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早上8点,96岁的李淑芬老人都会准时坐到“办公桌”前。从拿起剪刀的那一刻开始,李奶奶的一天就开始了。这样的状态,老人已经保持了6年,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剪纸作品,提高技艺和作品的思想性乃至档次。老人93岁那年,在朝阳文化馆举办首届个人民间剪纸作品展,如今,96岁高龄的她还出版了《李淑芬剪纸集》。
6年前,李奶奶从电视上看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就许下诺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要送奥运参赛国每一个代表团一套中国剪纸。让每一个来到北京的外国朋友了解悠久的中国民间文化。为此,李奶奶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如今,李奶奶已经剪成了6000多幅精美、风格各异的剪纸作品,并编辑成200多册。
看李淑芬老人剪纸绝对是一种享受,红崭崭的纸片在她手里上下翻飞,像一只骄傲的蝴蝶。而老人则静静地坐在窗前,花白的头发整齐地抿在脑后,并不用戴花镜,一丝不苟地端详着手里的红纸,认真地下剪。桌上的香水百合安静地散发着幽香,窗帘被初夏的微风轻轻吹起,把香味四散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
不多时,老人手下就缓缓呈现出一片流云,一抹云鬓,一张清秀或刚毅的脸,慢慢的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像就矗立纸上。看过李淑芬老人剪纸的人无不惊叹,这样生动的形象就这么自如流畅地出自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之手。
剪纸传情
90岁那年,为教育事业忙碌了一辈子的李淑芬老人光荣退休了。但是老人闲不住,想起儿时喜欢过的剪纸,又重新摸了起来。最初,老人多是剪一些花花草草等简单的玩意儿,时间长了,老人的技巧不断提高,作品的内容也更灵活多变。李淑芬老人说:“我在剪纸当中一边剪一边想,我的剪纸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恰好十六大召开,我就剪‘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在剪的时候还想到老夫子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思想。”
老人家身体硬朗,眼睛明亮,举止得体。李淑芬老人不仅通过剪纸传达对国家、对世界的爱,这份挚爱将会通过剪纸册在家人当中流传下去。李淑芬老人有6个事业有成的子女,从2003年开始,老人有了新鲜创意:每年送给6个子女一人一本剪纸册,剪纸册封面上写有家训:“求真务实,爱满天下”。当剪纸册郑重送给每个孩子时,孩子们都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自豪。李淑芬的女儿说:“妈妈从来没有心情低落的时候,她的一生总是积极向上,我们遇到苦难的时候,总是想到我们的妈妈,想到妈妈能够克服那么多的困难,想到她一生的坎坷。”
当得知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李淑芬老人立刻想到要把自己的爱好和奥运联系起来。她把自己的剪纸作品编辑成集,希望把这些作品送给来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国代表团。
???有了目标,老人开始行动。这次,老人把奥运形象与中国传统的剪纸图案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成剪纸作品。从那时起,李老就开始了自己的奥运志愿行动。随着奥运视觉形象的不断发布,李老的剪纸内容也不断增加:既有福娃,也有印章、火炬等。她说,希望通过剪纸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奥运愿望,李淑芬老人把这些剪纸二十张为一组装订成册,第一份礼物很快就做好了。?
