没有山地高原承载万物和人类生活,我们无法想像有限的平原和江南水乡会是怎样的境况。当然这不是事实,也不可能成为事实。
我想说的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苗岭、十万大山、天山或者巴山秦岭等等,它们与黄河、长江、珠江、松嫩平原一样,创造并见证了不朽的中华文明, 并且它们对这个文明有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贡献。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作为当前公认的世界四大超洁净地区之一,它的物种的原生态价值可想而知;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著名江河的发源地,它对亿万人生存环境和对东方文明诞生与发展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它对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生活多样性的意义可想而知。那么这样一片充满神性的山水、这样一些深受神灵保佑的生灵、这样一种在神奇中延续的生活,对山地纪录片创作的价值和诱惑当然也可想而知。
青海的山水环境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特有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秩序;而在这个秩序中,人类创造了被自然接纳的历史、宗教、艺术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深邃广阔的秘境。而我们对它的认识、记录和讲述远远不是万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青海就是一座在大美中沉默的宝库,它期待艺术家们说出犹如“芝麻开门”一样的咒语,来开启这宝藏之门。
(本文为作者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本刊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吉狄马加荣获“胜象奖”
9月24日,2008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活动以“山地世界、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为主题,旨在探索人类与山地自然界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纪录片这一独特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增进当今世界对山地高原的自然生态、历史文明和民俗生活的关注,推动文化合作交流,促进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使之成为在世界屋脊展示美丽与神奇、缔结友谊与和谐、交流文化与信息的国际舞台。
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如期举办,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国内国际有关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协作与帮助。为表彰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这一特别创意以及它对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积极作用,国际自然电影电视节组织主席M.A.帕萨·萨拉斯爵士授予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胜象奖”。
“胜象奖”是总部设在印度,有着35年历史的国际自然电影电视节,为表彰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在积极推动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而特别设立的,在纪录片界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南非等多个国家颁发,吉狄马加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政府官员。
M.A.帕萨·萨拉斯爵士在颁奖时表示,大象在印度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胜象奖”意味着智慧、创造和幽默。青海有着世界上最为壮美的高山景观和最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将这个奖项颁发给吉狄马加先生既是对他个人充满艺术敏感性和创造性的褒奖,更是对他在对推动纪录片在国际化交流中所做的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