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簡介】
柯穗明先生,泥水商協會主席、商會註冊董事、香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理事,九十年代加入美時有限公司,與美昌營造有限公司、駿鋒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註冊一般建築承建商)合作經營,擁有三十多年從業經驗。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在建築行業潛心打拼三十多年,如今的柯穗明先生不但事業穩健發展,在行業佔得一席之地,更飲水思源,為業界發展助一臂之力。他身為泥水商協會主席,積極為推動業界健康平穩發展,提升業界資質,鼓勵年輕力量加入,組織經驗交流等而努力,將一份行業責任鑄在心田,樂在奉獻,問心無愧。
三十多年磨一劍
風華正盛之時,柯穗明先生明白,一切夢想都需要好好奮鬥,方能實現。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立志當在少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建築行業,從一位平水員做起。“建築平水是業界俗稱,正式意思為建築標高錢,是地盤工作的靈魂和眼睛。它看似簡單,但如果出差錯,建築物失去了平衡會倒,門窗没有了平衡會歪。”
將手頭上的工作做到完美,是柯穗明先生對自己的職業要求。正因為如此,無論學習地盤上的哪一種工種,他都静下心來慢慢地琢磨、鑽研,力求掌握其中技巧,把工作完成得漂亮。久而久之,他幾乎做遍了地盤上所有的工種,而由低層做起,讓他擔任管理崗位時更加遊刃有餘。既有實戰經驗又有管理水平,為他日後創業奠定下基礎。
九十年代,他加入了美時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土建、泥水、鋼結構、裝飾裝修、幕墙工程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企業,本着誠信經營、質量第一,公司成立至今發展穩健。“香港的建築市場是一個面對全世界開放的自由市場,本地承建商和世界各地承建商並存,競爭激烈,業界水平高於世界水平。另一方面,我認為香港的建築市場比較樂觀,無論是新的大型基建項目還是各種需要翻新的公共設施等,是一個可觀的市場,在未來,預計各項工程量、就業和利潤等都會有所增長,我也相信建築市場會繼續健康地發展。”當前,柯穗明先生的美時有限公司既有承接一些小的裝修翻新項目,亦承接一些大型的建築項目,多管齊下,全面發展。
在管理方面,他亦有自己的一套,認為尊重是與員工相處的前提。
“對待員工,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遇到難題,鼓勵大家多集思廣議,使大家有一種歸屬感和融入感,將員工視為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彼此信任。在這個基礎,工作起來自然而然比較順利。”他相信,員工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財富,多幫助他們成長是一件多赢的好事。
“最近五年,都將是建造業的小陽春,港府大力推動基建工程、十大基建已陸續上馬,今年政府基建工務工程的支出已累計超過1000億港元,加上私人工程,香港在建的工程總額已經接近2000億港元。”
柯穗明先生透露,建造業界是目前香港少有的保持每年都有加薪的良好前景行業,“但是,人工缺乏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建築業發展,特别是,基建工程中的泥水、混凝土和扎鐵等工種更是工人緊缺,解决工人短缺難的問題,建築業才能綻放出更大的潛能和優勢。”
五年前,柯穗明先生加入泥水商協會,今年擔任協會主席一職。身處公職,他積極發揮行業代表的作用,積極與政府溝通相關事宜。
近兩年,媒體都頻頻報道,香港建築業不乏項目,存在巨大缺口的是技術熟練工人,日益緊迫的問題是,在香港24萬名建築工人(大多數技術非常熟練)當中,有一半人的年龄超過50歲,青黄不接嚴重。“一方面,歸結於香港人口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建築業相比其他行業處於劣勢。”柯穗明先生提及,目前不單單是提升薪水就可以吸納到人才,依據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的數據顯示,一些建築工種的薪资在過去6年内已增長了一倍。如今一位技術熟練的水泥工人一天可以賺到1600港元左右,但因工種環境等原因,如此高薪應聘者仍舊寥寥。
如今,隨着香港餐飲業、安老服務等行業都出現嚴重缺人荒,而建築工人據估算仍欠缺約1萬到1.5萬名技術工人,從而響起了引進外勞的呼聲。不過,該呼聲也收到了强烈的反對聲音,一些人提出引進外勞是“治標不治本”,導致外勞輸入一直未開放,因此,培訓更多本地年輕人成為最恰當的解决辦法。柯穗明先生指出,泥水商協會對此十分關注,一直大力支持以各種渠道引入年輕人到建築業隊伍。