???“我看报纸了,上头写的,196个国家,我剪它200。”老人一算,一本就是20幅,一个月才能出5本,1年呢?就是60本,四六二十四,4年不就出来了嘛。“我这么一算,2008年富富有余,所以我就下了决心,有计划地剪。”就这样,老人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八点开始剪,不能老剪,还得注意健康,不能把眼睛累坏了,中间得做操,老人给自己编了一套操,做完了操得半个小时,休息好了,再坐下剪。除了过年过节,家里来了人什么的,从申奥成功一直到现在,每天的日程都是这样子。6年的时间里,李老在家里每天志愿“工作”8个小时,来实现她的诺言。李老告诉笔者:“我每天8点‘上班’,没有人监督,全靠自觉,中间休息休息,然后,再接着干活儿。”工作台上摆满了剪好的剪纸作品和半成品。
现在,李淑芬老人的剪纸礼物数量早已超出了自己的规定,不过,她还坚持着,“我多剪出来几本,万一到时还有外国朋友喜欢呢?”老人像个小孩子似的得意地笑了笑。由于这次是让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老人特意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物和文学名著里的主人公,既有“唐宋八大家”,也有屈原、孔子。而让她最为上心的,是《红楼梦》里的人物。为了剪出心中的人物形象,剪之前,老人认认真真地读了几遍《红楼梦》,在120回的章节里精心选择了20个场景,将人物与故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宝玉焚诗”等20幅剪纸,贯穿了《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也成为老人礼物的亮点。
老人剪纸时,可不仅仅是把剪纸当成一项工作去完成,而是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情感也深深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剪宝玉焚诗时,老人想象着宝玉当时的心情,剪下的宝玉便流露出忧愁不能自已的苦痛情绪。每次给大家讲这些作品时,老人的表情也是随着人物的喜悦而喜悦,随着人物的悲伤。可以说,李淑芬老人的剪纸发于心,表于情,每幅都饱浸着老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满腔真挚之情。
不过,剪纸并不是老人为奥运所做的全部。按照老人的设想,如果有当面赠送剪纸作品的机会,她就要用英语和外国运动员直接交流。“当时还想这么个问题,我剪了他要不要?我要会说外国话呢?见了外国人跟他们一说不是也行吗,另外,我要给他们,他们也会问我啊,他们问我什么我也不会说,我也不懂啊?学英语。”将礼物顺利地送给外国人,成了老人最初学习英语的动力。
于是,李淑芬老人每天早上五点半来钟起来,起来完了以后,6点听张道真英语,自学英语。而且,只要有机会,李奶奶就认真地练习英语口语,这一习惯她一直保持到今天。2006年11月,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特地来到老人家中。老人已经能用英语与刘淇拉家常、话奥运了。
克服困难的精神去生活
老人剪纸满6年了,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6年时间足够一项技艺的纯熟,然而对于一个摸到剪刀时已经90岁的人来讲,这可不是轻而易举的。李淑芬老人也是一样,剪子在她手下就是不听话,但是老人不气馁,不放弃,坚持一点点地描画,一刀刀地剪,终于达到了让大家叹服的水平。
面对惊讶的眼光,李淑芬老人从容地笑了,其实她的一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李淑芬老人生于山东蓬莱,8岁时,为生活所迫做了童工,踩着板凳一天干12个小时。然而天资聪慧的李淑芬向往着课堂和书本,于是,每天干完12个小时的活,又赶到著名学者陶行知开办的平民夜校去听课。不论寒冬酷暑,从不间断。3年之后,她这个旁听生竟然可以替老师代课了。然而,还是因为贫困,这样的学习她也没能坚持下来,但是,陶行知先生惠泽天下的教育理念深深植入李淑芬的心中。
出嫁后,在夫家,李淑芬又几经周折冲破封建礼教,最终考入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斗争到受教育的权利。194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她仰慕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为人,像陶先生那样立志乡村教育,让受苦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解放前,她就创办了辅仁附小(今西城区刘海胡同小学前身)和坚志私立女子职业学校(坐落在什刹海旁边)。建国后她又担任朝阳区文化馆第一任馆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文化馆人。改革开放后,李淑芬老人以70岁高龄创办了行知职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材。直到90岁,老人才光荣退休。
听说老人为外国体育代表团送剪纸想法,许多人表示支持和理解,当然,也有人表示怀疑,“把中国剪纸送给奥运国外代表团,这靠谱吗?”李淑芬则回答说:“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个老百姓都能做到,做人要多想别人,少想自己;别人高兴,自己也高兴。年轻的志愿者要多问,我为奥运贡献了什么?只要每个志愿者都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咱的奥运会就一定能办好!”目前,老人的作品已经被选为奥运国家礼品,老人的心愿正在变成现实。
“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每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历经96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每一步都充满艰难与阻碍,李淑芬老人一直尊奉这样的信条。而今,她把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融入到剪纸之中,“老马奔腾赛旭日、昂首挥鬓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