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报纸,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关于中学生自杀的新闻赫然跳入眼睛,直刺人心:
在互联网上输入“中学生自杀”,搜索出1740000条相关信息。
自杀,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尤其当它与青春联系在一起。
神童的堕落
覃瑶,2岁上学,今年14岁的她读高二,是当地人公认的神童,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
2008年3月6日,她的梦想和她的生命一起戛然而止。她走向学校的池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一封遗书,留下她的老师、同学,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
那天上午第二节课,班主任到教室外查看纪律,发现覃瑶在英语课上看《格言》杂志,这是他第三次看到覃瑶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了。英语课后,利用课间休息,班主任走上讲台强调纪律,批评了她几句。
下午五点多,班主任发现覃瑶不在教室,在她的座位上,找到了她写在笔记本上的绝笔信——
“爸妈:请原谅我作出这不孝的决定。我知道你们会很伤心,但是,请不要为我而损害你们的健康,否则,我会心疼的。我记得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个跳楼自杀的同学。当时,你们问我会不会自杀,我还笑着说不会。但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地休息一下了。我知道,我是你们这一辈子唯一的女儿……你们对我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师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作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
新闻读后感——
同学小千:被老师批评,那是家常便饭,虽然挺难受,但不至于要因为这个寻死。也许,是她压力太大了,14岁就上高二的神童,越是耀眼被人寄予的期望也越大,那种压力就像炸弹。埋在心里,被老师批评不过是一根引线,引爆了。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从覃瑶的成长经历来看,她之所以觉得压力很大,不外乎是其在年龄、学业及各种期望之间的反差中产生出来的。她年龄很小却上了高二,被媒体等树立成“神童”的形象,这无疑给她造成了压力,而十三四岁又是自我意识非常张扬的时期,特别敏感,又缺乏挫折锻炼,所以这种压力成了她的不能承受之重。
天堂里没有屈辱
2008年4月13日,这是一个周日。对崔鑫而言,这应该是个快乐的日子,因为连日下雨,工地放假,爸爸妈妈难得碰到一起休息。
“妈妈,今天就让我给全家人洗衣服吧。”听到13岁的儿子生平第一次主动提出要洗衣服,妈妈心里一热。“去玩吧,乖,你再长大些,妈妈就让你洗。”儿子坚持,妈妈就笑着看儿子忙碌。“一家人的衣服,儿子认认真真全给洗完了,我当时感觉孩子真是长大了,谁知一切都是事出有因。”
吃完午饭,已经快1.7米高的崔鑫趴在父亲的肩头撒娇。常年在城里打工,已经生疏了和儿子如何亲近的爸爸有些不习惯。一手推开儿子说:“都恁大了。要坐就好好坐。”
下午两点多,午休起来的爷爷上厕所,经过孙子的卧室时,发现孙子竟然把自己吊在房顶。自缢了。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把我养这么大,我没法报答……我就是一个让人欺负的奴才。”
“从上个学期,他就让我给他写地理、历史和英语作业……他在厕所打我,让我站在尿坑里,我不肯,他就打我。他在一天,我就不能安心上学……我没资格让他转学,可是他天天打我……”
在儿子的遗书和写给老师未寄出的信件里。爸爸妈妈才知道是什么让儿子最终选择了天堂。
噩梦来自崔鑫的一名同班同学。每天走进校园,他都必须面对这位同学的“折磨”,在这位同学的威逼下给他写作业。终于,在忍耐了一个多学期后,为了彻底结束自己在校园的“屈辱”生活,结束每天帮别人代写作业的“奴才”命运,这个男孩,用打好的绳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新闻读后感——
同学:被高年级同学勒索,被同学欺负,每个学校都难免有这样的事发生。我的应对办法是找老师和父母,寻找一把保护伞,而不是步步后退,软弱地放弃生命以求解脱。
老师: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关爱中长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知识,缺乏对于外来“坏势力”的抵御能力。其实,如果能将遭遇说出来,求助于家人和学校,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选择死亡,不仅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还会助长“坏势力”的蔓延。
不同的新闻,同样的沉重
2005年,一个男生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在老师办公室要他下跪认错,不想他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
2005年,因为被学校通告在政治中期考试中作弊,一名高二男生选择了用死亡来抗议。
2005年,一个16岁的初三女学生在家中服毒自杀,原因是母亲埋怨她考试成绩不好,训斥了她。
2006年,两个中学生欲服毒自杀,他们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上学,在新学校尽管很努力,但学习还是跟不上,于是“想把眼睛永远闭上,这样就再也不用学习,再电感受不到来自父母和学习的压力了”。
一个13岁的男生,不堪忍受上学路上被恐吓索钱,在家上吊自杀。
因为一直担任的班长职务被撤换,而同学们又在一旁说三道四,一个初中学生在家喝下了农药。
一个初二女生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和他谈起“恋爱”,却没能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父母給予了种种限制,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存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
……
谁都会有危险的情绪
“心理障碍?自杀?跟我的家庭有何关系?”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心理,却不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消极情绪。一旦被敏感脆弱的青春期无限放大,便是一颗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的炸弹。
心语树,每一个人都会郁闷
