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熟的心理、稳定的职业、自觉地融入和坚忍不拔地前进,“而立”之时就不会遥远。
当2010年1月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全世界都在为新年的到来欢呼雀跃之时,一个严肃的话题摆上了社会民众广泛关注的桌面上:集体奔三的80后在“而立之年”能否立?
不但广大民众关注,就连不少社会媒体也聚焦80后。新浪四川基于网友建议,开展了题为“对于80后集体奔三你是怎么看的”调查,其结果显示:33.4%的网友认为80后自私、缺乏责任感;29.3%的网友认为80后比较“飘”比较“摇”,不够脚踏实地;24.1%的网友认为80后有思想有激情;13.2%的网友认为80后乐于接受挑战。总起来讲,61.4%的网友认为80后还是有很多优点,而拥有28.9%的网友则认为“80后是崩溃的一代”。在关于80后“三十能立”还是“三十难立”这个问题上,39.4%的网友认为“能立”,但60.6%的网友则认为“难立”!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令人担忧的现象呢?按照当今人对“三十而立”赋予的时代内涵:三十而立等于学业有成、等于成家立业、等于有车有房、等于事业有成。但是,据有关部门最新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不满职业、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如此来衡量,“80后”这个群体几乎可以定义为“三十难立”!
三十难立,为何难?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教授指出:“三十难立”反映的是当下中国人生存的焦虑或者说是集体性的社会焦虑。“三十难立”不是“80后”的错,而是社会之痛;三十而立不是“80后”一代人的事,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既如此,三十而立,凭何立?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中指出:“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80后“三十而立”并不能仅仅用GDP多少来衡量,而要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尺度。
心理成熟是基础
据零点公司调查数据显示,有不少人认为成熟的心态才是成人的标志。以人的生命周期而论,当今人30岁左右才是身心发育比较成熟的阶段,因此,心智成熟是“立”的重要标准,也是对当今年轻人“长大成人”的衡量标准。
心理成熟的关键是心态。一个健全的心态,远比100种智慧更有力量。因为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可以推动自己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勇敢追求,获取人生的爱情、财富以及幸福。与此相反,一个心态扭曲、意志消沉的人,常常会因为消极影响有意义的追求,把本来的阳光明媚反视作阴霾笼罩,这种人即便是走上了事业的高峰,也很容易从顶峰上跌落下来。因此,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所持有的信念,远比任何事都更加重要,因为积极的信念与消极的信念将直接影响创业者的成败。美国成功学者拿破仑•希尔有过这样一段精彩描述:“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任何心态好的人,面对现实中的艰难曲折,更多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接纳的是阳光的一面。当手臂被刺扎时,他们庆幸没有被刺中眼球;当摔跤磨破了皮,庆幸没有被摔断腿;当出车祸压断了臂,庆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一次因家中被盗,一朋友写信慰问,而罗斯福却十分阳光地写信回答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到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不是我的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如此坦荡和良好的心态,难怪罗斯福会赢得美国人民的由衷崇敬。
心理成熟的重要表现是常怀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是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是一种德性、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能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感恩父母,是因为给了自己生命;感恩老师,是因为教给了自己知识;感恩企业,是因为供给了自己就业;感恩同事,是因为给予了自己协作;感恩机器,是因为提供了自己生产;感恩上司,是因为给予了自己栽培。感恩的敌人是忘恩与不满。善于感恩与常怀不满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感恩的人关注和吸引美好的事物,因为感恩,就会形成积极期望,涌现积极改善,进而形成积极行动,最后酿造积极结果。与此相反,忘恩与不满的人,因为不满,就会关注不满的事,产生心里上的厌烦,形成消极期望,进而产生消极观念,形成消极行动,最后导致消极结果。因此,感恩并不是造成人的一种压力、增加一种负担,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前进动力。人生最大幸福就是快乐,怎样才能使人生快乐呢?那就是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只有善于感恩的人才会领悟快乐、才能真正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成功的幸福。
职业稳定是保障
