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体制
交通部门承担公路建设和行政管理所需的资金来源,全部来自于对车辆的各项交通规费和通行费征收(也包括车购税),交通部门因此承担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而与运输安全、车辆装备、技术标准相关的公安、经贸、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对运输业主和车辆的管理,既没有经济压力也不关心市场供求关系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利益。
所以体制上造成各部门对运输和车辆管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能管好管的事其他部门依据法规都管了,经济压力和市场供求唯有交通部门一家承担。
在交通建设和管理面临发展的任务越重越需要增加资金筹集和投入的条件下,交通部门本能的出路只能是增加规费和公路通行费收入,而收入的来源在于增加车辆,其中营业性车辆的规费缴纳项目和缴纳额比非营业车辆要多,而且是公路通行费收入长期和稳定的来源。
迫于规费增收和管理成本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交通部门从管理体制和部门利益的动机出发,长期以来越到基层越弱化市场管理和调控职能,同时越强化交通规费和公路通行费的征收职能,“管理就是收费”的现象在交通部门之所以根深蒂固,体制原因就在于此。
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交通规费和通行费的需求,与运输市场对车辆增长的需求是不同步的,交通部门内部每年根据公路建设需求所制定的规费征收计划往往是越多越好,越层层加码越有保证,在一定激励机制的刺激下,不顾运输市场供求平衡,放开发展营业性车辆以保证完成规费计划,也成了基层交通部门不得已又必须考虑的主要任务。
因此,造成的恶果是,一头是公路建设大干快上、规费征收节节攀升,一头是运输市场运力过剩、恶性竞争越积越深,而供求失衡必然带来以价格为手段的恶性竞争,加之运力过剩形成的买方市场,货主和中介代理可以利用其优势地位采取压价采购运力并转嫁其成本,货运车辆在“一高两低”(规费和通行费成本高、运价低、工作率低)的境况下,普遍靠超载超限维持营运一度成为暴发性的社会现象。
发展政策
公路建设要加快速度,这是解决瓶颈制约的客观需求,对交通部门来说既是发展机遇也是责任,这点毋庸置疑。但仅靠交通部门所能掌握的资源,能否长时期支撑公路建设和等级提高的发展速度?这点让有识之士存有一定的疑问。
笔者认为,应当从“车辆超载超限、公路边建边坏”的恶性循环中,引起国家和交通部门的深思。从理论上要认识的问题有:承担公路建设资金来源的应当是直接受益的运输业主和车辆,同时还应有间接受益的汽车制造业和相关产业(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电子、机械),人民群众日常的衣、食、住、用也是间接受益于公路建设所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
因此,加快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只对着车头筹集资金的单一渠道是难以为继的,间接受益的汽车工业及相关产业和人民群众也应当承担筹集资金的责任,但是,受计划经济部门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交通部门并没有从理论上重视,在实践上解决广开筹资渠道问题。比方说,体育和公路都属公益事业,但体育争取了发行彩票向全民筹资的政策,交通为什么就不能做呢?所以说,由国家和交通部门共同配置公路建设资源的问题到了要认真研究的时候了。
宏观调控
除前述公路建设和运力发展的体制性原因外,交通部门在宏观调控运输市场的工作思路、政策方法上也应当有所改进。
一是改进管理指导思想上“重客轻货”的倾向,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主要精力和管理资源长期集中在客运市场管理方面,对货运市场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调整严重滞后,货运市场处于顺其自然的状况。
二是货运市场管理的规则陈旧,市场准入的经济技术条件原始,市场监管手段和办法比较薄弱,货运车型分类和等级标准缺乏规范并政出多门,都是货运市场无序状态的原因。
三是对货运实行放开发展、放开价格、市场自行调节的运行机制,这在理论上不无道理,但市场调节供求关系在规则缺失的条件下,毕竟是滞后而缓慢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四是交通部门各职能机构对调控运输供求关系、解决超载超限问题,由于认识角度不同而争论不休。诸如市场供给过剩了,为什么还有申请进入的?规费标准和征收计划不提高,公路和场站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嫌公路通行费负担重,车辆跑不起可以不跑,不正好减少养护成本吗?用规费手段调控运力,规费征收乱了和少了谁负责?