在一所中学的心理活动日,一棵用彩色纸板做成的“心语树”上,挂满了小纸片。这棵“树”的用途是让同学匿名倾诉出心中的烦恼。
“学习真的很累,正科副科,还有妈妈报的各种兴趣班,我快喘不过气啦。”
“爸妈整天担心我拍拖,讨厌他们疑神疑鬼,翻我的日记。查我的电话!”
“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我只有以死谢罪。请上帝保佑我吧!”
“老爸老妈总是拿上清华的表姐教育我,我很有压力。”
“我觉得自己在班上人缘好差,好失败。怎么办?”
“活着太没意思了,没有几个朋友,成绩不够好,生活是黑色的。”
心理室;考前综合症
一所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说,在临近考试前,不少学生会出现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敌对、偏执的症状。一些同学会前来求助,而更多的同学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要么选择自己的问题自己扛。
调查:数字背后的危机
“你曾想过自杀吗?”“你有过自杀行为吗?”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 卫生研究所曾做过一项全国性的调查。
参与调查的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一年内,有20.4%的学生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计划;2.9%的学生曾采取措施自杀。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率远高于其他年级。在不良情绪方面,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
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
学习压力、早恋、人际关系、遭遇暴力,在成人看来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在敏感的青春期遭遇,或许就会是心头一块千斤重的大石,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最终他们就可能选择极端的办法来求得解脱。
成长总是伴随阵痛
“我们是独生子女,没吃过多少苦,经历的事情也很少,从小被父母亲宠爱着,变得非常脆弱,很容易被伤害。”
“我们很在乎别人尤其是父母、老师怎么看待自己,很敏感地察言观色,总希望能得到肯定,甚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目的也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平时我们表现得很阳光,明明有压力,却表现得很轻松,明明有心理问题,却显得很开朗,都是为了维持自己在父母和老师眼里的好形象。”
“我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在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也希望家长、老师多和我们沟通,不要简单地批评我们、处罚我们,要多鼓励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算外界没有明显给我强加压力,但我自己也会意识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受表扬不能受批评,因为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期望。我害怕犯错,可想想,谁不是在犯错中长大。”
是的,他们出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们个性鲜明,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五光十色的社会在他们面前闪烁,形形色色的压力也与他们如影随形。
他们敏感而自尊,叛逆而渴望独立,喜欢独树一帜却又强烈需要同辈友谊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竞争的意识,父母总是说从起跑线到终点都不能失败,可却往往忽略教给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他们所处的时代,注定让他们一路走一路张望,让他们的成长伴随着阵痛,在彷徨失措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人给予指导和帮助,还有理解。
直面挫折,善待生命
同学张航讲故事:珍珠上的瑕疵
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这颗珍珠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没想到它依旧存在。他不断地削。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
那个人心痛不已,一病不起。临终前,他仍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我当时不去计较那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生活就像这颗珍珠,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有苦有甜,不能因为一点瑕疵就放弃整个珍珠,就如同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生命。
同学周义:生与死
在平常,死亡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遥远的背景,一种隐约的沉重。当外婆离开,我才知道死亡是如此近,而它又会带给我如此深刻的疼痛。才知道死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它还牵扯着你的亲人、朋友、爱人……
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叫做人生。如何走好这段距离,就叫做生活。每天,我们都在匆匆实践着生命的公式,每天都在这生与死之间奔波和徘徊,苦苦跋涉。
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是不幸,于是选择逃避,匆匆结束跋涉。但自杀既不是表达,也不是解脱,它是弱者的表现。因为生比死更难。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胆识。
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生命的坚韧、生存的渴望,是笑脸、宽容、体谅,是阳光、温暖,于是,他遇到坎坷时,没有抱怨,而是充满希望,努力让生命变得辉煌。他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生命的小结。
面对生活,永远不要心灰意冷,永远不能失望悲观。不信请你仔细谛听,冥冥中一直有个声音:善待生命,抬头向前!