无庸讳言,任何人要生存与发展拥有职业是前提,没有稳定职业一切人生目标都皆付之东流。而职业是否稳定首先取决于人生目标。美国哈佛大学曾经把目标对人生的影响进行过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并且长期的目标。经过25年的跟踪研究,其结果显示:那些占3%有清晰长期目标者,25年来几乎没有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不懈地一直走下去,其结果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者;那些占有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由于目标短期而不断被实现,因而生活状态稳步上升,也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那些占60%的目标模糊者,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虽然有比较安稳的工作与生活,但却没有什么特别表现;而那些占27%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为常常失业,经常靠社会救济度日,所以生活得十分寒碜,常常会抱怨社会、抱怨人生。由此说明,目标对于人生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如果你确定了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你就会成功;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确定的目标,碌碌无为,没有发展方向,也就没有了前进动力,更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正如《圣经》所说:“人想什么便像什么。”也正如另一位成功人士所言:“想着成功,成功影响就会在内心形成。在雄心勃勃的推动力下,你可以控制环境,创造人生。”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就只有愿望。
在目标的牵引下,培养良好的计划习惯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人生的沧海中,目标只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当目标确立后人们必须回到现实,计划从起点到目标如何架起前进的桥梁。一个人今天站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迈向何方?事实上,一个人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办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有没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计划,这正如一列火车,如果没有轨道,再高级的火车也寸步难行,而计划就是轨道,有了轨道火车就能顺利抵达目的地。为此,高尔基曾说:“不知道明天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人既要有远大理想,更要有科学计划并一步一步地去实现。
但是实现计划离不开两大条件,那就是时间与资源。有这么一句名言:出色人生的关键在于预算你的时间和资源。人生的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即:三分之一用于睡觉,三分之一用于从事业余生活,三分之一用于工作。人与人不同的重要点就在于业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所以民间有种说法: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无数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秘诀,就是既好好利用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也很有效地运用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一个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只知道“太阳出来搞工作,月亮出来谈生活”,无端地消磨和打发时光,到头来可能将是一事无成。
当今80后,“三十而立”首先要“立”在有稳定的工作上。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立”的解释是:“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但时至今日,无数80后似乎还没找到“立”的方位。据零点公司随机抽样调查显示:40.5%的人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有38.9%的人还不知道30岁之后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另据有关单位调查,即使有工作的80后,有46%的人至少有过2次以上跳槽。目标不明确、职业不稳定、生活无计划,如此“阿混”要混到何时?
对于迟迟不能“立”的80后,有关专家指出,这牵涉到社会的断裂与高度失衡导致机会与资源的不均衡。人口相对集中到城市,城市中的发展机会虽然相对集中,但竞争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社会整体结构不稳定、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立”的成本无法估量,“立”的预期难以估计。
不过对于80后,无论是工作、事业也好,还是生活、家庭也罢,他们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对自己能力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勇敢面对各种风浪,就一定能闯出人生的一片新天地。高尔基曾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歌德也断言:“就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较低目标更有价值。”这正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之道理。
