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心理学是是一种观念,希望我们可以改变旧有观念,变得更加积极、更加重视我们的幸福生活;也是一种行动,更需要我们的行动。幸福是多样的,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关键在自己的感知和体会。
心理健康作为现代社会国民的福利与福祉已经引起各国高度关注,我国精神疾患高发,精神卫生资源严重匮乏,作为发展中国家,精神疾病重在预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预防为主,投入小,收效大。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我国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义务。
拒绝被压垮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信息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现代人真幸运,“足不出户即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就能畅游世界;“嫦娥奔月”等古人梦想今天也已成为现实!看起来,现代社会几乎无所不能,这个世界又有那么多的“能人”、“强人”。相对而言,我们就越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放眼四周,总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从小开始社会几乎就没给我们任何喘息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全球性竞争!故具有郁闷、焦虑和危机感的人数自然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
面对生命的重重压力,被分数、学历、职位、生意、利润、房子、职称、家庭纠纷、经济困境等弄得焦头烂额的现代人,除每天必须按照规定去机械性地完成某些定额工作指标外,还需要另外去寻求继续学习、个人提升以及新的事业发展机会等,名目繁多,无暇去顾及身体!尽管不少人独自与“压力”抗衡,与“压力”孤军作战,经过种种的尝试后,四处碰壁,结果也不尽人意,有的最终陷入了一种心身疲惫、职业枯竭或亚健康等状态之中,甚至是深陷种种心身疾病的“重围”之中,备受折磨,无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因此,针对社会整体来说,个体是非常弱势的,我们很难满足时代、社会、家庭所赋予的所有期待与要求,很多时候人们会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在生活重重压力下、特别在一些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厌世念头,甚至自伤自残行为。压力面前,人人平等,基本没有年龄和行业的区别,打工仔、工人、农民、白领、金领、大学生、研究生、企业家、公务员、高知等都不例外。
面对生活多重压力的挑战,本身就存在着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和技巧,因缺乏科学的压力应对措施,当然就有可能被“压力”拖垮。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往者虽去,来者犹可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都还来得及补上这一课。
生活态度积极者比消极者的寿命长约10年
世界精神卫生学会提出心理健康的四项标准,即心理健康由健康的个性(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个人的幸福感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4因素有机地组成。
据WHO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全面健康的人占人群中5%~10%;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若要达到更好的健康状态,人人都需努力!2012年,芬兰医学会的一项研究显示,生活态度积极者比消极者的寿命长约10年,收入也平均高约30%。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天生是悲观的,乐观不会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日常不断练习,拥有内心的真正幸福是一种循序渐进学习和长期系统训练的结果。
幸福生活来源于心理健康
套用现代流行语来说,幸福生活其实“马上就有”,“马上可以实现”,其关键因素是——我们是否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当我们心理尚不够健康时,我们离幸福生活就存在距离,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呢?下面3个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态,帮助我们减轻压力与心理痛苦。
1、爱是一种互动,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当爱的力量减弱,就会烦躁、郁闷,难以享受内心的平衡和宁静安详。有人说爱父母难、爱妻子难、爱丈夫难、爱婆婆难、爱媳妇难……等等,各有其难?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到别人不够理解我、不够关心我?反观自己,我们究竟又投入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关爱家人、关爱别人呢?
爱是一种互动,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不少来访者,总习惯性地认为,只有我的家人、只有別人改变了,如果他们对我好一点,他们如果能关心我,我的心情就好了。其实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抱怨情绪,假如别人不愿意或不改变的话,难道我的心情就只能永远不好吗?换句话说,人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没有权利来要求别人必须对我好,别人也没有义务来满足我的需求。
因此,真正的心理健康者不是强求别人去改变,而是愿意为了家庭、为别人的幸福而改变自己。一旦学会改变自己,学会关爱他人,我们就几乎能得到“有求必应”的结果,即我希望得到什么,我首先就去做什么。例如:我希望家人、别人关心我,我就先尝试去关心家人、别人;我希望朋友、领导理解我,我先去理解朋友、领导;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首先学会对别人好;我希望别人尊重我,我首先学会尊重别人,这样自然就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2、有了感恩之心时,抑郁无从产生
我们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到长大成人,这其间凝聚父母、老师及长辈的多少心血,有社会的多少关爱!