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手心手背都是肉,在可控资源紧张、回旋余地很小的条件下,交通主管部门在综合决策上就难下定论,如果任由市场调节成为对货运管理的现实理由,那么,不可避免就会出现难有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恶性循环。
市场规律
货运车辆超载超限运输,除了无视法规和利益驱动的因素,还有不尊重市场规律的问题。作为供求信号的运价,曾一度下滑到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还低的程度,基本反映了运输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进而反映了运输市场即使超量容纳运力,但仍对公路建设供不应求;再进一步反映了交通部门所能掌控的资源,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快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也是供不应求。
以上三级供求关系的分析如果成立,超载超限成为社会性问题的原因就可以归结为:实质是国力、部门财力和运输经济承受能力三者与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是运输市场、交通建设市场、国家公共用品市场供求失衡、资源紧缺的市场信号,其根在于市场供求,治本则在于配置资源。
交通运输属于服务行业和基础产业,交通发展是国家大事能使全民受益,在交通发展受到部门体制和资源制约遇到矛盾的时候,从争取国家参与和全民支持的政策力度和空间方面,交通部门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历史性的深刻总结,拓宽视野、理清思路、改革管理、广开来源,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当高度重视、权衡轻重、调整资源、多加支持。
交通部门承担公路建设和行政管理所需的资金来源,全部来自于对车辆的各项交通规费和通行费征收(也包括车购税),交通部门因此承担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而与运输安全、车辆装备、技术标准相关的公安、经贸、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对运输业主和车辆的管理,既没有经济压力也不关心市场供求关系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利益。
所以体制上造成各部门对运输和车辆管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能管好管的事其他部门依据法规都管了,经济压力和市场供求唯有交通部门一家承担。
在交通建设和管理面临发展的任务越重越需要增加资金筹集和投入的条件下,交通部门本能的出路只能是增加规费和公路通行费收入,而收入的来源在于增加车辆,其中营业性车辆的规费缴纳项目和缴纳额比非营业车辆要多,而且是公路通行费收入长期和稳定的来源。
迫于规费增收和管理成本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交通部门从管理体制和部门利益的动机出发,长期以来越到基层越弱化市场管理和调控职能,同时越强化交通规费和公路通行费的征收职能,“管理就是收费”的现象在交通部门之所以根深蒂固,体制原因就在于此。
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交通规费和通行费的需求,与运输市场对车辆增长的需求是不同步的,交通部门内部每年根据公路建设需求所制定的规费征收计划往往是越多越好,越层层加码越有保证,在一定激励机制的刺激下,不顾运输市场供求平衡,放开发展营业性车辆以保证完成规费计划,也成了基层交通部门不得已又必须考虑的主要任务。
因此,造成的恶果是,一头是公路建设大干快上、规费征收节节攀升,一头是运输市场运力过剩、恶性竞争越积越深,而供求失衡必然带来以价格为手段的恶性竞争,加之运力过剩形成的买方市场,货主和中介代理可以利用其优势地位采取压价采购运力并转嫁其成本,货运车辆在“一高两低”(规费和通行费成本高、运价低、工作率低)的境况下,普遍靠超载超限维持营运一度成为暴发性的社会现象。
发展政策
公路建设要加快速度,这是解决瓶颈制约的客观需求,对交通部门来说既是发展机遇也是责任,这点毋庸置疑。但仅靠交通部门所能掌握的资源,能否长时期支撑公路建设和等级提高的发展速度?这点让有识之士存有一定的疑问。
笔者认为,应当从“车辆超载超限、公路边建边坏”的恶性循环中,引起国家和交通部门的深思。从理论上要认识的问题有:承担公路建设资金来源的应当是直接受益的运输业主和车辆,同时还应有间接受益的汽车制造业和相关产业(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电子、机械),人民群众日常的衣、食、住、用也是间接受益于公路建设所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
因此,加快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只对着车头筹集资金的单一渠道是难以为继的,间接受益的汽车工业及相关产业和人民群众也应当承担筹集资金的责任,但是,受计划经济部门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交通部门并没有从理论上重视,在实践上解决广开筹资渠道问题。比方说,体育和公路都属公益事业,但体育争取了发行彩票向全民筹资的政策,交通为什么就不能做呢?所以说,由国家和交通部门共同配置公路建设资源的问题到了要认真研究的时候了。
宏观调控
除前述公路建设和运力发展的体制性原因外,交通部门在宏观调控运输市场的工作思路、政策方法上也应当有所改进。
一是改进管理指导思想上“重客轻货”的倾向,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主要精力和管理资源长期集中在客运市场管理方面,对货运市场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调整严重滞后,货运市场处于顺其自然的状况。
二是货运市场管理的规则陈旧,市场准入的经济技术条件原始,市场监管手段和办法比较薄弱,货运车型分类和等级标准缺乏规范并政出多门,都是货运市场无序状态的原因。
三是对货运实行放开发展、放开价格、市场自行调节的运行机制,这在理论上不无道理,但市场调节供求关系在规则缺失的条件下,毕竟是滞后而缓慢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四是交通部门各职能机构对调控运输供求关系、解决超载超限问题,由于认识角度不同而争论不休。诸如市场供给过剩了,为什么还有申请进入的?规费标准和征收计划不提高,公路和场站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嫌公路通行费负担重,车辆跑不起可以不跑,不正好减少养护成本吗?用规费手段调控运力,规费征收乱了和少了谁负责?
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手心手背都是肉,在可控资源紧张、回旋余地很小的条件下,交通主管部门在综合决策上就难下定论,如果任由市场调节成为对货运管理的现实理由,那么,不可避免就会出现难有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恶性循环。
市场规律
货运车辆超载超限运输,除了无视法规和利益驱动的因素,还有不尊重市场规律的问题。作为供求信号的运价,曾一度下滑到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还低的程度,基本反映了运输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进而反映了运输市场即使超量容纳运力,但仍对公路建设供不应求;再进一步反映了交通部门所能掌控的资源,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快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也是供不应求。
以上三级供求关系的分析如果成立,超载超限成为社会性问题的原因就可以归结为:实质是国力、部门财力和运输经济承受能力三者与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是运输市场、交通建设市场、国家公共用品市场供求失衡、资源紧缺的市场信号,其根在于市场供求,治本则在于配置资源。
交通运输属于服务行业和基础产业,交通发展是国家大事能使全民受益,在交通发展受到部门体制和资源制约遇到矛盾的时候,从争取国家参与和全民支持的政策力度和空间方面,交通部门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历史性的深刻总结,拓宽视野、理清思路、改革管理、广开来源,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当高度重视、权衡轻重、调整资源、多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