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重要方针之一,而提到德育则不能忽略其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国现代化教育萌芽之初便“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可见美育与德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作为美育重要载体课程之一的音乐课也应当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其美育本质的回归,引导学生去认知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德育与美育;素质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素质教育课程的逐步普及,“艺术教育”这一个词语已经不再显得陌生和疏离,但是在大多数中学,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乐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仍旧没能够摆脱学校教育的“副科”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即是在教学中脱离了美育的本质,教育方式因循守旧,缺乏审美引导意义。要改变当下音乐教育边缘化的现状,就必须认知到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教育观念的落后,本文将针对这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结合笔者在音乐教育方法上的经验和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对当下中国初中音乐教育有所启发。
一、 音乐艺术教育“成于乐”美育理想
中华民族因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而闻名,作为“礼乐之邦”立于世,在中国古代,音乐就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中华文化中艺术、哲学、思想、政治乃至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提出了“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音乐教育观点,对我国近代美育的提出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被认为是当代“艺术教育”的导言。然而,实际上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一直是作为教育环节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无论是在政府所办官学抑或者民间私学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音乐的美育本质一直贯穿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始终,回顾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相关理论,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的认识。
据相关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在商代已经初具规模,到周公建立西周之初,即创立了完备而严格的礼乐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育学校“大司乐”在中国出现。20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修海林先生写作了《西周的音乐教育》一文,并在文中对《周礼》等中国古代典籍重要文本进行了解读和考证,由此揭示出西周时期我国古代先人已经通过对音乐的逐步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审美意识,音乐的审美意义和美育价值得到有意识的认知与重视,并有严格的制度和教育体系保障其实现。
提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得不提及的即是孔子所提倡的音乐艺术教育,孔子的教育才能和渊博学识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哲学上,同样也在音乐教育中。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他的音乐教育有着线索分明的两大主线:乐技之教与乐德之教。
“成于乐”的教育观念实际上与现在所提倡的音乐美育观念是同根同源的,不仅貌合,而且“神似”,它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教育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音乐教育在不同的时空中,都是精神教育的重要部分,今日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也应当守住其美育原则,不仅要在音乐课程中帮助学生获得艺术化的审美感受,更要引导他们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陶冶自己的情感,以艺术知识和音乐逻辑丰富学生的材质,从而以音乐教育培养有人文修养,有活力和魅力人格的学生,由此才能够通过音乐教育实现“成于乐”的美育理想。
二、 音乐教育观念的补苴罅隙
尽管新课改实行以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从实践到理论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我所在的中学,在各地市的不少中学也都普遍存在,作为任课老师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也多有讨论,在本文主要從两个方面加以归类呈现。
1. 从直观层面来看,目前音乐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问题:
(1)教材为主导的教学内容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当前的音乐课程教材多数选编的是中外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理解难度大,需要了解丰富的背景知识与课堂有限的时间形成矛盾,传达的音乐情感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冲突。
(2)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课本应是师生合作度极高,课堂氛围活跃的课程,但是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在课上由老师主导教学,讲述音乐文化和人文知识,充满学究气息,学生往往缺乏课前的准备,上课时犹如观赏“独角戏”,多数时候也怯于参与,不愿意歌唱发挥。
2. 从本质观念来看,我国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观念仍旧没能普遍落实。目前音乐教育在升学课程的夹缝中依旧是艰难生存着的,音乐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从教学者还是学生,对于这门课都不无偏见。由于音乐课程处于高考科目之外,因而在升学率作为学校声誉标志的压力下,艺术类课程就成为一种点缀和应付检查的摆设,课程安排不足,且多有占用现象,教学目标往往无法落实。
要完成音乐教育的补苴罅隙,就不能不从根本的观念上寻求改变。造成音乐教育观念上偏误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从教师到学校再到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当然也不能过分夸大。在中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下,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应当用实际的思考和实践响应其号召,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都能够把握美育的思想本质,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并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新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等。当然,革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育要真正得到相应的重视,实现本身美育本质性的回归,都不是一簇而就的,但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广大音乐教师都应当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从根源上改变教育思想,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学子而付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修海林.西周的音乐教育[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1):23-27.