感恩是最重要的积极心理体验之一,然而在心理学领域,感恩是一个被长期忽略的课题。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感恩的研究被国内外心理学家所重视,国外有已做大量有关感恩心理方面的研究,有了感恩心,生活满意度提升,抑郁情绪减少;不过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我们对圣诞节、情人节等国外洋节日很重视,而很遗憾我们却忽视了“感恩节”的重要性
事实真相是,当您真诚地感谢家人和别人时,身体也会做出相应的积极回应,给您的情绪和精神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如果我心存感恩,感恩一切帮助过我、使我成长的人与事时,每一件小事都一样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就自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自然、感恩生活,花开花落,感恩周围的一草一木……不妨每天睡前留下5分钟想想今天有何值得感激的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满意的情绪,会让心情更舒坦轻松,睡眠更踏实。当我们有了感恩之心时,抑郁无从产生,因而也就告别了过去痛苦的生活。
3、放下仇恨获取心灵永久的自由
无须否认:人总是会遭受痛苦;挫折和不幸是人生之常态;人人都会有情绪波动之时,抑郁和焦虑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治疗的,不必担心。
接纳过去成败得失,接纳异己。假如不原谅过去伤害过你的人、甚至记恨他的话,那就是将已经过去的旧的伤害变成了现在的新的伤害,就会感觉没完没了的痛苦。扪心自问:难道我们因为受过伤害就只能永远痛苦吗?因此,只要放下仇恨、宽恕对手或仇人才以使自己获取心灵永久的自由。
故心理健康者需要逐步学会全面认识与接纳自己的优缺点,接纳周围的人与事,接纳目前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接纳是改变的前提,不接纳过去,就会纠结于过去的伤痛之中,过去的伤痛会给自己造成二次伤害。因此,不管我们过去倒过多少霉,都要尽力不把昨天的“霉气”带到今天来,只要放下过去的纠结,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杨放如,国民心理健康公益论坛组委会主任,获科学技术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及首届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家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精神卫生及心身疾病的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对抑郁症、神经症、失眠与心身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心身康复积累了较丰富临床经验。
心理健康作为现代社会国民的福利与福祉已经引起各国高度关注,我国精神疾患高发,精神卫生资源严重匮乏,作为发展中国家,精神疾病重在预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预防为主,投入小,收效大。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我国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义务。
拒绝被压垮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信息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现代人真幸运,“足不出户即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就能畅游世界;“嫦娥奔月”等古人梦想今天也已成为现实!看起来,现代社会几乎无所不能,这个世界又有那么多的“能人”、“强人”。相对而言,我们就越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放眼四周,总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从小开始社会几乎就没给我们任何喘息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全球性竞争!故具有郁闷、焦虑和危机感的人数自然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
面对生命的重重压力,被分数、学历、职位、生意、利润、房子、职称、家庭纠纷、经济困境等弄得焦头烂额的现代人,除每天必须按照规定去机械性地完成某些定额工作指标外,还需要另外去寻求继续学习、个人提升以及新的事业发展机会等,名目繁多,无暇去顾及身体!尽管不少人独自与“压力”抗衡,与“压力”孤军作战,经过种种的尝试后,四处碰壁,结果也不尽人意,有的最终陷入了一种心身疲惫、职业枯竭或亚健康等状态之中,甚至是深陷种种心身疾病的“重围”之中,备受折磨,无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因此,针对社会整体来说,个体是非常弱势的,我们很难满足时代、社会、家庭所赋予的所有期待与要求,很多时候人们会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在生活重重压力下、特别在一些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厌世念头,甚至自伤自残行为。压力面前,人人平等,基本没有年龄和行业的区别,打工仔、工人、农民、白领、金领、大学生、研究生、企业家、公务员、高知等都不例外。
面对生活多重压力的挑战,本身就存在着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和技巧,因缺乏科学的压力应对措施,当然就有可能被“压力”拖垮。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往者虽去,来者犹可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都还来得及补上这一课。
生活态度积极者比消极者的寿命长约10年
世界精神卫生学会提出心理健康的四项标准,即心理健康由健康的个性(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个人的幸福感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4因素有机地组成。
据WHO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全面健康的人占人群中5%~10%;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若要达到更好的健康状态,人人都需努力!2012年,芬兰医学会的一项研究显示,生活态度积极者比消极者的寿命长约10年,收入也平均高约30%。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天生是悲观的,乐观不会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日常不断练习,拥有内心的真正幸福是一种循序渐进学习和长期系统训练的结果。
幸福生活来源于心理健康
套用现代流行语来说,幸福生活其实“马上就有”,“马上可以实现”,其关键因素是——我们是否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当我们心理尚不够健康时,我们离幸福生活就存在距离,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呢?下面3个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态,帮助我们减轻压力与心理痛苦。
1、爱是一种互动,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当爱的力量减弱,就会烦躁、郁闷,难以享受内心的平衡和宁静安详。有人说爱父母难、爱妻子难、爱丈夫难、爱婆婆难、爱媳妇难……等等,各有其难?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到别人不够理解我、不够关心我?反观自己,我们究竟又投入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关爱家人、关爱别人呢?
