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来看,碳中和政策将对中国电力、煤炭、石化能源、交通运输等多个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产业转型已是箭在弦上。
电力:清洁发电时代来临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中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提出新方向。对于电力行业而言,需要加快推进从以煤炭发电为主向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发展。
经过十多年努力,中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单位供电碳排放(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下同)从2005年的900克左右下降到目前的600克左右,下降约30%。然而横向比较,目前中国电力行业单位供电碳排放比全球的平均水平450克左右仍然高出了30%左右。
电力行业单位供电碳排放要从目前的600克左右,至少以每年10克左右的速度往下降,才能确保2060年左右达到近零排放国家的水平。
众所周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易受气候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而电网中的发电和负荷要时刻保持电力平衡。随着煤电装机在电力总装机比重的下降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提高,对电网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提出了更大挑战。
有关专家指出,应对这种挑战,电网需要加大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部署应用,有效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升电网长期稳定安全运行及智能化水平。
此外,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是改善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最根本的保障,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需要加大研发力度。
化工:生物基材料或迎爆发
化工行业是碳排放最高的行业之一,“工艺排碳”和“能源排碳”的中和压力颇大。据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口径统计,中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18%,面临碳中和的目标压力很大。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
从行业演变看,有关专家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或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都不同,碳达峰的要求也不会完全相同。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并不代表丧失了发展,而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的成长窗口。
第二阶段,未來的竞争在下游。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的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及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术改革,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迎来爆发时代。在原材料方面,碳中和将加速生物基材料和循环材料的发展。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将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或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交通运输:绿色出行成为共识
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三大行业之一,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作为节能减碳重要一环,交通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15%,过去9年年均增速5%以上,预计到2025还要增加50%。
“公交优先”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出行”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清洁能源体系、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提升交通运输融合创新能力,成为节能减碳关键。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中国汽车电动化水平将快速提升,来自公路交通的碳排放量有望在2031年达峰。即便如此,2040年,中国公路交通碳排放量仍将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7%。为了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碳中和,中国不仅需要加快新能源乘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尤其是重型卡车)的部署,还需转变人员和货物运输模式,大力提高效率。
在航空和海运方面,除了短途航线之外,实现碳中和的技术选择仍然十分有限。下一步,需要在生物燃料、氢气、航空和海运电气化等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机遇和挑战不仅是交通本身,更是全产业链条,包括载运工具、运输能耗、能源供给,这些对于交通节能降碳都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对于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公共交通、共享交通新业态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金融:碳中和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久前,国家开发银行发行首单碳中和债,成为全球市场发行金额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债券。
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是发挥绿色金融导向作用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对于探索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碳中和债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减排领域,相比绿色债券用途更为聚焦。碳中和债募投项目主要包括:一是清洁能源类项目,包括光伏、风电及水电等项目;二是清洁交通类项目,主要为电气化的轨道交通类项目;三是低碳改造类项目,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等项目。
其次,碳中和债需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评估认证报告,报告需对二氧化碳减排等环境效益进行定量测算。按照“可计算、可核查,可检验”的原则,碳中和债发行企业均聘请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评估认证报告。
此外,加强存续期信息披露管理,每半年披露碳减排效益相关情况,提高募集资金使用透明度。企业承诺每年4月30日和8月31日之前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定量的碳减排等环境效益相关内容,强化存续期信息披露管理,提高募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近年来,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末,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约1.2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业内人士认为,碳中和债作为绿色债券的“升级版”,正面临黄金发展机遇期,但在发展初期,仍需做好政策配套,创新的同时也要防止金融乱象,相关规则和约束机制要尽快跟上。
电力:清洁发电时代来临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中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提出新方向。对于电力行业而言,需要加快推进从以煤炭发电为主向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发展。
经过十多年努力,中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单位供电碳排放(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下同)从2005年的900克左右下降到目前的600克左右,下降约30%。然而横向比较,目前中国电力行业单位供电碳排放比全球的平均水平450克左右仍然高出了30%左右。
电力行业单位供电碳排放要从目前的600克左右,至少以每年10克左右的速度往下降,才能确保2060年左右达到近零排放国家的水平。
众所周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易受气候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而电网中的发电和负荷要时刻保持电力平衡。随着煤电装机在电力总装机比重的下降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提高,对电网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提出了更大挑战。
有关专家指出,应对这种挑战,电网需要加大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部署应用,有效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升电网长期稳定安全运行及智能化水平。
此外,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是改善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最根本的保障,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需要加大研发力度。
化工:生物基材料或迎爆发
化工行业是碳排放最高的行业之一,“工艺排碳”和“能源排碳”的中和压力颇大。据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口径统计,中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18%,面临碳中和的目标压力很大。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
从行业演变看,有关专家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或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都不同,碳达峰的要求也不会完全相同。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并不代表丧失了发展,而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的成长窗口。
第二阶段,未來的竞争在下游。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的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及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术改革,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迎来爆发时代。在原材料方面,碳中和将加速生物基材料和循环材料的发展。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将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或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交通运输:绿色出行成为共识
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三大行业之一,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作为节能减碳重要一环,交通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15%,过去9年年均增速5%以上,预计到2025还要增加50%。
“公交优先”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出行”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清洁能源体系、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提升交通运输融合创新能力,成为节能减碳关键。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中国汽车电动化水平将快速提升,来自公路交通的碳排放量有望在2031年达峰。即便如此,2040年,中国公路交通碳排放量仍将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7%。为了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碳中和,中国不仅需要加快新能源乘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尤其是重型卡车)的部署,还需转变人员和货物运输模式,大力提高效率。
在航空和海运方面,除了短途航线之外,实现碳中和的技术选择仍然十分有限。下一步,需要在生物燃料、氢气、航空和海运电气化等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机遇和挑战不仅是交通本身,更是全产业链条,包括载运工具、运输能耗、能源供给,这些对于交通节能降碳都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对于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公共交通、共享交通新业态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金融:碳中和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久前,国家开发银行发行首单碳中和债,成为全球市场发行金额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债券。
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是发挥绿色金融导向作用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对于探索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碳中和债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减排领域,相比绿色债券用途更为聚焦。碳中和债募投项目主要包括:一是清洁能源类项目,包括光伏、风电及水电等项目;二是清洁交通类项目,主要为电气化的轨道交通类项目;三是低碳改造类项目,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等项目。
其次,碳中和债需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评估认证报告,报告需对二氧化碳减排等环境效益进行定量测算。按照“可计算、可核查,可检验”的原则,碳中和债发行企业均聘请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评估认证报告。
此外,加强存续期信息披露管理,每半年披露碳减排效益相关情况,提高募集资金使用透明度。企业承诺每年4月30日和8月31日之前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定量的碳减排等环境效益相关内容,强化存续期信息披露管理,提高募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近年来,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末,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约1.2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业内人士认为,碳中和债作为绿色债券的“升级版”,正面临黄金发展机遇期,但在发展初期,仍需做好政策配套,创新的同时也要防止金融乱象,相关规则和约束机制要尽快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