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喏,现在有些知识分子是这样了。”孙建平在一幅刚完成的人物肖像前,倏地佝偻起身子,点头哈腰,一脸讨好的笑容。
这位60岁的天津美院教授衣着简旧,眼睑下垂,透着几许沧桑、憔悴,以及莫名的压抑。
“孙老师骨子里是一个豪放热情的人。这次办‘先贤祠’画展,他太过于陷入这个沉重的主题了。”他的学生怕记者误以为他一向就是这个样子。
“他刚学绘画,就赶上了‘文革’。上中学时,他画过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肖像,别人贴大字报,批判他是歌颂封资修残渣余孽;他画过一张反映知青生活的《站在草原望北京》,有人就说‘画中人物情绪太低沉’,非得改成三突出模式,才算通过;1973年,他采用前苏联素描专家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方法,这在天津成了一桩‘政治事件’,当时管文化的头儿狠狠地整治了他。”孙建平的学生郝青松试图为老师精神上的压抑和愤懑,找到一种历史的和心理的阐释。
早年,天津是大家眼中的“艺术沙漠”。
1985年,天津相继涌现出“鸣社”、“十个”、“无花果画会”等艺术家群体和群体性展览,其中,“鸣社”的“西藏”系列引人注目,“原因是天津美院的4位援藏教师创造出了富有生命冲动力的西藏题材作品。”著名批评家高名潞说。这里边,就有孙建平的作品《山那边》。
很早孙建平就固执地认为,只追求形式美的“纯艺术”不是高层次的艺术,重要的还是在作品中融进个人的内在精神、个人的感情和个人的原始生命力。1995年,他画了《早衰者》、《自恋者》和《受辱者》,“那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个人肖像,而是对于某种生存处境中的群体的概括,一种类型化的心理肖像。”
《画架前》的画家,眼神游移;《安全地带》里的人,没有安全;《酒正酣》里的自我麻醉;《惶恐》、《惊梦》、《生死关头》、《子、丑、寅、卯》,充满了不安,而《走火入魔的气功迷》、《摇滚发烧友》和《疯狂的球迷》,更是直接刻画那个年代的“浮世绘”。
10年后,他进入了一个他可以向他们致敬与他们对话的人群,于是有了《文心傲骨》系列,有了画布上的先贤祠。
“有时,我也会感慨,经济大潮到来后,一批年轻画家冲到前面,我变成了观潮者,可我不也曾是先锋么?我不可能跟着他们一起冲了,我只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了。”
这位60岁的天津美院教授衣着简旧,眼睑下垂,透着几许沧桑、憔悴,以及莫名的压抑。
“孙老师骨子里是一个豪放热情的人。这次办‘先贤祠’画展,他太过于陷入这个沉重的主题了。”他的学生怕记者误以为他一向就是这个样子。

“他刚学绘画,就赶上了‘文革’。上中学时,他画过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肖像,别人贴大字报,批判他是歌颂封资修残渣余孽;他画过一张反映知青生活的《站在草原望北京》,有人就说‘画中人物情绪太低沉’,非得改成三突出模式,才算通过;1973年,他采用前苏联素描专家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方法,这在天津成了一桩‘政治事件’,当时管文化的头儿狠狠地整治了他。”孙建平的学生郝青松试图为老师精神上的压抑和愤懑,找到一种历史的和心理的阐释。
早年,天津是大家眼中的“艺术沙漠”。
1985年,天津相继涌现出“鸣社”、“十个”、“无花果画会”等艺术家群体和群体性展览,其中,“鸣社”的“西藏”系列引人注目,“原因是天津美院的4位援藏教师创造出了富有生命冲动力的西藏题材作品。”著名批评家高名潞说。这里边,就有孙建平的作品《山那边》。
很早孙建平就固执地认为,只追求形式美的“纯艺术”不是高层次的艺术,重要的还是在作品中融进个人的内在精神、个人的感情和个人的原始生命力。1995年,他画了《早衰者》、《自恋者》和《受辱者》,“那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个人肖像,而是对于某种生存处境中的群体的概括,一种类型化的心理肖像。”
《画架前》的画家,眼神游移;《安全地带》里的人,没有安全;《酒正酣》里的自我麻醉;《惶恐》、《惊梦》、《生死关头》、《子、丑、寅、卯》,充满了不安,而《走火入魔的气功迷》、《摇滚发烧友》和《疯狂的球迷》,更是直接刻画那个年代的“浮世绘”。
10年后,他进入了一个他可以向他们致敬与他们对话的人群,于是有了《文心傲骨》系列,有了画布上的先贤祠。
“有时,我也会感慨,经济大潮到来后,一批年轻画家冲到前面,我变成了观潮者,可我不也曾是先锋么?我不可能跟着他们一起冲了,我只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