爱是一种互动,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不少来访者,总习惯性地认为,只有我的家人、只有別人改变了,如果他们对我好一点,他们如果能关心我,我的心情就好了。其实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抱怨情绪,假如别人不愿意或不改变的话,难道我的心情就只能永远不好吗?换句话说,人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没有权利来要求别人必须对我好,别人也没有义务来满足我的需求。
因此,真正的心理健康者不是强求别人去改变,而是愿意为了家庭、为别人的幸福而改变自己。一旦学会改变自己,学会关爱他人,我们就几乎能得到“有求必应”的结果,即我希望得到什么,我首先就去做什么。例如:我希望家人、别人关心我,我就先尝试去关心家人、别人;我希望朋友、领导理解我,我先去理解朋友、领导;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首先学会对别人好;我希望别人尊重我,我首先学会尊重别人,这样自然就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2、有了感恩之心时,抑郁无从产生
我们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到长大成人,这其间凝聚父母、老师及长辈的多少心血,有社会的多少关爱!
感恩是最重要的积极心理体验之一,然而在心理学领域,感恩是一个被长期忽略的课题。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感恩的研究被国内外心理学家所重视,国外有已做大量有关感恩心理方面的研究,有了感恩心,生活满意度提升,抑郁情绪减少;不过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我们对圣诞节、情人节等国外洋节日很重视,而很遗憾我们却忽视了“感恩节”的重要性
事实真相是,当您真诚地感谢家人和别人时,身体也会做出相应的积极回应,给您的情绪和精神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如果我心存感恩,感恩一切帮助过我、使我成长的人与事时,每一件小事都一样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就自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自然、感恩生活,花开花落,感恩周围的一草一木……不妨每天睡前留下5分钟想想今天有何值得感激的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满意的情绪,会让心情更舒坦轻松,睡眠更踏实。当我们有了感恩之心时,抑郁无从产生,因而也就告别了过去痛苦的生活。
3、放下仇恨获取心灵永久的自由
无须否认:人总是会遭受痛苦;挫折和不幸是人生之常态;人人都会有情绪波动之时,抑郁和焦虑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治疗的,不必担心。
接纳过去成败得失,接纳异己。假如不原谅过去伤害过你的人、甚至记恨他的话,那就是将已经过去的旧的伤害变成了现在的新的伤害,就会感觉没完没了的痛苦。扪心自问:难道我们因为受过伤害就只能永远痛苦吗?因此,只要放下仇恨、宽恕对手或仇人才以使自己获取心灵永久的自由。
故心理健康者需要逐步学会全面认识与接纳自己的优缺点,接纳周围的人与事,接纳目前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接纳是改变的前提,不接纳过去,就会纠结于过去的伤痛之中,过去的伤痛会给自己造成二次伤害。因此,不管我们过去倒过多少霉,都要尽力不把昨天的“霉气”带到今天来,只要放下过去的纠结,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杨放如,国民心理健康公益论坛组委会主任,获科学技术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及首届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家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精神卫生及心身疾病的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对抑郁症、神经症、失眠与心身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心身康复积累了较丰富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