“首先,我們要讓年輕人看到建築業的前景。”以泥水商協會為例,每年他們都會拿出一部份經費,用於建造業培訓學校的獎學金,令年輕人赢得更多發展空間,幫助其在建築業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柯穗明先生還指出,“每年,從香港本地學校培養出的建築專業畢業生才二百多個,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要。前些天,我們業界就與香港發展局聯合向社會公開招聘,所聘人員將通過與職業訓練局展開培訓,通過這種方法,讓年輕人學到技術,在工作中找到自信,自立更生,實現自我價值,至今為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當前,建築業人工短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年輕一代的生活環境相比以前大大改善,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資訊發達、生活優越,自然不願意再從事又苦又髒又累的建築地盤活。為此,建築業也做了改變,比如設立衣帽間,便於大家收工後换洗;工地現場减塵减噪;加强工作安全强度等。”柯穗明先生也提出,年輕人能吃苦、不怕吃虧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責任心就是對自己應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責任心,是柯穗明先生對人對事的標準,“責任心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重要素質,對工作有責任心才能百分百投入,對人有責任心才會受到他人信任與尊重。”無論是事業還是公職,他都是擔起責任。
對公司員工,柯穗明先生將他們視為朋友,考慮他們工作中的所需所求,盡可能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特别是對其安全十分關心,”他們是我的夥伴,更是我的朋友,我必須要保證他們能順心工作,安全回家。”為了能保障工人安全,他特别注重文明施工、安全第一。
身置泥水商協會,他將自己部份時間投入其中,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能挖掘自身更多的潛能,也希望因他的付出,使得協會變得更好,為廣大會員朋友服務,為業界的健康持續發展出一份心、一份力。
回歸家庭,柯穗明先生對兒女的教育十分嚴格,要求他們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鼓勵他們往各自的興趣發展,如今,他的女兒在新加坡發展,兒子在香港開設一家補習班,在各自的領域中施展才華。
著名文人歌德曾說,“責任心就是對自己應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責任心,柯穗明先生奮鬥在建築業崗位上;因為責任心,他服務在泥水商協會;因為責任心,點亮了他充實而又精彩的人生。
柯穗明先生,泥水商協會主席、商會註冊董事、香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理事,九十年代加入美時有限公司,與美昌營造有限公司、駿鋒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註冊一般建築承建商)合作經營,擁有三十多年從業經驗。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在建築行業潛心打拼三十多年,如今的柯穗明先生不但事業穩健發展,在行業佔得一席之地,更飲水思源,為業界發展助一臂之力。他身為泥水商協會主席,積極為推動業界健康平穩發展,提升業界資質,鼓勵年輕力量加入,組織經驗交流等而努力,將一份行業責任鑄在心田,樂在奉獻,問心無愧。
三十多年磨一劍
風華正盛之時,柯穗明先生明白,一切夢想都需要好好奮鬥,方能實現。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立志當在少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建築行業,從一位平水員做起。“建築平水是業界俗稱,正式意思為建築標高錢,是地盤工作的靈魂和眼睛。它看似簡單,但如果出差錯,建築物失去了平衡會倒,門窗没有了平衡會歪。”
將手頭上的工作做到完美,是柯穗明先生對自己的職業要求。正因為如此,無論學習地盤上的哪一種工種,他都静下心來慢慢地琢磨、鑽研,力求掌握其中技巧,把工作完成得漂亮。久而久之,他幾乎做遍了地盤上所有的工種,而由低層做起,讓他擔任管理崗位時更加遊刃有餘。既有實戰經驗又有管理水平,為他日後創業奠定下基礎。
九十年代,他加入了美時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土建、泥水、鋼結構、裝飾裝修、幕墙工程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企業,本着誠信經營、質量第一,公司成立至今發展穩健。“香港的建築市場是一個面對全世界開放的自由市場,本地承建商和世界各地承建商並存,競爭激烈,業界水平高於世界水平。另一方面,我認為香港的建築市場比較樂觀,無論是新的大型基建項目還是各種需要翻新的公共設施等,是一個可觀的市場,在未來,預計各項工程量、就業和利潤等都會有所增長,我也相信建築市場會繼續健康地發展。”當前,柯穗明先生的美時有限公司既有承接一些小的裝修翻新項目,亦承接一些大型的建築項目,多管齊下,全面發展。
在管理方面,他亦有自己的一套,認為尊重是與員工相處的前提。