融入环境是途径
任何人的成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团队中通过1+1大于2的合力作用创造出来的,试想如果仅靠单枪匹马是很难获胜的。这就向当今的80后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机地融入到生存与奋斗的环境之中!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才华对事业成功所起到的应有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得出一个道理,才华横溢仅仅是事业成功所需要的无数个要素中的其中之一,并且有时候还不是最主要的要素。现实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不是事业的成功者,恰恰相反,那些能力平平的人却能平步青云、马到功成。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少才华横溢的人因为表现清高,往往缺乏与周围环境良好的亲和力,情商的缺失常常使自己陷入与团队格格不入的困境,导致孤掌难鸣的结局。与此不同的是,那些才能平凡的人,因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如何把握扑面而来的机遇,并将自己有限的才能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于是乎成功了。必须清楚,任何才华只有在合适的职位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相反,才华放在不恰当的地方反而成为蠢才,并且还会因才华越大造成的苦恼越大。正因为如此,日本松下公司的用人原则是只用具有70%能力的人,而不用业界最优秀的人才,因为前者更能认真做事,更能谦虚谨慎、与人为善、成为团队凝聚力的粘合剂,而后者常常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很难卓有成效。
融入环境其实就是融入人际关系的环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和猿猴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人是一种依托于周边复杂社会关系而存在。人离开了这个关系社会,就一事无成,连生存可能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向前发展了。”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产生作用,就能创造出奇迹,而四通八达的人际关系就构成了一个人与社会发生交往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它将把你带到理想的彼岸。既然如此,人际关系就需要接触、交往、沟通、融入、维系,没有陌生的对象会无凭无故地给你提供免费的午饭,因而,必须善于营建人与人的关系网。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建立起来的,它需要认真对待、长期经营、不断推进。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拥有多大的关系和影响力。
当今80后,当进入到某一个环境,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年轻人之间喜欢互相拉帮,形成“同学帮”、“同乡帮”、“战友帮”等,无形之间自己就与其他年龄段和不同层面的人划出了一个“三八线”。自己不愿意主动走进其他群体之中,难道其他群体还会主动来接纳和包容你吗?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拒“缘”。如果说人际关系是通常情况下成功的普遍法则,那么人缘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广泛而良好的人缘是成功的阶梯。因为人缘就像一根电线,人情将通过这根电线传情达意,最后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人缘也就失去了疏通渠道,也就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佛教讲求“结缘”与“造缘”,其实就是社会提倡的要广结良缘,只要缘分到位了,你就容易走进收获的季节。
既然人缘好能铸就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怎样在广结良缘中运用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进步呢?有专家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基本法则,那就是:帮人、合作人、被人帮。
帮人就是帮助成功者成功。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想成功就得借助成功者的成功实现“借梯上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首先帮助成功者实现成功,而自己将在别人成功过程中提升自己能力、广结各方人缘,最后实现自己成功。在具体实践中,你应该理清谁是本单位或是本行业棋高一着的人,然后想方设法主动接近他,帮助他推进工作。当对方成功后,你必定会在人家的成功中学到不少知识和经验,这就为你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相应,当人家成功后也会因你昔日的“拔刀相助”而“投桃报李”。