[2]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22-28.
[3]卢世林.美育的本质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5,(1):30-33.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德育与美育;素质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素质教育课程的逐步普及,“艺术教育”这一个词语已经不再显得陌生和疏离,但是在大多数中学,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乐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仍旧没能够摆脱学校教育的“副科”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即是在教学中脱离了美育的本质,教育方式因循守旧,缺乏审美引导意义。要改变当下音乐教育边缘化的现状,就必须认知到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教育观念的落后,本文将针对这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结合笔者在音乐教育方法上的经验和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对当下中国初中音乐教育有所启发。
一、 音乐艺术教育“成于乐”美育理想
中华民族因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而闻名,作为“礼乐之邦”立于世,在中国古代,音乐就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中华文化中艺术、哲学、思想、政治乃至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提出了“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音乐教育观点,对我国近代美育的提出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被认为是当代“艺术教育”的导言。然而,实际上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一直是作为教育环节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无论是在政府所办官学抑或者民间私学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音乐的美育本质一直贯穿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始终,回顾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相关理论,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的认识。
据相关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在商代已经初具规模,到周公建立西周之初,即创立了完备而严格的礼乐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育学校“大司乐”在中国出现。20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修海林先生写作了《西周的音乐教育》一文,并在文中对《周礼》等中国古代典籍重要文本进行了解读和考证,由此揭示出西周时期我国古代先人已经通过对音乐的逐步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审美意识,音乐的审美意义和美育价值得到有意识的认知与重视,并有严格的制度和教育体系保障其实现。
提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得不提及的即是孔子所提倡的音乐艺术教育,孔子的教育才能和渊博学识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哲学上,同样也在音乐教育中。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他的音乐教育有着线索分明的两大主线:乐技之教与乐德之教。
“成于乐”的教育观念实际上与现在所提倡的音乐美育观念是同根同源的,不仅貌合,而且“神似”,它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教育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音乐教育在不同的时空中,都是精神教育的重要部分,今日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也应当守住其美育原则,不仅要在音乐课程中帮助学生获得艺术化的审美感受,更要引导他们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陶冶自己的情感,以艺术知识和音乐逻辑丰富学生的材质,从而以音乐教育培养有人文修养,有活力和魅力人格的学生,由此才能够通过音乐教育实现“成于乐”的美育理想。
二、 音乐教育观念的补苴罅隙
尽管新课改实行以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从实践到理论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我所在的中学,在各地市的不少中学也都普遍存在,作为任课老师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也多有讨论,在本文主要從两个方面加以归类呈现。
1. 从直观层面来看,目前音乐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问题:
(1)教材为主导的教学内容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当前的音乐课程教材多数选编的是中外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理解难度大,需要了解丰富的背景知识与课堂有限的时间形成矛盾,传达的音乐情感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冲突。
(2)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课本应是师生合作度极高,课堂氛围活跃的课程,但是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在课上由老师主导教学,讲述音乐文化和人文知识,充满学究气息,学生往往缺乏课前的准备,上课时犹如观赏“独角戏”,多数时候也怯于参与,不愿意歌唱发挥。
2. 从本质观念来看,我国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观念仍旧没能普遍落实。目前音乐教育在升学课程的夹缝中依旧是艰难生存着的,音乐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从教学者还是学生,对于这门课都不无偏见。由于音乐课程处于高考科目之外,因而在升学率作为学校声誉标志的压力下,艺术类课程就成为一种点缀和应付检查的摆设,课程安排不足,且多有占用现象,教学目标往往无法落实。
要完成音乐教育的补苴罅隙,就不能不从根本的观念上寻求改变。造成音乐教育观念上偏误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从教师到学校再到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当然也不能过分夸大。在中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下,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应当用实际的思考和实践响应其号召,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都能够把握美育的思想本质,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并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新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等。当然,革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育要真正得到相应的重视,实现本身美育本质性的回归,都不是一簇而就的,但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广大音乐教师都应当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从根源上改变教育思想,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学子而付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修海林.西周的音乐教育[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1):23-27.
[2]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22-28.
[3]卢世林.美育的本质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5,(1):30-33.