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很难完成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1 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培养语感就必须加强诵读训练。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从而形成语感。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学习,一开始只是读和背,先在头脑里装一堆“死”的语言材料。等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的时候,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但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一些好文章,不仅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现今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忧虑,他们整天被各种各样的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时间光顾图书室。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影响了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常常归功于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草船借箭之前或之后的故事片段,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赤壁之战》以及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3 在写作中深化积累语言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有这样的习题:“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张冠李戴’,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对于这类习题的训练,教师可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可以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吸收他人的新鲜语汇,从而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4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有深刻影响,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在节假日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1 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培养语感就必须加强诵读训练。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从而形成语感。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学习,一开始只是读和背,先在头脑里装一堆“死”的语言材料。等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的时候,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但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一些好文章,不仅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现今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忧虑,他们整天被各种各样的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时间光顾图书室。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影响了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常常归功于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草船借箭之前或之后的故事片段,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赤壁之战》以及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3 在写作中深化积累语言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有这样的习题:“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张冠李戴’,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对于这类习题的训练,教师可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可以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吸收他人的新鲜语汇,从而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4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有深刻影响,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在节假日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