更多同学说:生命只有一次
“活十几年就放弃自己的生命,不仅今后自己不能享受生命的精彩之处,同时还给亲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虽然无法避免学习的压力,但是可以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主动和父母谈心,有时也记日记,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不快倾吐出来后,心情就好多了。”
“对自己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的怀疑,会时常困惑我们,但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走出困境。”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是永远。它不会像网络游戏。即使被打成肉泥,一样可以重头再来。”
“看过一段母亲生产的视频,它给我很大的视觉冲击和巨大的心灵震撼。血淋淋的镜头,让我了解了母亲生育的艰难,我对父母和周围的人多了一分感恩,也对自己的生命多了一分珍惜。”
谁的人生能够不遭遇沮丧、失意和痛苦?智者将挫折视为人生的财富,从中获得经验、勇气。正如同一位哲人所说:“我满身的伤痕,就是我的财富;没有这些伤疤,我不会长大。”
生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热爱生命吧。因为它不仅属于你,还属于关心爱护你的人。
在互联网上输入“中学生自杀”,搜索出1740000条相关信息。
自杀,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尤其当它与青春联系在一起。
神童的堕落
覃瑶,2岁上学,今年14岁的她读高二,是当地人公认的神童,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
2008年3月6日,她的梦想和她的生命一起戛然而止。她走向学校的池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一封遗书,留下她的老师、同学,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
那天上午第二节课,班主任到教室外查看纪律,发现覃瑶在英语课上看《格言》杂志,这是他第三次看到覃瑶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了。英语课后,利用课间休息,班主任走上讲台强调纪律,批评了她几句。
下午五点多,班主任发现覃瑶不在教室,在她的座位上,找到了她写在笔记本上的绝笔信——
“爸妈:请原谅我作出这不孝的决定。我知道你们会很伤心,但是,请不要为我而损害你们的健康,否则,我会心疼的。我记得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个跳楼自杀的同学。当时,你们问我会不会自杀,我还笑着说不会。但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地休息一下了。我知道,我是你们这一辈子唯一的女儿……你们对我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师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作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
新闻读后感——
同学小千:被老师批评,那是家常便饭,虽然挺难受,但不至于要因为这个寻死。也许,是她压力太大了,14岁就上高二的神童,越是耀眼被人寄予的期望也越大,那种压力就像炸弹。埋在心里,被老师批评不过是一根引线,引爆了。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从覃瑶的成长经历来看,她之所以觉得压力很大,不外乎是其在年龄、学业及各种期望之间的反差中产生出来的。她年龄很小却上了高二,被媒体等树立成“神童”的形象,这无疑给她造成了压力,而十三四岁又是自我意识非常张扬的时期,特别敏感,又缺乏挫折锻炼,所以这种压力成了她的不能承受之重。
天堂里没有屈辱
2008年4月13日,这是一个周日。对崔鑫而言,这应该是个快乐的日子,因为连日下雨,工地放假,爸爸妈妈难得碰到一起休息。
“妈妈,今天就让我给全家人洗衣服吧。”听到13岁的儿子生平第一次主动提出要洗衣服,妈妈心里一热。“去玩吧,乖,你再长大些,妈妈就让你洗。”儿子坚持,妈妈就笑着看儿子忙碌。“一家人的衣服,儿子认认真真全给洗完了,我当时感觉孩子真是长大了,谁知一切都是事出有因。”
