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呜——”随着汽笛一声长鸣,由呼和浩特发往廊坊北的1134次列车缓缓驶离站台,中校女警官莎日娜隔着车窗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望着站台上越来越远的女儿和丈夫,她悄悄地擦去泪水。莎日娜此行的目的地是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几个月后,她将和战友们一起飞赴利比里亚,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防暴任务。
入选,为军旅生涯增添亮色
又到了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手机QQ中女儿闪动的头像:“我要上学了,妈妈你不回来了,不管二宝啦!”一个月前,呼和浩特边防检查站主管护师莎日娜顺利通过公安部初选,成为我国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负责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任务。
“发什么呆呢,不舍得走了吧?”这段日子和她朝夕相处的战友苏梅娅打断了她的思绪。“唉,哪有,现在我心里唯一觉得歉疚的就是我姑娘。”
“我想,孩子会理解我的!”来基地训练那天,女儿抱着莎日娜不撒手,哭闹不止,她心如刀绞。莎日娜是此次维和防暴队仅有的5名女队员中年龄最大的,1974年出生的她,将在利比里亚步入不惑之年。
1996年,天津武警医学院护理系毕业后,莎日娜分配到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在手术室一干就是8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2003年7月,调入呼和浩特边防检查站任主管护师兼卫生助理。作为一名现役军人,她觉得能代表国家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件无上光荣的事情。用她的话说:“对于我们女同志,面对维和任务区社会形势复杂、工作环境危险、生活条件艰苦、气候炎热高温的实际,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肯定会接踵而至,而我们只能竭尽全力去克服,保证不掉队。最重要的是,做好一切保障,让我们每名防暴队员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回家。”
莎日娜有一个心愿:“到了利比里亚,我要用笔、用眼睛、用心去记录这段倍加难忘、格外珍贵的人生履历,将来我老了,姑娘当了妈妈,我再把这本日记作为礼物送给她,她会理解一切的!”
集训,挑战身心极限
“砰、砰……”清脆的枪声打破清晨的宁静,集训队员正在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向右翼排头靠拢!向右转!跑步走!”指挥员下达口令后,医疗防疫组射击完毕迅速回到指定位置落座,等待下一轮射击。成绩公布后,靶场指挥员向射击场上的2名女队员鼓掌祝贺,称她们是“双枪姐妹花”,莎日娜便是其中的一位。
“‘手枪’是我的强项,站里每年的射击考核我都是‘优秀’!”莎日娜自豪地说。
“‘体能’就弱一些,那天跑了个1500米,明显感到体力不支,还好坚持了下来。不过心理行为拓展训练——‘高空浮桥’倒是很刺激。”回想起来,她仍意犹未尽。
“高空浮桥”项目是队员们在附有保护锁的情况下,跨越一条距地12米,由2根15米长的铁链和30多块长方形踏板组成的铁索桥。
绑上安全绳,扣上保护锁,莎日娜爬到足有4层楼高的“桥头”后,却怎么也迈不开第一步。“不要犹豫,快速通过!”指挥员的一声口令,逼得她一个箭步冲到了“桥”的另一端。“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极限体验,它让我懂得只要突破心理防线,就没有什么不能征服。”完成心理行为拓展训练后,莎日娜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这段感言。
指挥官讲评时说:“浮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在接下来的维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无法预知的困境,只要勇敢地跨出这一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实操,维和得靠真本事
“集训队安排这样的外出实操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维和得靠真本事,上了战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多年的理论虽然历历在目,实际操作我尚需努力!相信自己会成功!”莎日娜在日记里写下这段激励自己的话。
到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集训之前,莎日娜与集训队医疗防疫组的其他几名队员,在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急诊科、皮肤科开展了为期1周的急救技术、皮肤诊疗、传染病防护等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培训结束的前一天,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组织气管插管、阑尾手术实验。观看了一段气管插管的视频解剖步骤。莎日娜走向手术台,颈部正中切口、分离颈总动脉、结扎颈总动脉、剪出斜行切口、向心方向插管……