合作人就是找人合作实现成功。当自己还不具备独立成功的条件时,就必须借助其他人的影响力、知识力、关系力,实现共同成功。找人合作最好是选择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利用对方的成功经验、无形资产、人脉关系,在充分考虑与尊重对方经验与能力、充分体现对方利益的基础上携手并肩,要善于割舍自己短期的眼前利益,最后实现长远的更大利益。找人合作的成功范例并不鲜见,不但是人与人之间,也有集团与集团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被人帮就是找成功者帮己工作。任何成功都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人都不要乞求有朝一日一觉醒来成功从天而降,唯有的只能是应天时、顺地利、造人和,促进水到渠成。但当上述三方面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怎么办,就得找成功者帮助。为什么一些企业为了实现更大发展不惜花重金聘请能人帮助发展,为什么中国的足球队员宁肯远渡重洋去欧洲强势足球队打球学艺,就在于这样做不但能帮助你成长成熟,更有助于你快速成功。美国时任总统里根从一个好莱坞电影演员成功竞选为总统、当今美国总统奥巴马从一个业界律师登上总统宝座,无一不是依靠一大批议员、富豪们共同帮助和鼎力支持才使美梦成真的。
坚忍不拔是支撑
任何成功都来自于行动,一切纸上谈兵都只能是肥皂泡沫。但行动有迟与早、快与慢之分,而早与快往往成为成功的获奖者,因为任何一个成事之人,无一不是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果断行动实现成功的能手。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一切拖延迟缓者都将一事无成。所以,美国哈佛大学人才学专家哈里克说:“世界上有93%的人都因为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历史上任何一位伟人,都是与时间赛跑的高手。他们善于发现机遇,即时抓住机遇,抢先行动一步,最后取得成功。一个人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理想,除非你立即行动,否则一切皆成空想。
然而,仅仅行动就能成功吗?因为行动的背后仍然蕴含着冒险。比尔•盖茨曾经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战略”几乎成为“冒险”的同义词,冒险中就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如果不想冒险,肯定就不会失败,当然决不可能产生成功。唯有冒险,成功才有可能由空想变为现实。而冒险的动力是勇敢,只有勇敢无畏的人,才能最终攀上神奇的高峰。就像非洲广袤大草原上的那些动物,当红日升起后,狮子就会考虑如何快速奔跑抓捕稍慢的羚羊,不然自己将会被饿死;对羚羊来说,它得考虑如何勇敢机智地躲避狮子,如果一旦跑不过狮子就将成为狮子的美餐。而我们每个人当长大成人后,随着各自条件及环境情况的变化和不同,有的变成了“狮子”,有的变成了“羚羊”,都将面临着竞争与生存的挑战,都将设法具备跑赢别人的勇气与智慧,否则,要么被饿死,要么被吃掉。须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自然法则。
然而,奔跑需要力量、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尤其要克服“起飞”前的阻力。从机械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地面的摩擦力非常大,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一旦飞机离开地面,空气的阻力相对地面的摩擦力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因而飞机就可以自由飞翔了。这说明,飞机要飞翔最困难的就是在起飞前的那一段。而80后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克服起飞阻力。
现实中,80后获得成功者甚少,原因就在于80后刚进入事业大门,仍属于起飞阶段,受前进中阻力大的影响,还没加速到能自由飞翔的时候。正因为如此, 80后需要坚强执着、需要勇敢无畏、需要百折不挠,决不能因一时的困扰与痛苦干扰业已既定的前进方向。奥里森•菲力在总结青年人的人生时曾经说过:“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只会羡慕别人的成功;还有一些人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但就是做不好。这些人都共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身上真正的力量。”其实人的巨大能量如珍宝一样是藏匿得很深的,通常情况下如果没经过特别的刺激是不会显山露水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通过某种自觉的激发让这种潜力如海啸般掀起、如火山般喷发呢?要知道,我们只要努力去挖掘潜力、创造能量,促进这种新生力量尽早爆发,一旦形成磅礴气势,就会产生一种一往无前的冲劲和干劲,就会竭尽全力地去干出前所未有的惊天伟业。即使出现暂时的挫折与失败,它定会给勇敢者以新的勇气与力量。正如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温特•菲力所说:“失败,是走向更高地位的开始。”失败乃成功之母,青年朋友们,奋起直追吧!
(责任编辑:仲秋)
当2010年1月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全世界都在为新年的到来欢呼雀跃之时,一个严肃的话题摆上了社会民众广泛关注的桌面上:集体奔三的80后在“而立之年”能否立?
不但广大民众关注,就连不少社会媒体也聚焦80后。新浪四川基于网友建议,开展了题为“对于80后集体奔三你是怎么看的”调查,其结果显示:33.4%的网友认为80后自私、缺乏责任感;29.3%的网友认为80后比较“飘”比较“摇”,不够脚踏实地;24.1%的网友认为80后有思想有激情;13.2%的网友认为80后乐于接受挑战。总起来讲,61.4%的网友认为80后还是有很多优点,而拥有28.9%的网友则认为“80后是崩溃的一代”。在关于80后“三十能立”还是“三十难立”这个问题上,39.4%的网友认为“能立”,但60.6%的网友则认为“难立”!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令人担忧的现象呢?按照当今人对“三十而立”赋予的时代内涵:三十而立等于学业有成、等于成家立业、等于有车有房、等于事业有成。但是,据有关部门最新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不满职业、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如此来衡量,“80后”这个群体几乎可以定义为“三十难立”!