吃完午饭,已经快1.7米高的崔鑫趴在父亲的肩头撒娇。常年在城里打工,已经生疏了和儿子如何亲近的爸爸有些不习惯。一手推开儿子说:“都恁大了。要坐就好好坐。”
下午两点多,午休起来的爷爷上厕所,经过孙子的卧室时,发现孙子竟然把自己吊在房顶。自缢了。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把我养这么大,我没法报答……我就是一个让人欺负的奴才。”
“从上个学期,他就让我给他写地理、历史和英语作业……他在厕所打我,让我站在尿坑里,我不肯,他就打我。他在一天,我就不能安心上学……我没资格让他转学,可是他天天打我……”
在儿子的遗书和写给老师未寄出的信件里。爸爸妈妈才知道是什么让儿子最终选择了天堂。
噩梦来自崔鑫的一名同班同学。每天走进校园,他都必须面对这位同学的“折磨”,在这位同学的威逼下给他写作业。终于,在忍耐了一个多学期后,为了彻底结束自己在校园的“屈辱”生活,结束每天帮别人代写作业的“奴才”命运,这个男孩,用打好的绳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新闻读后感——
同学:被高年级同学勒索,被同学欺负,每个学校都难免有这样的事发生。我的应对办法是找老师和父母,寻找一把保护伞,而不是步步后退,软弱地放弃生命以求解脱。
老师: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关爱中长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知识,缺乏对于外来“坏势力”的抵御能力。其实,如果能将遭遇说出来,求助于家人和学校,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选择死亡,不仅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还会助长“坏势力”的蔓延。
不同的新闻,同样的沉重
2005年,一个男生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在老师办公室要他下跪认错,不想他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
2005年,因为被学校通告在政治中期考试中作弊,一名高二男生选择了用死亡来抗议。
2005年,一个16岁的初三女学生在家中服毒自杀,原因是母亲埋怨她考试成绩不好,训斥了她。
2006年,两个中学生欲服毒自杀,他们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上学,在新学校尽管很努力,但学习还是跟不上,于是“想把眼睛永远闭上,这样就再也不用学习,再电感受不到来自父母和学习的压力了”。
一个13岁的男生,不堪忍受上学路上被恐吓索钱,在家上吊自杀。
因为一直担任的班长职务被撤换,而同学们又在一旁说三道四,一个初中学生在家喝下了农药。
一个初二女生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和他谈起“恋爱”,却没能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父母給予了种种限制,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存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
……
谁都会有危险的情绪
“心理障碍?自杀?跟我的家庭有何关系?”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心理,却不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消极情绪。一旦被敏感脆弱的青春期无限放大,便是一颗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的炸弹。
心语树,每一个人都会郁闷
在一所中学的心理活动日,一棵用彩色纸板做成的“心语树”上,挂满了小纸片。这棵“树”的用途是让同学匿名倾诉出心中的烦恼。
“学习真的很累,正科副科,还有妈妈报的各种兴趣班,我快喘不过气啦。”
“爸妈整天担心我拍拖,讨厌他们疑神疑鬼,翻我的日记。查我的电话!”
“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我只有以死谢罪。请上帝保佑我吧!”
“老爸老妈总是拿上清华的表姐教育我,我很有压力。”
“我觉得自己在班上人缘好差,好失败。怎么办?”