巾帼不让须眉。多年不碰手术刀,但曾经的功底依然让她游刃有余,与几位男队员相比,她的手术亦是切口小、位置正、插管准,在场的几位男队员为她干脆利索的动作竖起了大拇指。
“莎日娜,看来你宝刀未老啊!”虽然只是一句调侃,但莎日娜心里美滋滋的,证明她的“看家本领”没有生疏,这让她对胜任利比里亚维和任务的信心更大了。
入选,为军旅生涯增添亮色
又到了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手机QQ中女儿闪动的头像:“我要上学了,妈妈你不回来了,不管二宝啦!”一个月前,呼和浩特边防检查站主管护师莎日娜顺利通过公安部初选,成为我国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负责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任务。
“发什么呆呢,不舍得走了吧?”这段日子和她朝夕相处的战友苏梅娅打断了她的思绪。“唉,哪有,现在我心里唯一觉得歉疚的就是我姑娘。”
“我想,孩子会理解我的!”来基地训练那天,女儿抱着莎日娜不撒手,哭闹不止,她心如刀绞。莎日娜是此次维和防暴队仅有的5名女队员中年龄最大的,1974年出生的她,将在利比里亚步入不惑之年。
1996年,天津武警医学院护理系毕业后,莎日娜分配到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在手术室一干就是8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2003年7月,调入呼和浩特边防检查站任主管护师兼卫生助理。作为一名现役军人,她觉得能代表国家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件无上光荣的事情。用她的话说:“对于我们女同志,面对维和任务区社会形势复杂、工作环境危险、生活条件艰苦、气候炎热高温的实际,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肯定会接踵而至,而我们只能竭尽全力去克服,保证不掉队。最重要的是,做好一切保障,让我们每名防暴队员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回家。”
莎日娜有一个心愿:“到了利比里亚,我要用笔、用眼睛、用心去记录这段倍加难忘、格外珍贵的人生履历,将来我老了,姑娘当了妈妈,我再把这本日记作为礼物送给她,她会理解一切的!”
集训,挑战身心极限
“砰、砰……”清脆的枪声打破清晨的宁静,集训队员正在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向右翼排头靠拢!向右转!跑步走!”指挥员下达口令后,医疗防疫组射击完毕迅速回到指定位置落座,等待下一轮射击。成绩公布后,靶场指挥员向射击场上的2名女队员鼓掌祝贺,称她们是“双枪姐妹花”,莎日娜便是其中的一位。
“‘手枪’是我的强项,站里每年的射击考核我都是‘优秀’!”莎日娜自豪地说。
“‘体能’就弱一些,那天跑了个1500米,明显感到体力不支,还好坚持了下来。不过心理行为拓展训练——‘高空浮桥’倒是很刺激。”回想起来,她仍意犹未尽。
“高空浮桥”项目是队员们在附有保护锁的情况下,跨越一条距地12米,由2根15米长的铁链和30多块长方形踏板组成的铁索桥。
绑上安全绳,扣上保护锁,莎日娜爬到足有4层楼高的“桥头”后,却怎么也迈不开第一步。“不要犹豫,快速通过!”指挥员的一声口令,逼得她一个箭步冲到了“桥”的另一端。“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极限体验,它让我懂得只要突破心理防线,就没有什么不能征服。”完成心理行为拓展训练后,莎日娜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这段感言。
指挥官讲评时说:“浮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在接下来的维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无法预知的困境,只要勇敢地跨出这一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实操,维和得靠真本事
“集训队安排这样的外出实操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维和得靠真本事,上了战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多年的理论虽然历历在目,实际操作我尚需努力!相信自己会成功!”莎日娜在日记里写下这段激励自己的话。
到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集训之前,莎日娜与集训队医疗防疫组的其他几名队员,在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急诊科、皮肤科开展了为期1周的急救技术、皮肤诊疗、传染病防护等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培训结束的前一天,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组织气管插管、阑尾手术实验。观看了一段气管插管的视频解剖步骤。莎日娜走向手术台,颈部正中切口、分离颈总动脉、结扎颈总动脉、剪出斜行切口、向心方向插管……
巾帼不让须眉。多年不碰手术刀,但曾经的功底依然让她游刃有余,与几位男队员相比,她的手术亦是切口小、位置正、插管准,在场的几位男队员为她干脆利索的动作竖起了大拇指。
“莎日娜,看来你宝刀未老啊!”虽然只是一句调侃,但莎日娜心里美滋滋的,证明她的“看家本领”没有生疏,这让她对胜任利比里亚维和任务的信心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