三十难立,为何难?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教授指出:“三十难立”反映的是当下中国人生存的焦虑或者说是集体性的社会焦虑。“三十难立”不是“80后”的错,而是社会之痛;三十而立不是“80后”一代人的事,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既如此,三十而立,凭何立?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中指出:“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80后“三十而立”并不能仅仅用GDP多少来衡量,而要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尺度。
心理成熟是基础
据零点公司调查数据显示,有不少人认为成熟的心态才是成人的标志。以人的生命周期而论,当今人30岁左右才是身心发育比较成熟的阶段,因此,心智成熟是“立”的重要标准,也是对当今年轻人“长大成人”的衡量标准。
心理成熟的关键是心态。一个健全的心态,远比100种智慧更有力量。因为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可以推动自己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勇敢追求,获取人生的爱情、财富以及幸福。与此相反,一个心态扭曲、意志消沉的人,常常会因为消极影响有意义的追求,把本来的阳光明媚反视作阴霾笼罩,这种人即便是走上了事业的高峰,也很容易从顶峰上跌落下来。因此,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所持有的信念,远比任何事都更加重要,因为积极的信念与消极的信念将直接影响创业者的成败。美国成功学者拿破仑•希尔有过这样一段精彩描述:“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任何心态好的人,面对现实中的艰难曲折,更多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接纳的是阳光的一面。当手臂被刺扎时,他们庆幸没有被刺中眼球;当摔跤磨破了皮,庆幸没有被摔断腿;当出车祸压断了臂,庆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一次因家中被盗,一朋友写信慰问,而罗斯福却十分阳光地写信回答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到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不是我的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如此坦荡和良好的心态,难怪罗斯福会赢得美国人民的由衷崇敬。
心理成熟的重要表现是常怀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是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是一种德性、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能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感恩父母,是因为给了自己生命;感恩老师,是因为教给了自己知识;感恩企业,是因为供给了自己就业;感恩同事,是因为给予了自己协作;感恩机器,是因为提供了自己生产;感恩上司,是因为给予了自己栽培。感恩的敌人是忘恩与不满。善于感恩与常怀不满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感恩的人关注和吸引美好的事物,因为感恩,就会形成积极期望,涌现积极改善,进而形成积极行动,最后酿造积极结果。与此相反,忘恩与不满的人,因为不满,就会关注不满的事,产生心里上的厌烦,形成消极期望,进而产生消极观念,形成消极行动,最后导致消极结果。因此,感恩并不是造成人的一种压力、增加一种负担,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前进动力。人生最大幸福就是快乐,怎样才能使人生快乐呢?那就是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只有善于感恩的人才会领悟快乐、才能真正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成功的幸福。
职业稳定是保障
无庸讳言,任何人要生存与发展拥有职业是前提,没有稳定职业一切人生目标都皆付之东流。而职业是否稳定首先取决于人生目标。美国哈佛大学曾经把目标对人生的影响进行过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并且长期的目标。经过25年的跟踪研究,其结果显示:那些占3%有清晰长期目标者,25年来几乎没有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不懈地一直走下去,其结果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者;那些占有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由于目标短期而不断被实现,因而生活状态稳步上升,也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那些占60%的目标模糊者,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虽然有比较安稳的工作与生活,但却没有什么特别表现;而那些占27%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为常常失业,经常靠社会救济度日,所以生活得十分寒碜,常常会抱怨社会、抱怨人生。由此说明,目标对于人生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如果你确定了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你就会成功;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确定的目标,碌碌无为,没有发展方向,也就没有了前进动力,更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正如《圣经》所说:“人想什么便像什么。”也正如另一位成功人士所言:“想着成功,成功影响就会在内心形成。在雄心勃勃的推动力下,你可以控制环境,创造人生。”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就只有愿望。
在目标的牵引下,培养良好的计划习惯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人生的沧海中,目标只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当目标确立后人们必须回到现实,计划从起点到目标如何架起前进的桥梁。一个人今天站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迈向何方?事实上,一个人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办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有没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计划,这正如一列火车,如果没有轨道,再高级的火车也寸步难行,而计划就是轨道,有了轨道火车就能顺利抵达目的地。为此,高尔基曾说:“不知道明天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人既要有远大理想,更要有科学计划并一步一步地去实现。
但是实现计划离不开两大条件,那就是时间与资源。有这么一句名言:出色人生的关键在于预算你的时间和资源。人生的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即:三分之一用于睡觉,三分之一用于从事业余生活,三分之一用于工作。人与人不同的重要点就在于业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所以民间有种说法: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无数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秘诀,就是既好好利用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也很有效地运用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一个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只知道“太阳出来搞工作,月亮出来谈生活”,无端地消磨和打发时光,到头来可能将是一事无成。
当今80后,“三十而立”首先要“立”在有稳定的工作上。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立”的解释是:“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但时至今日,无数80后似乎还没找到“立”的方位。据零点公司随机抽样调查显示:40.5%的人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有38.9%的人还不知道30岁之后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另据有关单位调查,即使有工作的80后,有46%的人至少有过2次以上跳槽。目标不明确、职业不稳定、生活无计划,如此“阿混”要混到何时?