“對待員工,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遇到難題,鼓勵大家多集思廣議,使大家有一種歸屬感和融入感,將員工視為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彼此信任。在這個基礎,工作起來自然而然比較順利。”他相信,員工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財富,多幫助他們成長是一件多赢的好事。
“最近五年,都將是建造業的小陽春,港府大力推動基建工程、十大基建已陸續上馬,今年政府基建工務工程的支出已累計超過1000億港元,加上私人工程,香港在建的工程總額已經接近2000億港元。”
柯穗明先生透露,建造業界是目前香港少有的保持每年都有加薪的良好前景行業,“但是,人工缺乏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建築業發展,特别是,基建工程中的泥水、混凝土和扎鐵等工種更是工人緊缺,解决工人短缺難的問題,建築業才能綻放出更大的潛能和優勢。”
五年前,柯穗明先生加入泥水商協會,今年擔任協會主席一職。身處公職,他積極發揮行業代表的作用,積極與政府溝通相關事宜。
近兩年,媒體都頻頻報道,香港建築業不乏項目,存在巨大缺口的是技術熟練工人,日益緊迫的問題是,在香港24萬名建築工人(大多數技術非常熟練)當中,有一半人的年龄超過50歲,青黄不接嚴重。“一方面,歸結於香港人口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建築業相比其他行業處於劣勢。”柯穗明先生提及,目前不單單是提升薪水就可以吸納到人才,依據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的數據顯示,一些建築工種的薪资在過去6年内已增長了一倍。如今一位技術熟練的水泥工人一天可以賺到1600港元左右,但因工種環境等原因,如此高薪應聘者仍舊寥寥。
如今,隨着香港餐飲業、安老服務等行業都出現嚴重缺人荒,而建築工人據估算仍欠缺約1萬到1.5萬名技術工人,從而響起了引進外勞的呼聲。不過,該呼聲也收到了强烈的反對聲音,一些人提出引進外勞是“治標不治本”,導致外勞輸入一直未開放,因此,培訓更多本地年輕人成為最恰當的解决辦法。柯穗明先生指出,泥水商協會對此十分關注,一直大力支持以各種渠道引入年輕人到建築業隊伍。
“首先,我們要讓年輕人看到建築業的前景。”以泥水商協會為例,每年他們都會拿出一部份經費,用於建造業培訓學校的獎學金,令年輕人赢得更多發展空間,幫助其在建築業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柯穗明先生還指出,“每年,從香港本地學校培養出的建築專業畢業生才二百多個,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要。前些天,我們業界就與香港發展局聯合向社會公開招聘,所聘人員將通過與職業訓練局展開培訓,通過這種方法,讓年輕人學到技術,在工作中找到自信,自立更生,實現自我價值,至今為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當前,建築業人工短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年輕一代的生活環境相比以前大大改善,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資訊發達、生活優越,自然不願意再從事又苦又髒又累的建築地盤活。為此,建築業也做了改變,比如設立衣帽間,便於大家收工後换洗;工地現場减塵减噪;加强工作安全强度等。”柯穗明先生也提出,年輕人能吃苦、不怕吃虧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責任心就是對自己應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責任心,是柯穗明先生對人對事的標準,“責任心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重要素質,對工作有責任心才能百分百投入,對人有責任心才會受到他人信任與尊重。”無論是事業還是公職,他都是擔起責任。
對公司員工,柯穗明先生將他們視為朋友,考慮他們工作中的所需所求,盡可能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特别是對其安全十分關心,”他們是我的夥伴,更是我的朋友,我必須要保證他們能順心工作,安全回家。”為了能保障工人安全,他特别注重文明施工、安全第一。
身置泥水商協會,他將自己部份時間投入其中,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能挖掘自身更多的潛能,也希望因他的付出,使得協會變得更好,為廣大會員朋友服務,為業界的健康持續發展出一份心、一份力。
回歸家庭,柯穗明先生對兒女的教育十分嚴格,要求他們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鼓勵他們往各自的興趣發展,如今,他的女兒在新加坡發展,兒子在香港開設一家補習班,在各自的領域中施展才華。
著名文人歌德曾說,“責任心就是對自己應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責任心,柯穗明先生奮鬥在建築業崗位上;因為責任心,他服務在泥水商協會;因為責任心,點亮了他充實而又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