“活着太没意思了,没有几个朋友,成绩不够好,生活是黑色的。”
心理室;考前综合症
一所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说,在临近考试前,不少学生会出现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敌对、偏执的症状。一些同学会前来求助,而更多的同学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要么选择自己的问题自己扛。
调查:数字背后的危机
“你曾想过自杀吗?”“你有过自杀行为吗?”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 卫生研究所曾做过一项全国性的调查。
参与调查的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一年内,有20.4%的学生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计划;2.9%的学生曾采取措施自杀。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率远高于其他年级。在不良情绪方面,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
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
学习压力、早恋、人际关系、遭遇暴力,在成人看来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在敏感的青春期遭遇,或许就会是心头一块千斤重的大石,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最终他们就可能选择极端的办法来求得解脱。
成长总是伴随阵痛
“我们是独生子女,没吃过多少苦,经历的事情也很少,从小被父母亲宠爱着,变得非常脆弱,很容易被伤害。”
“我们很在乎别人尤其是父母、老师怎么看待自己,很敏感地察言观色,总希望能得到肯定,甚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目的也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平时我们表现得很阳光,明明有压力,却表现得很轻松,明明有心理问题,却显得很开朗,都是为了维持自己在父母和老师眼里的好形象。”
“我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在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也希望家长、老师多和我们沟通,不要简单地批评我们、处罚我们,要多鼓励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算外界没有明显给我强加压力,但我自己也会意识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受表扬不能受批评,因为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期望。我害怕犯错,可想想,谁不是在犯错中长大。”
是的,他们出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们个性鲜明,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五光十色的社会在他们面前闪烁,形形色色的压力也与他们如影随形。
他们敏感而自尊,叛逆而渴望独立,喜欢独树一帜却又强烈需要同辈友谊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竞争的意识,父母总是说从起跑线到终点都不能失败,可却往往忽略教给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他们所处的时代,注定让他们一路走一路张望,让他们的成长伴随着阵痛,在彷徨失措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人给予指导和帮助,还有理解。
直面挫折,善待生命
同学张航讲故事:珍珠上的瑕疵
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这颗珍珠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没想到它依旧存在。他不断地削。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
那个人心痛不已,一病不起。临终前,他仍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我当时不去计较那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生活就像这颗珍珠,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有苦有甜,不能因为一点瑕疵就放弃整个珍珠,就如同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生命。
同学周义:生与死
在平常,死亡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遥远的背景,一种隐约的沉重。当外婆离开,我才知道死亡是如此近,而它又会带给我如此深刻的疼痛。才知道死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它还牵扯着你的亲人、朋友、爱人……
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叫做人生。如何走好这段距离,就叫做生活。每天,我们都在匆匆实践着生命的公式,每天都在这生与死之间奔波和徘徊,苦苦跋涉。
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是不幸,于是选择逃避,匆匆结束跋涉。但自杀既不是表达,也不是解脱,它是弱者的表现。因为生比死更难。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胆识。
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生命的坚韧、生存的渴望,是笑脸、宽容、体谅,是阳光、温暖,于是,他遇到坎坷时,没有抱怨,而是充满希望,努力让生命变得辉煌。他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生命的小结。
面对生活,永远不要心灰意冷,永远不能失望悲观。不信请你仔细谛听,冥冥中一直有个声音:善待生命,抬头向前!
更多同学说:生命只有一次
“活十几年就放弃自己的生命,不仅今后自己不能享受生命的精彩之处,同时还给亲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虽然无法避免学习的压力,但是可以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主动和父母谈心,有时也记日记,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不快倾吐出来后,心情就好多了。”
“对自己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的怀疑,会时常困惑我们,但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走出困境。”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是永远。它不会像网络游戏。即使被打成肉泥,一样可以重头再来。”
“看过一段母亲生产的视频,它给我很大的视觉冲击和巨大的心灵震撼。血淋淋的镜头,让我了解了母亲生育的艰难,我对父母和周围的人多了一分感恩,也对自己的生命多了一分珍惜。”
谁的人生能够不遭遇沮丧、失意和痛苦?智者将挫折视为人生的财富,从中获得经验、勇气。正如同一位哲人所说:“我满身的伤痕,就是我的财富;没有这些伤疤,我不会长大。”
生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热爱生命吧。因为它不仅属于你,还属于关心爱护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