对于迟迟不能“立”的80后,有关专家指出,这牵涉到社会的断裂与高度失衡导致机会与资源的不均衡。人口相对集中到城市,城市中的发展机会虽然相对集中,但竞争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社会整体结构不稳定、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立”的成本无法估量,“立”的预期难以估计。
不过对于80后,无论是工作、事业也好,还是生活、家庭也罢,他们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对自己能力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勇敢面对各种风浪,就一定能闯出人生的一片新天地。高尔基曾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歌德也断言:“就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较低目标更有价值。”这正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之道理。
融入环境是途径
任何人的成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团队中通过1+1大于2的合力作用创造出来的,试想如果仅靠单枪匹马是很难获胜的。这就向当今的80后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机地融入到生存与奋斗的环境之中!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才华对事业成功所起到的应有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得出一个道理,才华横溢仅仅是事业成功所需要的无数个要素中的其中之一,并且有时候还不是最主要的要素。现实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不是事业的成功者,恰恰相反,那些能力平平的人却能平步青云、马到功成。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少才华横溢的人因为表现清高,往往缺乏与周围环境良好的亲和力,情商的缺失常常使自己陷入与团队格格不入的困境,导致孤掌难鸣的结局。与此不同的是,那些才能平凡的人,因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如何把握扑面而来的机遇,并将自己有限的才能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于是乎成功了。必须清楚,任何才华只有在合适的职位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相反,才华放在不恰当的地方反而成为蠢才,并且还会因才华越大造成的苦恼越大。正因为如此,日本松下公司的用人原则是只用具有70%能力的人,而不用业界最优秀的人才,因为前者更能认真做事,更能谦虚谨慎、与人为善、成为团队凝聚力的粘合剂,而后者常常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很难卓有成效。
融入环境其实就是融入人际关系的环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和猿猴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人是一种依托于周边复杂社会关系而存在。人离开了这个关系社会,就一事无成,连生存可能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向前发展了。”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产生作用,就能创造出奇迹,而四通八达的人际关系就构成了一个人与社会发生交往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它将把你带到理想的彼岸。既然如此,人际关系就需要接触、交往、沟通、融入、维系,没有陌生的对象会无凭无故地给你提供免费的午饭,因而,必须善于营建人与人的关系网。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建立起来的,它需要认真对待、长期经营、不断推进。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拥有多大的关系和影响力。
当今80后,当进入到某一个环境,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年轻人之间喜欢互相拉帮,形成“同学帮”、“同乡帮”、“战友帮”等,无形之间自己就与其他年龄段和不同层面的人划出了一个“三八线”。自己不愿意主动走进其他群体之中,难道其他群体还会主动来接纳和包容你吗?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拒“缘”。如果说人际关系是通常情况下成功的普遍法则,那么人缘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广泛而良好的人缘是成功的阶梯。因为人缘就像一根电线,人情将通过这根电线传情达意,最后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人缘也就失去了疏通渠道,也就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佛教讲求“结缘”与“造缘”,其实就是社会提倡的要广结良缘,只要缘分到位了,你就容易走进收获的季节。
既然人缘好能铸就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怎样在广结良缘中运用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进步呢?有专家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基本法则,那就是:帮人、合作人、被人帮。
帮人就是帮助成功者成功。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想成功就得借助成功者的成功实现“借梯上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首先帮助成功者实现成功,而自己将在别人成功过程中提升自己能力、广结各方人缘,最后实现自己成功。在具体实践中,你应该理清谁是本单位或是本行业棋高一着的人,然后想方设法主动接近他,帮助他推进工作。当对方成功后,你必定会在人家的成功中学到不少知识和经验,这就为你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相应,当人家成功后也会因你昔日的“拔刀相助”而“投桃报李”。
合作人就是找人合作实现成功。当自己还不具备独立成功的条件时,就必须借助其他人的影响力、知识力、关系力,实现共同成功。找人合作最好是选择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利用对方的成功经验、无形资产、人脉关系,在充分考虑与尊重对方经验与能力、充分体现对方利益的基础上携手并肩,要善于割舍自己短期的眼前利益,最后实现长远的更大利益。找人合作的成功范例并不鲜见,不但是人与人之间,也有集团与集团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被人帮就是找成功者帮己工作。任何成功都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人都不要乞求有朝一日一觉醒来成功从天而降,唯有的只能是应天时、顺地利、造人和,促进水到渠成。但当上述三方面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怎么办,就得找成功者帮助。为什么一些企业为了实现更大发展不惜花重金聘请能人帮助发展,为什么中国的足球队员宁肯远渡重洋去欧洲强势足球队打球学艺,就在于这样做不但能帮助你成长成熟,更有助于你快速成功。美国时任总统里根从一个好莱坞电影演员成功竞选为总统、当今美国总统奥巴马从一个业界律师登上总统宝座,无一不是依靠一大批议员、富豪们共同帮助和鼎力支持才使美梦成真的。
坚忍不拔是支撑
任何成功都来自于行动,一切纸上谈兵都只能是肥皂泡沫。但行动有迟与早、快与慢之分,而早与快往往成为成功的获奖者,因为任何一个成事之人,无一不是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果断行动实现成功的能手。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一切拖延迟缓者都将一事无成。所以,美国哈佛大学人才学专家哈里克说:“世界上有93%的人都因为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历史上任何一位伟人,都是与时间赛跑的高手。他们善于发现机遇,即时抓住机遇,抢先行动一步,最后取得成功。一个人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理想,除非你立即行动,否则一切皆成空想。
然而,仅仅行动就能成功吗?因为行动的背后仍然蕴含着冒险。比尔•盖茨曾经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战略”几乎成为“冒险”的同义词,冒险中就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如果不想冒险,肯定就不会失败,当然决不可能产生成功。唯有冒险,成功才有可能由空想变为现实。而冒险的动力是勇敢,只有勇敢无畏的人,才能最终攀上神奇的高峰。就像非洲广袤大草原上的那些动物,当红日升起后,狮子就会考虑如何快速奔跑抓捕稍慢的羚羊,不然自己将会被饿死;对羚羊来说,它得考虑如何勇敢机智地躲避狮子,如果一旦跑不过狮子就将成为狮子的美餐。而我们每个人当长大成人后,随着各自条件及环境情况的变化和不同,有的变成了“狮子”,有的变成了“羚羊”,都将面临着竞争与生存的挑战,都将设法具备跑赢别人的勇气与智慧,否则,要么被饿死,要么被吃掉。须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自然法则。
然而,奔跑需要力量、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尤其要克服“起飞”前的阻力。从机械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地面的摩擦力非常大,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一旦飞机离开地面,空气的阻力相对地面的摩擦力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因而飞机就可以自由飞翔了。这说明,飞机要飞翔最困难的就是在起飞前的那一段。而80后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克服起飞阻力。
现实中,80后获得成功者甚少,原因就在于80后刚进入事业大门,仍属于起飞阶段,受前进中阻力大的影响,还没加速到能自由飞翔的时候。正因为如此, 80后需要坚强执着、需要勇敢无畏、需要百折不挠,决不能因一时的困扰与痛苦干扰业已既定的前进方向。奥里森•菲力在总结青年人的人生时曾经说过:“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只会羡慕别人的成功;还有一些人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但就是做不好。这些人都共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身上真正的力量。”其实人的巨大能量如珍宝一样是藏匿得很深的,通常情况下如果没经过特别的刺激是不会显山露水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通过某种自觉的激发让这种潜力如海啸般掀起、如火山般喷发呢?要知道,我们只要努力去挖掘潜力、创造能量,促进这种新生力量尽早爆发,一旦形成磅礴气势,就会产生一种一往无前的冲劲和干劲,就会竭尽全力地去干出前所未有的惊天伟业。即使出现暂时的挫折与失败,它定会给勇敢者以新的勇气与力量。正如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温特•菲力所说:“失败,是走向更高地位的开始。”失败乃成功之母,青年朋友们,奋起直追吧!
(责任编辑: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